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朔州 > 应县应县
初夏时节,行走在应县的大地上,给人的一个强烈感受是:这里既没有吞云吐雾的大黑烟囱,也没有盯鼻烫嗓的恶臭气味,更没有污水横流的不堪入目。这里的天是纯个净净的蓝,这里的水是清个灵灵的甜,这的花是艳个丽丽的香,这里的空气是嫩个莹莹的鲜。这里为什么成了“一方净土”?是它为了环保而不上项目,还是另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频共振臻双赢的秘诀?为此,笔者开始了寻根究底之旅。
环境保护做加法: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在实际工作中,应县县委县政府认识到,环境保护,绝不是一个部门之事,必须党政同心,全民动手,建章立制,形成合力,形成环境保护无小事,全县上下一盘棋的大环保格局。
为此,应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环保工作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年专题研究环保工作不少于3次,并把环保工作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对量化指标,各乡镇、各部门有一项不达标、完不成的,实行一票否决。全县由此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环境保护工作抓一把手,一把手抓,不重视环保工作的领导就是不称职,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不制止、不处理的领导更是失职,渎职。
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应县
与此同时,该县加大了环保宣传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乡村的公示栏、城镇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大张旗鼓地宣传环境保护工作,年印发各类宣传资料、小册子3万余份。引导和鼓励群众争当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建设者、监督者,构成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誓让碧水蓝天还”的生动局面。同时,应县环保执法部门积极解决群众反映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环境保护的议案、提案,马上办理;对群众的来信来访,更是雷厉风行。几年来,共接待来访群众1000余人次,收到群众来信来电230件次,环境热线12369电话投诉180余件次,做到了人人有接待,件件有回复,办结率保持在100%。
降污节能做减法:实施倒逼机制,严格控制总量
近年来,应县环境保护工作着重推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倒逼机制,积极推进工程减排,实施了一大批重点工程。投资3900万元建成了全县生活垃圾处理厂,升级改造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完成了雅士利、中粮糖业、玉雄淀粉、应平化肥、应县万豪晟盛供热有限公司、嘉兴化工、森泰皮革、成文纸业8家企业锅炉脱硫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成了应平化肥、森泰皮革、向达纸业、盛源彩印、成文纸业、梨花春集团、锦华科技、中粮糖业、田仁乳业、科通化工、正东陶瓷19家企业污水处理站。强化管理减排,切实履行前置审批权,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当、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不批。实施环评审批与总量减排挂钩制度,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新增量,规范“三同时”和规划环评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覆盖面不断拓展,从工业项目逐渐覆盖到农业、生活等建设项目管理,共对86个项目进行了环评审批,对56个项目进行了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了100%。加大监察频次,重点督促县城污水处理厂、朔州中粮糖业有限公司、雅士利乳品有限公司、应平化肥等8家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实施结构减排,关闭了山西同朔水泥20万吨机立窑生产线,关停了朔州中粮糖业有限公司、盛源彩印造纸厂、向达纸业有限公司、邢海造纸厂和5家小脱水蔬菜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拆除5家陶瓷企业6条燃煤隧道窑,更换了新式节能窑炉。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拆除取缔了县城企事业单位自用锅炉以及洗浴锅炉56台,此外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了一批低污染、高产出企业,现在全县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6967吨、1852吨、399吨、3121吨、1966吨、461吨,下降2267吨、92吨、41吨、1003吨、177吨、314吨。
天然气隧道烧成窑
应县还始终把空气治理紧紧抓在手上,加大对燃煤污染的治理力度,关停企事业单位燃煤锅炉56台,拆除热源公司3台20吨锅炉、3台8吨锅炉,减少燃煤1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80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1100吨,新建万豪晟盛3×40吨和应县万豪诚盛3×100吨集中供热工程,可实现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36多万平米,目前集中供热面积达到了150多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了87%以上。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县城25000多户居民使用了天然气,可减少燃煤37000吨左右,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90吨。建成5.9平方公里烟控区,完成十二个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建设,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所有工地按要求建设了防风抑尘网,拉运土石方车辆实现了苫布覆盖运输。
加强水环境保护,投资1.1亿元建成了11家企业污水处理设施。加大了对县城污染处理厂和重点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现场监督检查力度和随机抽样频次,及时准确的掌握了运行状况,提出整改要求,确保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了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要求。采取措施,集中整治桑干河沿岸畜禽养殖企业,建设规范化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9个,桑干河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以内,编制完成了3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技术规范,划定了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设立了保护区警示标志,加大了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建立了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水水质公告制度,县城生活饮用水源地和乡镇饮用水源地达标率为100%。
