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山西经济网 | 站点收藏  
2025年5月14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满格电”护航夏粮生产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全力保障农田灌溉用电需求走笔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赵亚男

四月的河东大地,麦浪翻滚。4月28日,在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曲村800亩高标准农田里,80万米渗灌带如地下经脉般延伸,裹着氮肥的“科技水”正通过电磁阀精准滴注到麦苗根部。“现在麦子正值孕穗期,‘喝’不上水这里头就空了。”种粮大户董会龙站在田埂上,从麦穗上摘下一颗灌浆的麦粒,指尖轻捻,乳白色浆液缓缓渗出,“现在‘喝’上‘科技水’,亩产能达1500斤。”这里是山西“夏收第一镰”的核心产区,也是全省科技抗旱保粮的缩影。

去冬今春以来,全省小麦主产区没有出现有效降水,黄河、汾河等主要水源来水量减少。据气象部门测算,今春吕梁、临汾、运城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偏少1至2成。作为全省小麦的最大产区,运城市430万亩小麦正值孕穗灌浆关键期,面对春灌用电高峰和旱情叠加压力,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靠前服务,全方位做好电力供应,实现春灌保供电能力和服务质效双提升,用“满格电”护航夏粮生产。

在曲村高标准农田控制室内,物联网电脑界面跳动着“农田四情”数据。董会龙打开灌溉总阀门,轻点屏幕,3号灌溉区瞬时启动——水流携氮肥通过地下渗灌带直抵根系。“原来‘大水漫灌’需要3—4小时才能完成浇灌,现在只需要35—40分钟;原来40天的浇灌任务,现在8天就能完成,两三人就能管理800亩地。”他介绍道,“今春气候干旱,不利于叶片锁水,智能灌溉系统根据叶片锁水情况动态调节水肥比例,在根系少量补氮,延缓叶片衰老,让‘救命水’变成‘营养液’。”

近年来,运城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微喷带、智能喷灌机等设备普及率逐年提升,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墒情监测、远程控水等智慧化管理。然而,这些智能化设备高度依赖电力支撑,可靠供电成为保障农田灌溉的关键因素。以曲村800亩高标准农田为例,该区域原本是由10千伏常平线曲村5号公用变压器供电,国网运城供电公司在获悉该区域用电需求增长的情况后,为其新增1台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新建10千伏线路500米,由10千伏常平线与10千伏柏口窑线双向供电。同时,还为线路安装了配电自动化装置,实时监测线路运行状况,可实现故障信息自动采集、智能研判、自动隔离、自动转供,切实提升排灌用电可靠性。

“2021年,曲村高标准农田只有330亩,2025年增加到807亩,新增200千伏安变压器后供电充足。有了供电支撑,我们计划将高标准农田扩至2000亩。”董会龙信心满满地说道。

这样的电力护航春灌场景遍布三晋粮仓。在芮城县大禹渡灌区,汩汩黄河水正通过电泵涌入麦田。该灌区日均灌溉面积达13000亩,春灌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国网运城供电公司工作人员积极走访灌区用户,协助其对水泵站变压器、配电柜等用电设施进行检查。在芮城县东垆乡,一台台自走式喷灌机正伸展着“长臂”均匀洒水。种粮户杨江辉说:“春灌期间,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帮我们检查浇灌用电设施,用电上有问题可随时联系台区经理,用电非常有保障。”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设备部相关人员介绍,为应对春灌用电高峰,该公司对春灌涉及的供电线路和台区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充分运用无人机、红外测温仪、超声波局放等技术手段开展设备特巡,及时发现并消除缺陷隐患。同时,依托配网可视化平台,将机井变台、泵站、打井机、自动灌溉等设备纳入重点保电范围,开展全面检查。开辟农业灌溉办电“绿色通道”,组织春耕春灌服务队、台区经理走进田间地头,及时掌握临时用电需求,指导客户规范架设农业排灌等用电线路。

今春以来,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加强对全省2.4万眼排灌机井以及夹马口、尊村、大禹渡等引黄提水灌溉站涉及供电设施的特巡特护,新建10千伏排灌供电线路144.6公里、配变251台,全力保障农田灌溉用电需求,护航夏粮丰收。

压题图片:在农户抢抓农时开展春浇春灌作业之际,国网运城市盐湖区供电公司员工在解州镇曲村田间检查智能检测仪等用电设施,护航夏粮丰收。李卓庭 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 ICP 备 11001212 号 主办:山西经济日报社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报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报全文。本报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报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报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第01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公告
   第04版:综合·公告
政银企协同探索低碳发展新路
“满格电”护航夏粮生产
胖东来为何能化解“暴利质疑”危机?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由运城市相关单位主持起草
达成意向成交额近百万欧元
在2025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期间
为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