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十指握拳 强力托举“两个走在前列”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9/6 16:37:19

  8月30日,作为太原市东部区域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东峰路道路施工建设已经接近尾声,部分道路主线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本报记者 孙荣祥摄

 

 

  8月30日,游人在太原食品街的牌楼前留影。太原食品街已成为四海宾朋了解和品味龙城的窗口。 本报记者 孙荣祥摄

 

编者按
  省委书记骆惠宁对太原市提出的“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是太原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
  今年上半年,太原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但与“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省会城市的地位作用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综合施策、加倍努力。
  近一段时间以来,太原市十县市区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纷纷亮出新思路,出台新举措,强力托举“两个走在前列”。为此,本报记者深入十县市区,捕捉发展新亮点、新气象、新成效,本报今日予以集中呈现,敬请关注。
  
  

【小店区】塑造城市新品质
  

 

  本报讯(记者曹秀娟)8月29日,记者从小店区获悉,小店区将通过建设新型城市、改善生态、统筹社会事业,加快建设现代城市风貌展示区,塑造小店城市品质。
  未来五年,是小店区扩容提质的关键时期。区域内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宿综合保税区等潜在效益释放,全区总人口将增加到180万以上,配套产业、互补产业迎来发展良机。
  未来五年,是小店区城乡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横向看,南中环街以北将成为大型城市综合体高度聚集的核心区域;南中环街以南到小店城镇地区将成为休闲宜居的生活产业集中区域,丰富群众生活的住宿、餐饮、文化、休闲产业密度将进一步增大,各类便民服务、便民设施布局将进一步密集;刘家堡、北格地区将形成中心集镇,成为田园风光走廊和城市生态屏障。纵向看,南内环街到小店城镇的区域将成为集聚发展势能的主轴线,东山地区将成为重要的生态休闲区,西温庄地区将成为科技高地、开放口岸。
  同时,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项民生事业,提高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改善环境质量,良好天气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基本完成53个城中村整村拆除改造,释放90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
  

【迎泽区】壮大现代服务业

 

 

  本报讯(记者李兵)记者8月29日从迎泽区政府部门获悉,迎泽区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迎泽区将立足区位、商贸、金融、文化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推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引进新兴业态和高端品牌,引导柳巷、朝阳等核心商圈向综合商务区转变,把传统商业街区打造成服务一流、特色鲜明的省城名片。
  加快实施发展楼宇总部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培育一批高端楼宇、专业楼宇和特色楼宇,引进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大力发展金融会展、信息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产业引领和产业集群新优势。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落实“六位一体”项目推进机制,加快苏宁广场、国海广场、红星美凯龙家居城市综合体、东城现代装饰城、中正天街等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的实效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文化旅游业,逐步推进双塔、文庙、崇善寺等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字号店铺的保护、恢复和开发,加快东山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家乐,策划都市文脉观光、东山休闲观光、老城老街老巷旅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推进迎泽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杏花岭区】建设活力幸福新区

 

 

  本报讯(记者范珉菲)8月29日,记者从杏花岭区获悉,该区将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崇文重教、文明幸福的现代城区。
  围绕建设活力杏花岭,以华能东山燃机热电项目为示范,积极引进新型高端企业,持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建设文化杏花岭,持续加大对拱极门、普光寺、文殊寺、关帝庙等历史古迹的保护和发掘力度,持续加强对国民师范旧址、太原解放纪念馆等革命遗址的开发利用,深入发掘太原机器局旧址等历史遗迹的文化价值;围绕建设宜居杏花岭,举全区之力打好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力争到2019年全部完成15个城中村整村拆迁任务,2018年基本完成城区范围内棚户区改造,到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安置任务。
  与此同时,围绕建设幸福杏花岭,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到“十三五”末,力争实现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平均面积达到500平方米,打造一批1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示范社区;大力推进东山生态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建成区园林绿化;建立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确保矛盾在源头得到控制、纠纷在基层得到化解、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
  

【尖草坪区】打造城北“后花园”  

 

 

 

  本报讯(记者范珉菲)8月29日,记者从尖草坪区了解到,该区通过打造生态休闲区,建设太原北部城市“后花园”。
  据悉,尖草坪区将重点建设汾河两岸赵庄新村片区、三给汇丰柴村片区公园式宜居片区,改造东部老城区,建设太原北部宜居区,依托西北山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及汾河两岸滞洪区、水源地储备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区,建设太原北部城市“后花园”。
  与此同时,该区将以商贸市场提档升级为重点,建设提升“四大商贸市场群”,其中,东部以润恒冷链物流为主体,辐射带动晋东小商品、小食品市场改造提升。南部以欧亚锦绣卖场为龙头,致力引进万达商城,加快改造现代装饰城,打造现代商贸核心区。西部以规划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为依托,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展销中心。北部以泰瑞建材市场为中心,规划建设建材加工、仓储、物流交易中心。
  今年起,尖草坪区将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公园”的要求,加快公园和街头绿地建设,重点推进金桥公园、阳兴大道郊野公园、新村公园、小东流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西山生态林带、北山万亩生态林带、棋子山万亩生态林带等三个生态林区,构筑太原北部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
  

