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朔州 > 时政新闻时政新闻

2020年朔州市经济呈现稳步复苏、加速回升、增收提效的良好态势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2/3 9:44:00


山西经济日报2月2日讯(记者 刘成根)2021年2月2日下午3点,朔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邀请朔州市统计局局长赵琦就2020年朔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向媒体进行发布。

   朔州市统计局局长 赵琪。

赵琪说:“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学习总书记视察山西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对右玉精神的六次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呈现稳步复苏、加速回升、增收提效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全市GDP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8%、上半年下降0.9%、前三季度增长2%,回升至全年增长4.1%。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0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1%,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1.8个和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1亿元,增长4.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0.4亿元,增长7.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6亿元,增长1.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8个百分点。 GDP内部三次产业构成由去年同期的5.7:39.8 :54.5演化为5.8:40.0 :54.2。 


二、三次产业展现新作为

一是农业生产稳步运行。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37.1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3位),其中,农业产值67.4亿元,增长1.99%;牧业产值53.7亿元,增长23.6%;渔业产值969万元,增长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1亿元,增长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3亿元,增长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1亿元,增长4.2%(居全省第3位)。

二是工业经济彰显主力。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5个和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传统产业提升巩固。全市煤电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拉动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产品产量同比增长。超半数以上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4种监测的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8种产品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3%;微型企业发展迅猛。全市微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2%,分别比大中小型企业高出13.5个、15.1%个和19.7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高出15.4个百分点。

    三是第三产业稳定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5%,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3.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3.4%,金融业增长7.1%,房地产业增长3.8%;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2亿元,同比增长7.2%。


三、投资消费取得新成效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9.3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全国高出7.7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居全省第三位。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1.4亿元,同比增长5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43.2亿元,同比增长13.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4.7亿元,同比增长0.9%。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7.7:46.6:45.5变化为现在的10.5:47.8:41.7。项目投资大幅增加。全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36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66个,完成投资259.1亿元,增长20.8%;亿元以上项目248个,比上年同期增加47个,完成投资227.3亿元,增长21.7%。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44.1亿元,同比增长13.8%。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39.3亿元,增长29.5%。民间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完成169.1亿元,同比增长25.8%,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6.5%。


消费复苏态势逐步巩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8.5亿元,同比下降2.8%,分别比全国和全省高出1.1个和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乡村消费好于城镇。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10.9亿元,同比下降3.2%,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7.6亿元,同比下降1.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1.5个百分点。零售餐饮降幅收窄。全市实现商品零售额259.6亿元,同比下降2.6%,比1-3季度降幅收窄5.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降幅收窄13.4个百分点;实现餐饮收入38.9亿元,同比下降4.2%,比1-3季度降幅收窄6.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降幅收窄13.5个百分点。限上零售快速回升。从类值来看,1—12月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65.3亿元,同比下降0.6%,比1—2月份回升32.6个百分点,类值表中统计的18个行业有7个实现了正增长,比1—2月份增加了6个行业,其中化妆品类增长11.7%,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3.8%,增速均达两位数,书报杂志类增长0.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2%,增速明显高于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四、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制造业支撑明显。1—12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6%,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5.8个百分点,占全市工业比重2.8%;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6%,快于全市工业增速11.8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同比增长6.2%;医药行业同比增长19.6%;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0.7%。


服务业发展壮大。1—12月份,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完成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20.98%,比去年同期提高0.78个百分点,分别增长7.1%和3.8%,比第三产业增速高出5.6个和2.3个百分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持续稳步向好发展。1—12月份,全市电信服务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0.4亿元,收入占到全市规上服务业总量的30%,同比增长6.1%。


有效投入加快扩张。全市制造业投资完成39亿元,增长37.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3.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91.3%,非金属矿制品业增长47.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1%,高出全市投资17.5个百分点,高出工业投资14.3个百分点;转型投资项目318个,同比增加71个,完成投资165.9亿元,增长9.5%,其中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53亿元,增长19%。


产业投资稳步推进。产业类项目完成投资182.3亿元,增长18.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60.9%。产业类项目个数为434个,比上年增加58个,同比增长15.5%。

五、居民收入达到新水平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76元,增长5.3%,高出地区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487元,同比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2元,同比增长7.4%。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持续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在新的一年里,全市上下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经济行稳致远,确保“十四五”良好开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记者:刘成根

责编:赵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