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翁剑
近年来,大同市平城区金家湾村凭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该村通过特色养殖、研学经济及乡村民宿等多元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色养殖:
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
“今天先将这片土地平整好,到4月底5月初,海兰白、海兰灰等品种的鸡仔就能在村里‘安家落户’了。”在金家湾农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农业基地打工的村民施掌和说。
近年来,金家湾村因地制宜,创新“村集体+企业”发展模式,鼓励村民充分利用庭院、闲置土地等与公司合作,大力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全新的运营模式成效显著,美化了村庄环境,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施掌和介绍说:“我在公司负责饲养鸡,同时也能兼顾自家农事。”
“2023年,公司养殖了约2000只鸡,去年10月,鸡蛋、土鸡肉基本都已销售一空。今年4月底计划先养500只鸡,之后每个月递增500只。”金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杰介绍,去年散养鸡给村集体收入增加了3万元左右。
研学经济:
打造农耕文化“新名片”
在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的同时,金家湾村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特色优势,精心做好农耕园提升项目,通过“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研学”等多元化模式,深度开发农村文化特色产品。
“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在前往农耕园的路上,田杰边走边介绍,研学经济已成为该村发展的“新名片”。
在农耕园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谷子、水稻、高粱、红豆等各类农作物,还能接触到耙、锄、打稻机等传统的农业工具,直观感受农耕历史和文化底蕴。“农耕园还有体验石磨、鸡鸭养殖等特色项目,孩子们既能学习农业知识,又能参与劳动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和艰辛。”田杰说道。
为了进一步发展研学经济,金家湾村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来研学的师生提供更好的条件;通过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力求营造更加优质、独特的研学氛围。
乡村民宿:
构建田园生活“新体验”
近年来,金家湾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将闲置宅基地盘活,由村集体统一装修、管理,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金尘外”民宿项目,凭借紧邻市区的优势,焕发出别样活力。
走进“金尘外”民宿小院,仿佛置身画中。古朴的石板铺地,缝隙间青草嫩绿,生机盎然。“今年清明假期,许多北京来的客人在民宿里度假。这不,今天又有一批客人要来。我们的民宿不只是住宿的地方,更是游客体验村里生活的窗口。”田杰说,“游客能跟着村民下田劳作,采摘新鲜蔬果,品尝地道农家美食,感受田园风光与风土人情。在民宿的发展过程中,村民以闲置宅基地入股成为股民,每年都有分红,切实得到了实惠。”
“今年我们将努力争取建设资金,再扩建民宿10处,新建冷棚50座,建1个1000平方米的农业存储冷库,主街道路安装仿古太阳能路灯60盏,铺设沥青路面2145平方米,改造农家乐院落1处,让金家湾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田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