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0月10日,太原市召开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推进会。明确下一步该市将着力完善标准化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重点完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健康养老、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为抓手,积极推动“标准化+”行动计划。
近年来,太原市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标准制修订数量大幅度提高,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先后起草了《不锈钢冷轧钢板和钢带》等30项国家标准,《山西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城市公共自行车运营服务规范》等50余项省级地方标准,《无公害农产品青椒露地生产技术规程》等82项市级农业技术规程。标准内容已从工业、农业领域逐渐扩展到服务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日益凸显。
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明显,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2010年,太原市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市创建活动。通过3年努力,全市资源重复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废物排放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几年来,已完成4个国家级、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及3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推进,既促进了该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推广了标准化的理念和方法。
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显著提升。累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次,初步建成一支既懂专业又懂标准、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兼备的标准化工作队伍。
去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把标准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太原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于今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质监、发改、科技等43个部门为成员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印发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面对标准化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太原市在标准化工作方面还存在着差距与不足,比如标准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市场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标准体系不够合理。标准交叉重复矛盾现象依然存在。标准执行力度不够。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据此,太原市将强化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同时,将市场主体执行强制性标准情况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提高标准实施监督成效。并且密切跟踪产业链、创新链开展标准研制,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从而形成现实生产力。
(记者曹秀娟)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