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人文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0年12月23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雕玉小伙儿赵振邦:
把玩小物件 心有大情怀
赵振邦在工作室研究雕刻玉石。本报记者 王 媛 摄

本报记者 王 媛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玉石,历来被人们当作珍宝,在中国古代更是被当作君子风范的象征。而玉雕正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只有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玉石才会变为精美的工艺品。

在太原南宫西侧,有一处“白翠轩”玉雕工作室小有名气,很多人慕名而来。很难想象,它的主人是一位90后的小伙子。他,既儒雅又爽直,言语不多,眼神中透射着灵动的光芒,真诚的微笑满含暖意。

因材施艺 巧夺天工

这位小伙子叫赵振邦,1990年出生于“中国玉雕之乡”河南省镇平县。镇平玉雕的历史,远至汉唐,近溯明清;考究镇平玉雕的手法,南北兼容,风格不拘。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又有祖辈都从事玉雕的传承,赵振邦从小便得到了玉的灵气浸润。16岁时,他开始跟着舅舅专心学习玉雕,后去新疆拜师学习一年多,又赴广东拜在国家级玉雕大师、设计大师苏红伟门下,在大师的悉心教导下,技艺日渐娴熟,作品也受到玉器爱好者的称赞和认可。

别看年纪轻轻,他在玉石这个行业已经奋斗了15年。六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吸引着他从此扎根太原,他自己的“白翠轩”玉雕工作室,不仅满足了简单的玉器加工和玉器销售,更是以发扬玉器雕刻文化为基础、培养玉器雕刻人才为目的而默默奉献着。

“做玉雕,不要有局限性,可随意发挥,因材施艺。”赵振邦说。从事玉雕多年来,他在继承“追求自然,因材施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令人叫绝的作品层出不穷。

在工作室里,摆放着不同规格、玲珑剔透的摆件、吊坠,令人目不暇接。方寸之间,包罗万象,有着山的雄奇,水的空灵,云的色彩。

其中,一件“女娲补天”很是与众不同,造型十分别致。“其实,这个料子本身很一般,近一半都是黄色,是别人送给顾客的,他想雕个飞天造型。但我感觉比例并不合适,需要重新做创意。”赵振邦将这块石料涉及成女娲补天的造型——身穿草裙的女娲仰面向上,双手奋力托举着巨石,一条“柔软”的飘带环绕其四周,可谓动静相宜、虚实结合,生动而形象。

变“废”为宝 因“爱”重生

在太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爱玉者甚众。赵振邦的侠肝义胆亦吸引了不少玉器爱好者,皆与之成为好友。

有一位老玉友拿过来一块和田玉籽料牌,是花6000元从朋友那里买来的。拿回家一细瞧,才发现其白度偏青,水线很大,就想退货,但对方急用钱也不愿退。无奈之下,这位顾客便坐在白翠轩玉雕工作室,苦思冥想,烦躁不已。

赵振邦则陪在身旁,一边苦心安慰,一边拿着这块料子仔细观察着,半晌过后,他突然发现,上面天然的水线所形成的纹路有点像济公的头像轮廓,就立马按照那道线画出草图,最终也变成了这位老玉友的心爱之物,逢人便夸赵振邦“这小伙子不光人品好,还超有灵气”。

扶贫扶智 有情有义

问到志向,这位性情质朴的小伙子果断道出自己的想法,他想把山西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太原开一所玉雕培训学校,传承、传播玉雕文化,包括白玉、和田玉、翡翠等的雕刻工艺,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办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免费学习,让他们有一份手艺能够养家糊口,也为国家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一份贡献。

赵振邦背井离乡来到山西太原,通过玉雕养家糊口,同时身体力行地帮助别人,还安排了一位双腿残疾的小伙子学习雕刻。如今,这位残疾人的手艺突飞猛进,不仅有了固定饭碗,而且每个月的工资收入还不低。

赵振邦总是说,他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没想过要成为百万富翁,就想通过雕刻传播玉文化,让大家掌握玉石知识,掌握玉雕技巧、技能。

他的善心善行让大家看在眼里,也都默默地为这个可爱的小伙子施以援手。

在交谈结束之际,赵振邦意味深长地说道:“玩玉和做人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张扬、显摆,真正的意义或者说最高境界,在于以玉的品质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山西经济网独家所有
 
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山西经济网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财经新闻
   第04版:综 合
   第05版:晋周刊
   第06版:人文视野
   第07版:投资理财
   第08版:论 坛
品牌引领,助推基层阅读服务
把玩小物件 心有大情怀
魅力四射的文化印记
展示2020年舞台剧目艺术创作成就
为省城文化建设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