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朔州 > 人物访谈人物访谈

应 县 王 氏 正 骨 传 奇( 下 )

六代正骨传人王文普、王文海为患者施以手法治疗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2/1 10:10:31

 在晋北及至更远的地方,应县王氏正骨术久负盛名,已近200年了。这七代人书写的杏林传奇,到底救治过多少人,实在难以数计了。人们只在口耳相传着,关于这个家族的故事。

  王氏正骨术自王子昭后,如春树放枝,益发光大。子昭所生四子,排“维”字辈,乡人昵称“大维子”“二维子”,等等类推,个个深得祖上真传。尤以“大维子”王维世技艺最精,声誉最隆。王维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殁于2004年,活了93岁。90岁时,还在为乡人正骨治病。

  1937年9月20日,日军侵占应县城。王维世自觉兵荒马乱,宜不露行藏,深居简出,遂称身体抱恙,不再公开行医看病。1941年2月18日凌晨,日军万余人包围乔日成下社、小石口、南泉、罗庄、北楼口等据点,南泉乔军与日军激战后撤走。攻打南泉据点时,一日军下士官从堡墙坠落,跌断了胳膊,听人言就近崔庄村有一神医王维世,专长正骨之术,可手到病除。于是命人开了军车,直接到崔庄村请王维世前去疗伤。听得日军上门消息,王维世身盖一床大被子,哼哼呀呀病来了。日军一看王维世口眼歪斜,像是病入膏肓的样子,这等人如何能给太君看病,骂了几声“混蛋”悻悻离去。

  日占时,应县城周边平川区被日军控制,南部山区为八路军游击区,崔庄村处在日占区和八路军游击区结合地。王维世白天不敢行医治病,家中更不敢接待病人,就当起了“夜行医”。周边乡民有骨伤者,他只好夜间上门诊治。南山八路军整天跋山上梁,崴脚骨折是家常便饭,每接到邀请,王维世从不推辞,不管刮风下雨,都要赶去救治,且分文报酬不取。

  1947年夏,乔军张进复仇队窜到杏寨抢粮,被我雁北军分区13团包围,追敌中,战士赵连邦大腿骨折。王维世闻讯赶到部队驻地,不到半小时为赵连邦成功徒手复位。其时,部队消炎药匮缺,准备派人到军区调拨,王维世说:“不用专门取药,每日口嚼十数片鲜柳叶即可,绝不致伤处感染。”果然,赵连邦骨伤恢复迅速,不到两个月就重返战场。

  王氏正骨术从王维世长子王天文起,正式告别了传统的“接骨匠”。

  现年84岁的王天文,1958年8月被录用到应县南河种公社卫生院,当了一名普通医生。起初,公社卫生院并未设立骨科,王天文不愿荒废祖传接骨术,就利用上班间隙,进村入户为农民接骨,不到几年时间,名声在全县传开。卫生院由此专门设立骨伤科,由王天文任科室主任,继而担任副院长,从此,骨伤科成为南河种公社卫生院的当家科室。1980年,王天文出任南河种卫生院院长,同年经上级卫生部门批准,在南河种卫生院挂牌成立应县中医骨科医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释放巨大活力,雁北地区兴办了大批村社小煤窑,由于粗放开采,工伤事故不断,绝大部分骨伤病人慕名来找王天文。南河种卫生院(应县中医骨科医院)共有60来张病床,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只好从就近的东堡村租赁大量民房作为临时病床。徒手复位后所用的柳木小夹板也一时间洛阳纸贵,本地柳树不够用,还得到周边县采购。那时的南河种卫生院,吸引了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骨伤患者。1981年,王天文同时被表彰为省、地、县劳动模范。

  医者仁心,王天文从祖上传承的不仅是正骨技艺,更是天理大道。

  那年,本县银斗沟聂维龙妻子因车祸导致骨盆粉碎性骨折,拉到南河种卫生院后,聂维龙哭着对王天文说“俺们正盘算明年生个孩子,这下全完了。”王天文笑着说“你放宽心哇。”他针对聂妻的伤情,制定了百日康复计划,一块一块地捏合碎骨,分三次全部复位。为防止移位,一个多月时间里,王天文亲手为患者接送屎尿,硬是把一个健康如初的女人还给了聂维龙,此后的聂妻,三年内连生两个孩子。

