2022年01月27日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汾 > 临汾文化临汾文化

博物馆:培根铸魂的好课堂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乔忠延 发布时间:2019/5/20 11:22:40

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世界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突然就想起白居易的这句诗。不过,想稍作改动表达我的意思:此地无声胜有声。

此地,何地?当然不是别的地方,就是博物馆。

的确,博物馆是人生绝对不能忽略的地方。那里是一爿深邃的天空,每一件文物都是璀璨的明星;那里是一汪深幽的海水,每一件文物都是瑰丽的珍贝;那里是一部厚重的大著,每一件文物都是震撼人心的感叹号。

那一个个感叹号有着非凡的意蕴,它在用辉煌历史、灿烂文化教化世人,而这一切教化却是无声无息中完成的。这里在濡染我们,熏陶我们,不知不觉中,我们确立和提升了文化自信。

如何简要概括博物馆这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呢?我想,最确切地话语莫过于:

培根铸魂。

培根铸魂?对,培根铸魂。如果谁有疑义,就请同我一起去山西省临汾市博物馆略作观瞻,肯定你会获得满意的答案。

旧石器上的生命力

临汾博物馆是去年10月才开放的新馆,琳琅满目的文物,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几个展厅。走进去立即跨越时空,穿行在历史的隧道。许多曾经困惑的命题,立即迎刃而解。

毫无疑问,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人类早已成为主宰。早有先人断言,人是万物之灵。然而,人为何能成为万物之灵?为何能主宰整个地球?面对丁村遗址出土的那些旧石器时期的文物,我马上醒悟了,先祖不是靠力气,而是靠智慧拓展了自身的生命力。是呀,与自然界那些庞大的猛兽相比,人类的先祖是弱者,是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要逃脱出来,依凭本身的力气根本不可能。可能在于智力。智力最初的表现是,先祖将石头变成了自己的工具、武器。

博物馆陈列着三十万年前后,生活在汾河岸边的丁村先祖使用过的器物。他们采集一些角页岩的砾石,交互打击,制成各种砍砸的石器,有单边刃的,有多边刃的。这些砍砸器有弯曲的刃,往往把刃的对面加以修整,以便于手握。他们沿着周边对击,把厚而平的砾石,制成大大小小的球形投掷器,以供打猎使用。在众多的石器中,有一颗石球特别引人注目。石球能拴草绳,草绳拴上长杆就能投掷。遇到野猪类的猛兽,先祖就会将拴着石球的长杆投掷出去。长杆碰在猛兽身上不动了,石球却带着草绳一圈一圈转动,将长杆死死缠紧猛兽。猛兽在密林中无法行走,只能成为猎物。猛兽的蛮力,输给了先祖的智力。石球,有的石球还陈列进中国军事博物馆,被称为“原始炮弹”。

旧石器,那些拙朴的文物,就是人类壮大起来的生命力!

观象台上的“中国”根

又一个疑惑在临汾博物馆迎刃而解,解开这个疑惑也就找到了中国之根。是呀,我们是中国人,中国这个名词何时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是早就有的疑问,解开这个疑问的是陶寺遗址展厅。

陶寺遗址,是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经过碳十四测定,其中出土的器物和骨骼,处于4300多年前,恰好与帝尧时期相对应,把那段传说历史变成了真实的存在。陶寺的墓葬,证明了阶级的分化;陶寺的城墙,实证了都城的出现。这些无不在告诉世人,国家的雏形已经初生。那么,国家的雏形是何种动力催生出来的?    

回答这个疑难问题是,陶寺中期大城里的13根弧形夯土柱。从半圆形基址朝夯土柱望去,背后正对的是崇山,早晨站在此处可以看到太阳的升起。经过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几年的观测探究,认定这是上古时期的观象台,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观象台。博物馆不仅模拟出观象台,还可以演示太阳升起的实况。这古老的观象台正好实证了《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载,也正好实证了历法及节气的形成时段。《尚书·尧典》称这是帝尧钦定历法。历法的出现,让人们掌握了日月轮回的规律,进而产生了节气。节气的推广,结束了先前盲目播种,有种无收、广众薄收的困境,促进了农耕跨越。农耕的跨越,使先祖由依赖狩猎取食为主,变作种植取食为主。农耕取食,需要保管,需要保护,部族周边夯筑起了围墙,最早的国家缘此而初生。进而,帝尧“敬授民时”,促使各个部族都变成了地方性国家。帝尧开创的唐国周边万国林立,成为“国中之国”。“国中之国”简称“中国”。“中国”一词就这样出现了,虽然这只是地理方位上的称谓,却为我们国家准备了最好的名称。

陶寺遗址,观象台,那里蕴藏着“中国”的深根,而这深根是缘于探究上天秘密催生出来的啊!

陶鼓石磬敲出民族魂

临汾是锣鼓之乡,锣鼓花样繁多。在繁多的锣鼓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是威风锣鼓。威风锣鼓名副其实,只要锣鼓一响,刹那间似山崩,似地裂,似电闪,似雷鸣……犹如在黄河岸边观赏壶口瀑布,顿时身心亢奋,血脉激荡,陡添粉身碎骨无所惧的豪情。

这豪情不正是中华儿女奋发有为的身魂和志向吗?是!在临汾博物馆里不难找到这样的典范,他们是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卫青没有上阵之前,西汉与匈奴搏杀多次没有一次取胜。著名的将军李广,征战数十次,打个平手就算万幸。卫青首次出征即获得胜利,之后战无不胜。尤其是霍去病,跟随舅舅卫青出征,每次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插敌阵,大获全胜。之后舅甥联手,出征漠北,打得“匈奴远遁”,自此“漠南无王庭”。确保了西汉安宁,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那卫青与霍去病就是丝绸之路的奠基者。

那么,这种潜在骨血中的身魂和志向从何而来?回答是地灵人杰。在这爿奏响威风锣鼓的大地,诞生为国征战的英雄豪杰自然而然。那么,威风锣鼓从何而来?民间传说来自帝尧时期。有没有实证?临汾博物馆里陈列的陶鼓就是最好的说明。何况,那时还有土鼓和鼍鼓,还有可以敲击的石磬。这些都是最早的打击乐,也就是威风锣鼓的前身。《尚书·益稷》记载,乐师夔教化孩童,“击石拊石,率兽而舞”,不正是那时歌舞表演的缩影?诗言志,歌咏言,不正是先祖威风天地间的童年写真?

原来,威风锣鼓不是无源之水,是早就流荡在血脉里的源头活水;原来,中华英魂源远流长,是早就激溅在陶鼓、石磬上的千秋豪情!

培根铸魂,在临汾博物馆里陶冶,真是培根铸魂。

窥一斑而知全豹。培根铸魂何处去?博物馆。不只是临汾这座新建的博物馆,是所有的博物馆。神州大地上那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无不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何止是五千年,更早,更久远。鉴古知今,鉴古兴今,在博物馆里陶冶、浸润,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标识,会成为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无穷动力,无限活力!

博物馆——培根铸魂的大课堂,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