生态建设做乘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鱼和熊掌能不能兼得?应县的回答斩钉截铁:能!且看他们交出的答卷。
不断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全面实施了城市改造建设三年规划,大力推进了南部新城开发,建成区改造提升和五城联创三大工程,推进了“设施提升,功能完善,城市安居,城中村改造”四项工作,完成了燃气、供热提质,城市道路等多项工程,铺开了70多个项目,几年来共新建保障性住房5350套,建成了清宁公园、水景公园等一批地标性工程,被评为山西省园林县城,山西省十佳卫生县城。
龙首山自然生态保护区
持之以恒推进集镇和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了南河种等5个集镇和中曹山等12个中心村建设,集中实施了总投资2亿多元的美丽乡村、危房改造、扶贫搬迁、乡村清洁,农村亮化等工程。其中,完成了28个试点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任务,9914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12个自然村1814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72个行政村3440盏路灯亮化工程,推进了以“三拆四改五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此外,累计投资2亿元深入推进了南河种城乡一体化项目。
应县水景公园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水系和植树造林工作。先后完成了县城排水综合改造,城东七干沟、小石峪沟道治理等工程,推进实施了总投资1.6亿元的小石口水库,马岚口水库等工程,造林绿化方面,以建设南山生态保护区,龙首山生态保护区为重点,几年来完成了总投资5亿多元的城乡生态绿化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20.21万亩,园区绿化38个,小区绿化20多个,村庄绿化101个,道路绿化780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林木绿化率达到28.3%,新增城市绿地66.3万平方米,县城绿地总面积达到428.4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35.7%,绿化覆盖率达到3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了10.2平方米,全县城乡形成了一个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画中、车在花中的格局,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环境的质量和品位,增加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应县跑马梁风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农牧大县,农作物秸秆和生畜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是一个绕不过的“坎”。应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积极探索实践大农业、大生态、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在秸秆利用方面,他们引进了福润生物质能电厂,年可转化30万亩玉米秸秆。同时大力创新,有效推进草牧业建设与环境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在山区按照生态补偿、草畜一体、农民致富、扶贫攻坚、因地治宜的综合发展的原则,2016年试行了草畜一体,燕麦苜蓿混作其它农作物轮作的生态循环治理模式,并实施了“两头驴+五亩草+户均增收1万元”的扶贫攻坚帮扶行动,使白马石乡界河村当年新增大畜68头,收购燕麦草310亩500余吨,48户贫困户当年脱贫,全乡有200余户贫困户实现了当年增收。在农区,依托恒天然牧场、玉收农牧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3个奶牛养殖小区,启高生物年转化畜禽粪污20万吨,生产有机物5万吨的能力,按照“一头奶牛、八吨青贮草、三亩草基地、十吨粪污还田”的要求,推广建设种、养、生态三结合循环发展模式。2010年青贮玉米15万亩。通过农企对接粪污达标还田2万亩,处理粪水50万吨,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全县基本形成了以牧养菜、以菜兴牧、南菜北牧、循环发展的格局。
环保准入做除法:建立生态红线,提高落地门槛
环保工作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此,应县县委县政府在不断加快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渐提升环保门槛,对环保不过关,不达标的企业,不管市场空间多大,效益多高,一律应用除法,不准落地。
美丽乡村
在建设项目管理上,应县建立绿色审批通道,在保证重大项目落户的同时,又把住项目环境准入关,有效的控制住了污染物新增量,近年来,环评审批项目56个,环评执行率达到了100%,竣工验收36个,三同时执行率100%,试生产项目审批56个,暂缓和杜绝审批项目3个。
在环境监管方面上,重点对化工企业、重金属排放企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强化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环保违法案件6件,实施行政处罚6件,行政处罚金额55万元,依法累计征收排污费900多万元。对经过整改仍不达标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累计关停各类排污企业10余家。同时环保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环境硬件建设,购置摄像机1部、照相机2部、计算机30台、定位仪1部、流速测量仪1部、各种应急设备10套,全县5家国控重点污染源实现了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详细数据的实时监测,联网上传。全县所有化工企业都制定了应急预案,有效地提高了突发环境事件与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加强环境监测,几年来累计投入环保能力建设资金410万元,配置了大量环境应急执法监测设备,更新了环境质量日报自动监测设备,配备了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设备,环境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已经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双赢”的应县,有理由让我们相信,未来的发展必定是:生态、发展两相宜,碧水蓝天永相伴。
责编:张金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