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苗教山西省未成年人劳教所的青少年们学习刻瓷技艺

获奖作品《齐白石》
前几日看一本叫《万事皆有欢喜处》的书,记录的是沉浸在时光深处的手艺人,他们的慢生活、慢态度,以及在手艺锤炼过程中的慢修行。碰巧,从一个友人那听说了一个叫“苗苗”的刻瓷女子。80后、刻瓷艺人、山西省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免费收残疾人学徒、助教涉罪未成年人……如果前三个词引起的是好奇,那后面勾起的则是采访的冲动。
一个冬日的下午,见到了在路边等我的苗苗,只有1.5米的个头,裹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看起来纤细小巧,这样一个袖珍美人,似乎很难和“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刻瓷第一人”这样“黄钟大吕”般的名头相匹配。记者跟着她,走进了位于太原桃园北路一个单位大楼内的临时工作室,由此开始领略她的这方天地,感受她的刻瓷经历,倾听她的故事人生……
1 一幅作品爱上刻瓷
一个人的天分,很多时候从年幼的时候开始萌芽,然后在日渐升温的兴趣中,慢慢滋养成长。苗苗就是如此。她说,小时候经常被上班的妈妈关在家中,一个人无所事事,便拿着橡皮泥模仿着暖瓶、年画、杯子上的猫猫狗狗捏一些小动物造型。令家人颇为惊讶的是,小小的她,无师自通,捏什么像什么。在那段年月里,这种爱好陪着她悄然成长。初中毕业之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习美术。
1997年,苗苗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山大艺术系的史秉友教授。她说:“史教授独特的艺术视野和认真严苛的要求,真正开启了我的眼界,也让我打下了扎扎实实的美术功底。”那年,史教授在课堂上为大家展示了一幅刻瓷作品:一只可爱的小狗栩栩如生地跃然瓷盘之上。“那一刻,我深深地被吸引了。顿时豁然,这就是我的方向,我的梦想。”因一幅刻瓷作品而痴迷的苗苗,开始四处寻访刻瓷艺人,也开始了枯燥艰辛的学艺之路。
2 “拜师就要拜名师”
“世界刻瓷在中国,中国刻瓷看淄博”。淄博的刻瓷艺术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苗苗坦言,名师出高徒,拜师就要拜名师。1997年,她偶遇了一名叫韩林的刻瓷艺人。此人虽然名气不大,但用苗苗的话说,他简直就是一个为刻瓷技艺而生的人。为了开阔视野,锤炼技艺,1999年,她又只身一人前往山东淄博拜师学艺。师从淄博刻瓷的兴起人之一张民为,当时张也是山东淄博陶瓷厂厂长。
既有悟性又有绘画功底的苗苗,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刻瓷技艺日渐精进。从花卉到鸟兽、从山水到人物,技法一天比一天娴熟。在她的刀锤下,花鸟鱼兽惟妙惟肖,人物表情亦真亦幻,每一幅作品都令人惊艳叫绝。冷的瓷、冷的刀,在她湿润灵巧的手中,叮叮咚咚幻化成一个个魔法世界。2003年,她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惊石艺术刻瓷工作室。也是从那时起,苗苗的刻瓷作品开始在全国叫响。她创作的肖像系列《十大元帅》以5万元的高价被一位收藏爱好者收藏。2005年9月,作品《齐白石》荣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银奖。现在《齐白石》被陈列在山西工艺美术馆中,记者虽无缘得见,但从相片中看的出,那齐白石的胡子都是根根分明,有虚有实,触手可摸。
3 助教既是帮助也是传承
随着苗苗的名气不断变大,邀请她参加的活动和展会也越来越多,但令苗苗遗憾的是,无论走到哪里,从事刻瓷艺术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说见到完美的刻瓷作品了。她说,刻瓷艺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就这样渐渐失传了。我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
从2006年开始,苗苗陆续收学徒。刻瓷是个纯手工活儿,是个磨性子的活儿,心浮气躁又懒散的人干不了。所以,苗苗收学徒看重两点,一是悟性,二是秉性。特别对眼儿又有灵性的人,苗苗分文不收免费传授。对于有刻瓷兴趣的残疾人,她也免费传授。“一来是让他们有个谋生的技能,二来只要有人学,即使再少数也是传承、影响、辐射……”她带出的一个聋哑女孩,如今学成了一手刻瓷“绝活儿”。而另外一个胳膊有些残疾的男徒,已经成立了属于他自己的工作室,以艺谋生。说到这些,苗苗的脸上写满了自豪,那种既有成就感又有欣慰感的表情一直淡淡地掩映在她的笑容和举止间。
2011年11月,她开启了另外一个爱心愿望:助教山西省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的青少年们。每周五,她会准时赶到劳教所开办民间艺术讲座,义务教这里接受劳动改造的青少年刻瓷技艺。刻瓷需要的颜料和工具都是苗苗免费提供的。从2011年到现在,已经三个多年头了,除非劳教所有其他安排,她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4 一处农家院变身她的“晋瓷轩”
作家水伊写过这样一句话:“庭院的命运其实也很明确,要么被拆掉,要么荒废,要么遇上苗苗们,变成艺术家的栖息地。”是的,这个庭院就是苗苗的真正工作室,兼心灵栖息地以及呼朋引伴的乐园。
苗苗的这个庭院坐落在太原尖草坪区向阳镇新翟村,当初心心念念想要一个安静又质朴的工作室,要原生态,还要有氛围,于是机缘而至,2013年底,她终于找到了这处院落,二话没说就租下了。她还为它起了一极雅致的名字——晋瓷轩。每年三月到十月,她会搬迁到这里。一个大院子,几间小平房,被她布置得充满艺术气质。贴了窗花的窗格子、垂了蜡染布的窗帘、摆了拙朴的小泥塑……夏日,院子里的大部分变成菜地。黄瓜、西红柿、豆角,能种的都种了,朋友们相聚在此除了享受纯天然绿色农家饭之外,还能现摘了瓜果蔬菜带走。庭院的墙角有一棵枣树,树下摆了桌子,既可喝茶聊天,还可听鸟儿鸣叫。她指着手机上的图片,兴致勃勃给我描述时,我已经神游其中,兀自醉了。怪不得,初进这间临时的工作室,第一眼看着就不对味儿。
晋瓷轩毗邻中北大学,苗苗经常会邀请大学艺术系的同学,没事来这里一起切磋绘画、制陶、刻瓷技艺。“我很乐意给喜欢艺术的朋友们,提供这样一方既放松又有趣的学习之地。”其实,苗苗还有更大梦想,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她还筹划着不久的将来,开办一家学校,传授刻瓷手艺。
我走时,苗苗发出邀请:“今年夏天,你一定要来我的庭院,我教你刻瓷。”春天不远了,那一天还会远吗?我暗暗期待着。
责编:牛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