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长抱奇崛开盛业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4/1/23 16:33:47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的太原实践    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    

    编者按:    三十五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生活的城市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崭新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经过三十五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我们的城市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和发展成就。本报今日刊发市委宣传部以“长抱奇崛开盛业”为题撰写的长篇综述,与各位读者共同回顾太原市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伟大实践。

三十五年前的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成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三十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节点。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奏响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时代强音,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太原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一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三十五年砥砺前行,三十五年不懈奋斗,使太原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顾我们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是推动太原从历史深处迈向辉煌的决定性力量。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始于1978年5月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不仅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创造了思想条件,而且成为推动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出改革开放策略之后,各地迅速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新实践。太原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摒弃陈旧思想的束缚,以高涨的热情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洪流,开启了太原三十五年的改革征程。

    然而,事物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极左”思想的束缚和“两个凡是”的禁锢,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落在全国的后面,影响了思想解放和实际工作推进的步伐。为了尽快打开局面,推动解放思想。1979年太原市委工作会议召开,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推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破除僵化思想的束缚,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改革开放的认识,推动改革开放在太原顺利开展。在农村,到1983年底,全市99.6%的乡村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制涉及农、林、牧、副、渔等领域,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基本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农村经济格局。在城市,竞争机制、风险机制被引入到企业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经营模式开始改变。到1988年5月,98.7%的市属工商企业都实行了承包或租赁责任制,围绕经济体制改革这一主题,诸如领导、机构、干部、分配、劳动等多项改革措施都得到贯彻落实。随着农村和城市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太原被纳入到国家对外开放的总体布局中。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太原不断增强与省内各地市的联系,主动扩大对外交流,与国外创建友好城市,在发达地区设立办事处,太原开放雏形始成。1988年《太原市关于适应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对策》明确提出了“开放兴并”的口号,正式确立了太原市建立开放型经济格局的新目标。

    东方风来满眼春。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标志,从理论上破解了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支撑。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太原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从1992年到1993年,全市共选树140家试点单位,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国企改革。并在全市市属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部分县区全面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中所规定的14项企业经营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1994年太原被确定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增强企业活力”试点城市之一,为全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和环境。随后,全市确定了16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对市属668户企业进行了全面资产核查,相继出台了“增资、改造、分流、破产”预案,试点改革全面铺开。1996年11月4日,山西纺织印染厂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宣告破产。山纺的破产在当时不仅使人们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巨大冲击,而且促使全社会对国企改革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市场优胜劣汰的同时,多数企业依靠改革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重生。1997年8月,太原刚玉在深交所成功上市,随之,天龙集团也成功上市,成为全市最早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构建的国有企业。2000年,太钢、太重、西山煤电、狮头、太锅等一批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加强,国企改革收效明显。于此同时,太原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1992年,太原被国家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一系列促进开放、吸引投资的政策得以制定实施,太原步入利用外资高速增长时期和对外开放高速发展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太原被确立为全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市,不但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太原经济协作区、太原津港国际集装货运有限公司、太原口岸及集装箱中转中心设立完成,构架出太原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为太原走向世界夯实了基础。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建设太原经济圈战略决策,太原的改革开放步入了历史的快车道。2001年12月,市委八届二次全会确立了太原市率先发展的指导思想。随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和谐太原等内容纳入到率先发展的目标体系中,进一步丰富了太原改革开放的工作内涵。2002年,中国·太原经济合作论坛暨投资项目洽谈会的举办成为太原新世纪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太原在新世纪扩大开放,增强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2003年,贯穿全年的招商旅游暨纪念建城2500年活动,成为展示太原城市新形象的重要契机,使太原与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2006年,市委进一步提出思想观念创新、发展环境创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率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为此,在全市拉开“太原·创新·发展”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和学习太钢经验、发扬太钢精神活动。同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和建设新型工业基地、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的改革定位,进一步完善了太原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形成了太原科学发展的新理念。2007年首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在太原开幕,成为太原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极大地增加了太原对外辐射能力,推动了太原经济圈的建设步伐,提升了黄河中游经济区的拉动力。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在太原已经形成。2010年12月,“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正式获国家批准,为太原抢抓机遇、实现赶超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2011年8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发展战略,全面勾绘出太原改革开放新的宏伟蓝图,为太原在本世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找准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在转型跨越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13年7月,太原市出台了《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2013-2015)》和《太原市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2013年行动计划》,明确了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太原真正意义上成为全省综改实验的排头兵。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太原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紧紧依靠和不断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政治保持稳定,民主法制日臻完善。太原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条件,为发展社会民主法制、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夯实了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太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善,民主法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得到了弘扬和继承。

