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157项专利专有技术,为前42年的15倍;营业收入也从2001年的不到1000万,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44亿,其中专利专有技术创收占97%以上
本报讯(记者沈佳)说到太原化二院,老太原都知道,它曾为我省这个国家煤化工基地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但最近十多年,化二院淡出人们记忆的同时,一个名为赛鼎的工程公司却在工程勘探设计领域搞得风生水起,并跻身全国50强。其实,赛鼎就是化二院。化二院到赛鼎,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变化,而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抢先的历程。
本月中旬,中煤平朔劣质煤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能否在年底成功试车,关键要看碎煤加压气化炉是否给力。这个专门消化高硫煤、褐煤的“铁胃口”正是赛鼎公司的“拳头产品”。项目经理何晓鸥向记者介绍,该炉优点是对煤种的适应性极广,而其它炉型对煤的品种非常挑剔。平朔煤矿一年产出1500万吨高含硫、低热量劣质煤,6个这样的“铁胃口”,一口气就可以就地转化1/10的劣质煤。包括新疆庆华、内蒙古大塔等地,国内用“赛鼎炉”的达200套,被应用于煤制合成氨、城市煤气、煤制甲醇、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占据了国内90%的设计市场。再加上工程总承包,赛鼎公司每年有上亿元的收入。
化二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末。那时他们在煤化工领域的专长很少,大项目以及工程总承包项目更少,企业一味埋头工程设计,忽略了技术开发。前40多年里,全院积累的专利技术只有10个,经营相当困难,技术骨干纷纷跳槽。在公司董事长张庆庚的记忆里,“一年多不到两年时间,有120多人跳槽。我们的收入出了问题,工资都难兑现。”
随后的市场调研发现,现有的捣固型焦炉规模小、效益低,急需进行技术改造。瞅准方向后,企业从紧巴巴的口袋里挤出钱来搞研发,一起合作建设。2002年,贴着“赛鼎牌”的中国第一套4.3米捣固型焦炉在临汾建成投产,树起了国内焦化设计的里程碑。事后,张庆庚总结,这个被看好的项目不只一家在做,企业能起死回生,很大原因在于企业抢先了一步,早半年走向市场,结果市场占有率达70%-80%。
瞄准市场需求,加大技术研发,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于是赛鼎把核心技术研发确定为重点,开始在洁净煤气化、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吃到找准市场、自主创新的甜头后,张庆庚发现,企业的高端创新人才并不缺,缺的是创新氛围和机制,怎么激发大家的创造热情呢?经过思考,他们建立了一整套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其中立项任务书,把研发项目的计划完成率、合格率、取得专利技术等5个方面列入考核,并作为奖励依据。发明专利授权奖励3万元,国家一级科技进步奖奖励70万元,优秀设计奖也给予不同程度奖励。15年时间,“赛鼎人”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形成了一批特色技术,拥有60余项国家专利和专有技术,在捣固型焦炉、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二甲醚、焦炉煤气制甲醇、硝酸技术上国内领先。创造157项专利专有技术,为前42年创造专利技术的15倍,而营业收入也从2001年的不到1000万元,一路攀升到2014年的44亿,其中专利专有技术创造收入占97%以上。
责编:田多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