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临汾 > 新闻聚焦新闻聚焦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司法行政系统切实将“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务实举措和健全完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创新宣传方式、优化服务模式、明确服务规范,持续推动“惠民工程”提质增效。截至8月底,我市提前4个月完成省司法厅下达的全年任务量38000件,群众满意度100%。
在推进“惠民工程”服务民生的过程中,我市进一步完善“预约式”“菜单式”咨询模式,构建法律援助便民“一体化”服务,推行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理制、服务承诺制。并在解答法律咨询后,把其他法律服务导入“一体化”跟进,对需要办理法律业务的群众直接引导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了“弱势维权找法援,化解纠纷找调解,预防纠纷找公证,法律服务找律师”,确保法律咨询与法律业务办理的精准有效衔接。
全市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开通特殊群体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便捷法律服务。对前来咨询的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落实“七办”原则,即:对特殊群体案件实行“优先办”;对重大、疑难案件“重点办”;主动引导并协助符合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受援人向办案机关和民政部门申请相关救助,推行“协作办”;完善法律援助网上申请流程,引导群众通过山西法律服务网申请法律援助,实现“在线办”;充分利用各地信息资源,推行法律咨询“指尖办”;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法律援助受理条件、所需材料,对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法律援助案件当天审查、当天指派,推行“一次办”;对涉及行动不便的群众,推行“上门办”。
与此同时,全市司法行政系统持续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以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让乡村群众获得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精准高效。全市持续打造了18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57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303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构建起纵横交错的公共法律服务网;在实体平台公示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和线上平台使用指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通过专题宣传片、标语标牌、便民卡、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方式,将“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法律援助远程视频服务系统和山西法律服务网宣传到田间地头、千家万户,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在乡村地域的满意率显著提升。
为实现“惠民工程”效能最大化,全市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将法律咨询与当地重点工作深度对接,将“惠民工程”与法援惠民生品牌建设活动、根治欠薪、脱贫攻坚和安全维稳等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法条精讲、以案释法、法律讲堂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通过法律咨询、法治体检、公证服务、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方式为各级党委政府、人民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充分展现了“惠民工程”惠民生的实效,切实增强了广大群众共享法治建设成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张玉萍)
责任编辑:郝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