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释放,逐渐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禁锢,社会整体的市场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市人大共制定实施数百个地方性法规,尤其是在实施依法治市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政协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团结社会进步力量为太原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为畅通民意搭建桥梁。效能政府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后经过1983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4年、2009年6次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2011年以来大力推进效能政府建设,初步形成了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正向着全国一流的服务型政府迈进。2012年,太原市大力开展“向人民汇报、请人民评议”和“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活动,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有效地带动了政府职能建设和作风转变,成为强化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改革开放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时代主题,太原市民整体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并州大地得到了继承和发扬。2012年,“包容、尚德、诚信、崇法、卓越”的太原城市核心价值观一经提出便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和践行,成为新时期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实力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太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1991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02年突破500亿元大关,2006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突破2000亿元大关。2012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 2311.43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约38倍,太原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440元,首次突破5万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约23倍。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54.49亿元,增长15.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15.67亿元,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7元,增长12.1%;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9元,增长13.4%;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4.74亿美元,而改革之初的1978年,全市对外出口商品收购额才仅仅为4022万元;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154个,年进出口额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48个。2013年1月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建设开工,11月投入运营,太原成为全省首家具备“境内关外”政策优惠的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格局焕然一新。2013年8月,省政府原则通过了《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总体方案》,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更加突出了太原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有利于推进太原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步伐。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太原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和拓展。在“一核一圈三群”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践中都发挥出巨大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成为带动周边、辐射中部、影响全国的重要角色。

    文化事业繁荣,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改革开放之后太原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文化事业迟缓的局面。文艺创作活跃,相继创作出电视剧《新星》《天网》《一代廉吏于成龙》《喜耕田的故事》,历史文化纪录片《太原五千年》《龙城八叙》《好一座古城》,电影《白银帝国》《哑娘》《儿子、媳妇和老娘》,话剧《疯狂的疯狂》《饭·局》《绿野仙踪》《红色遗言》,晋剧《范进中举》《傅山进京》《龙兴晋阳》《上马街》,大型舞剧《千手观音》,音画情景诗《桃花红》等艺术精品。从2006年开始,太原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会城市全面开启文化体制改革,文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释放。2010年,太报传媒集团、太原文广集团、太原龙城电影集团、太原新晋商联盟文化传播集团、高新区创意产业集团组建完成,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推进太原文化产业振兴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特色文化名城建设进度。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突破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201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与 GDP 比值达到6.33%,高过全省3.4%和全国3.48%的平均水平,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事业的繁荣改善了市民的文化生活现状,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消费品味。从2008年开始,政府从老百姓的精神需求出发,将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逐年加以落实,更多的惠民政策涌向了基层、走近了百姓。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专业、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7个,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11个,广播人口覆盖率99.6%,电视人口覆盖率99.9%。三十五年间,太原市民的生活逐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家庭消费从“物质型”向“精神型”延伸。改革不仅使太原文化建设得到加速、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文化事业受到关注、文化惠民力度得到加强,还使全体市民切身感受到太原改革开放的新面貌、新成就。