  东堡村五保老人王玉莲,晃着小脚上街,不慎被冰块滑倒,断了小腿。听到消息,王天文亲自把老人背回自己办公室,接骨固定后,端屎端尿,捉虱子,洗衣裳,像亲儿子一样陪侍着老人,直到康复。

  这样的事例有多少?王天文都记不得了,他只知道,自己的一双手,一辈子都在为患者接骨。幸而,经他救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他。

  应县县志办原主任马良讲过一个故事。刘兴隆,灵丘人,战争年代曾任应县七区区委书记,解放后在国防科工委任职,离休后寓居北京。1985年春,一次不慎胳膊骨折,在北京医院治疗出院后,胳膊一直不能伸展弯曲,落下了后遗症。痛苦中,刘老想到了应县王氏接骨世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到雁北地区党史办主任高振亚和应县县志办主任马良,由二位作陪,找到了王天文。王天文热情接待了刘兴隆,仔细察看了骨折部位,一边朝高振亚和马良使个眼色,一边抚摸着刘老的胳膊说:“刘老,您这病得慢慢治,我先给您按摩按摩,您给俺们讲讲战争年代的故事。”一说到战争年代,刘兴隆来了兴致,滔滔不绝讲开了。正讲得起劲,王天文猛地双手扭动刘老胳膊,只听见“咯嘣”一声,“哎呀”一声,王天文拍拍手说:“没事了,您试试看。”刘兴隆挥挥胳膊,当下能伸展弯曲了。老头子一脸不解地问:“王院长,你这是啥招数?”王天文笑着说:“我用得就是您刚才讲得招数,出其不意!”

  所谓神医,就是这么神!

  王文普、王文海弟兄,是继其父王天文之后,享誉三晋的“正骨双子星”。

  初始,王文普、王文海都只有中专学历,他们都从二十岁开始进入应县中医骨科医院。漫长的临床实践中,他们通读古今中外医学专著,纳百川之水,汇群贤智慧,医道由单一走向多维,由浅薄变为深厚。但他们不满足于此,把视野延伸到了更为高远的目标上。弟兄俩牵头研制的“皮牵带牵引徒手复位及夹板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292例临床研究”科研成果,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该成果在美国第二届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荣获国际优秀成果奖。至今,王氏弟兄先后20多次参加了全国中医骨伤学术研讨会,发表了《闭合复位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附54例临床报告)》《中医手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等学术论文30多篇,引起了国内及国外骨伤科学术界的重视。

  毫不夸张,“王氏弟兄”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奔着他们的绝妙神手,多少无助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这些年来,他收到患者的致谢旗匾达1200多面,如果全部排列起来,可挂成一个700多米的长廊。每一面旗匾,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关于王文普、关于王文海的感人故事。

  正值年富力强的王氏弟兄,奉献的绝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火热的情感,更是他们宝贵的健康。30年来,他们每一天都在X光灯下,拨伸牵引,旋转回绕,屈伸收展,成角折顶,揣挤提按,夹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长时间的强烈辐射,侵蚀着王氏弟兄的肌体。先是指甲爆裂,后是手皮肤斑化,出现了严重病变。

  2000年至今,王文普先后3次施行手背植皮手术。北京最权威的专家警告说:后果很严重,你们的手,再不能放在X光灯下了。一段时间,他们有过忐忑,有过彷徨,但看着患者一双双无助的眼睛,他们义无反顾,又投身到临床第一线。到现在,他们还在继续坚持着,这无悔的坚持,没有尽头。

  一切的付出,饱含着酸甜苦辣,正是这无止的奉献,使王文普、王文海成就了自己。近20多年,王文普、王文海累计救治全国18省骨伤患者5万余人。王文普先后被吸收为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理事会理事、美国中华医学学会会员,获得了“全国知名中青年中医药人员”“山西省新长征突击手”“全省学雷锋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优秀青年管理者”“朔州市十大杰出青年”“赵雪芳式的白衣战士”“山西省优秀卫生院长”“感动朔州十佳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王文海先后获得“朔州市党员标兵”、“全省优秀青年管理者”等荣誉称号。

  2020年,应县王氏正骨术正式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下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氏正骨传奇,还在继续。


附言:

  为仁者立言,为贤者存史,应该是文人初心。如果写在纸上,王氏正骨术是一部鸿篇巨制。这些年来,笔者一直有愿写一部《王氏正骨传》。但自觉才学不济,无力胜任,诚为憾事。今发此小文,意在抛砖,渴望有志同道接力援手,把《王氏正骨传》拿下来。

来源:朔州晚报

责编:赵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