【万柏林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本报讯(记者范珉菲)8月29日,记者从万柏林区获悉,该区正以中车铁路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为龙头,大力推进重机风电装备制造项目、西山煤电重大技改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万柏林区大力推进产业强区建设,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健全钢材、建材、化工等工业跨界联动的现代物流体系,布局“北部新型装备制造集聚区、都市中心商住文化服务区、西环仓储物流综合区、西山生态观光旅游区”产业板块;以华润万象城等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为标杆,打造全市新型综合商务中心;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
  在生态大区建设方面,万柏林区将加强西山林带天然屏障建设和煤矿采空区地质修复,激活采煤沉陷区村民搬迁旧址和空地的存量,优化西山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空间;继续加强区域内“三河”综合治理,河道工程出精品,河道沿岸造景观。
  在服务新区建设方面,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和低收入困难家庭保障全覆盖,推进500多个卫生计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至少引进新建2所规模适度的医院,到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达1.1‰以上,大力推进背街小巷、游园绿地建设和集中连片棚户区、城边村改造等。
  

【晋源区】构建产业新格局

 

 

 

  本报讯(记者丁园)8月30日,记者从晋源区获悉,晋源区正通过加快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工业为支撑、现代都市农业为基础”的产业新格局。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丰富完善长风商务区功能,发展与城市化相配套的金融会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奥特莱斯商业综合体,加快格盟金融城建设,完善阳光城国际广场、鸿升时代金融广场等设施配套。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运用市场化手段,盘活蒙山大佛景区资产;完成晋源区乡村农耕文化保护工程年度任务;继续实施开化寺连理塔、晋阳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加大店头、赤桥等古村落保护开发力度,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加快发展新兴工业。全方位服务姚村高新拓展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重点推动国新晋药完善手续、开工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争取再引进10家以上企业,将姚村地区打造成集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为一体的绿色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晋祠大米恢复与保护力度,新增种植水稻500亩;建设10个生态化、健康化规模养殖园区,提升规模健康养殖水平;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农业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古交市】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本报讯(记者李兵通讯员弓忠义)记者8月29日从古交市获悉,古交市正在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提档升级,以推动古交经济振兴崛起。
  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整合地方煤矿与驻地大矿的煤炭产能,搭建大型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引进煤化工产业最新科技成果,着力打造新型煤化工、热电联产园区,形成“煤-焦-化、煤-电-热、煤-电-新型建材”三条产业链,提高煤炭就地消化率。依托古交高品位的铝矾土资源优势和煤电优势,规划建设总投资300亿元的集煤、电、铝、热、建材、发运为一体的高载能产业园,形成煤-电-铝产业链。
  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以科技园区为平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进先进技术,对入园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或腾笼换鸟,同时争取上级政策,上马二期工程,拉大园区框架,发展新型产业,实现浴火重生。支持西山煤电大数据工程项目上马建设,着力打造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以西山蓝焰、中联国盛恒泰为龙头,扩大煤层气抽采覆盖区域,使地面煤层气和矿井瓦斯年抽采量达到4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90%。加强与省城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对接,扶持发展镁合金加工、铸件加工等装备制造业。
  

【清徐县】当好省城“菜篮子”

 

 

 

  本报讯(记者李兵通讯员高峰)记者8月30日从清徐县获悉,清徐县正在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都市型农业示范区,当好省城的“菜篮子”。
  “十三五”期间,清徐县将打造以集义为核心的高效设施蔬菜连片种植基地,集中连片新建1200亩日光温室,种植蔬菜20.37万亩。开展3000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管理活动,抓好大寨2700亩中药材基地和北方七龙5000亩花卉特色种植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目标,集中培育5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食醋、畜禽、蔬果、酒水、面粉加工等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农产品向营养保健等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增长5%。
  投资8300万元,实施白石沟提水灌溉工程,彻底解决葡峰山庄等农业用水问题。实施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发展灌溉面积3.35万亩。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加快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继续扩大农产品保险种类和覆盖面,建立农产品滞销应对机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阳曲县】摘掉贫困县“帽子”  

 

 

  本报讯(记者丁园)8月30日,记者从阳曲县获悉,该县通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富民上力求新跨越,做到先富与后富协调、提速与增收共进、乡村与城镇统筹,推动阳曲县在全省率先脱贫。
  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重点实施脱贫攻坚“八大工程”,即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培训就业扶贫工程、生态补偿脱贫工程、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社会力量帮扶工程,确保到2018年全县40个贫困村和建档立卡的6350户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加快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进程,增加农民资本性收入;组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未来五年,全县预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
  提高城镇居民增收速度。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引导自主创业、自我经营;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未来五年,城镇将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3.5万元。
  

【娄烦县】做好兴水增绿文章

 

  本报讯(记者李兵)记者8月30日从娄烦县政府部门获悉,娄烦县正在全力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强县,保护和建设好省城水源地。
  坚决保护水源安全。大力推进国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治理汾河水库试点项目,实施岚河水质改善、汾河干流水质改善、库周塌岸治理等工程,构建监控系统预警监测、库周道路设卡监管、水库上游隔离防护、水库周边巡逻检查“四道防线”,切实保护水源安全。综合治理库周村庄污水和垃圾污染,严格控制面源污染。
  全力打造绿水青山。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植树造林,重点实施库周绿化、水系绿化、通道绿化、村镇绿化,今年完成造林8.7万亩。启动实施3.1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广种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互促双赢。
  持续整治城乡环境。以涧河和岚河流域为重点,集中治理乱采砂石、乱倒垃圾、乱排污水、乱占河道等问题。构建群众参与和网格化监管相结合的环境监察体系,加大举报奖励力度,让环境监管成为全民行动。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力度,切实改善大气环境,确保县城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在二级以上。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