    民生发展为重,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建设是体现民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现实需要。太原社会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执政理念在政府部门得到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城镇管理体系和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保障民生方面,原有的国家包揽福利型保障制度被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替代,社会养老、医疗、伤残、生育和社会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等方面保险基金相继设立。包括低收入保障、失业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生育保障、大病医疗保障等在内的保障制度得到实施。市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最低生活救助、市民医疗最低保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得到了普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社区卫生覆盖率达到95%。实现了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入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城市人口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使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实惠。

    生态环境改善,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的发展主题,也是太原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主攻方向。三十五年来,太原市以改革开放促进生态建设,加快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太原依靠立法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整治的力度。彻底关停市内污染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市区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天数与2000年相比由45天增加到324天。截至2012年,全市共有综合性公园31个,专类公园11个,带状公园4个,街头游园104个,社区游园4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66平方米,而1978年,太原人均公共绿地仅1.8平方米。汾河景区太原城区蓄水美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130万平方米和水域面积178万平方米,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城西水系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12月,太原市委提出建设“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的目标,打响了“生态强市”战略,全市3年投入70多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15万亩,并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融资格局,在东西山绿化中取得明显成效。现在,西山数十万亩荒山披上绿装,形成绵延上百公里的绿色山峦;东山生态建设基本形成省城东部绵延106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再现了太原“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美景。生态建设的顺利推进使太原顺利迈入“国家园林城市”队伍并跻身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城市行列,有力地带动了宜居城市建设的进程。城市发展既有量的增长也有质的突破,改革开放前太原市建成区面积不足160平方公里,2012年达到343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城市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国家创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便捷高效,运营线路网长度3217公里,年客运量7.42亿人次。截至目前,1112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32684辆公共自行车带给市民更多休闲和便利,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成为都市新时尚。城市出租汽车从无到有发展到八千余辆,成为彰显城市良好形象的靓丽窗口。集中供气和供热从少到多,基本实现市区全覆盖。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使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在世人面前逐渐呈现出“唐风晋韵·锦绣龙城·清凉太原”的崭新形象。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太原的改革开放任务更为紧迫。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瓶颈,积极探索建设转型综改先导区的有效途径,完成“十二五”时期的各项发展目标,意味着加快发展时不我待,改革开放不容动摇。

    建设一流省会城市战略目标的提出,为新时期太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了方向,确立了标杆。一流省会城市建设涵盖了建设一流的新兴工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三方面主要内容,不但是对太原三十五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全面承接,同时又准确反映了全体太原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锲入了世界进步的主题。准确找到了化解制约太原发展桎梏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推动转型跨越的有力抓手,为加快改革扩大开放提供了现实载体和战略支撑。

    建设一流省会城市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太原城市崛起树立远大目标,依靠新兴工业化重构太原城市的发展基础,通过破除阻碍太原工业化的桎梏,加快太原新兴工业的全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太原工业的升级版;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太原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依靠创新驱动重塑太原城市形象,不断加大“智慧城市”信息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太原由“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历史嬗变,使太原能够跻身科技发展的先导,成为指引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太原城市进步找寻新的路径,重构城市发展理念,用改革思路、开放思维统领城市发展,把生态建设与发展新型业态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新城、老城、古城、山城、县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太原。协调好工业新型化、市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发挥太原历史悠久、人文丰富、环境优质、服务快捷、交通通达等诸多优势,不断提升城市的幸福指数和发展潜力。同时按照省委要求,太原主动向京津地区全面对接、扩大开放、引资引智,努力打造北京“副中心”。

    当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太原以建设转型综改先导区为统领,在深化行政审批、加快科技创新、破解土地资金瓶颈、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深化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完善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十个领域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开创一流省会城市建设新局面,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积极贡献。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给太原带来历史性变化,全市人民不断共享着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加快率先转型跨越发展,早日建成一流省会城市已成为太原人民奋发前行的共同追求。我们所正在汇聚起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正能量,必将引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广泛凝聚共识、释放发展活力,也必将引领太原走向新的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