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娄烦:山药蛋变“金蛋”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李青 发布时间:2014/2/8 9:37:35

    注入科技、品牌新内涵,马铃薯产业不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业


 

  “今年土豆平均亩产8000斤,好的地块上万斤。”娄烦县天池店乡南岔村村民尤同义难掩丰收的喜悦:“以前亩产能达到3000斤就顶到天了。”他所在的润和美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分户经营的模式,合作社的300亩马铃薯,亩均纯收入达7000元。


  这是山西娄烦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县马铃薯产业纯收入1.66亿元,给农民带来人均纯收入1698元,占到农民纯收入的37.2%,这意味着农民仅马铃薯一项就比去年多挣了412元。曾经土里土气的山药蛋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娄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引擎”。


  科技提升“品质”


  产量高、口感好,市场受欢迎,效益翻番


  “土豆在娄烦不是啥新鲜玩意,属于优势传统作物,好种、易活,但种好却并不容易。”娄烦县农委副主任王俊明说:“依靠科技提升产业水平是不二法门。”


  马铃薯生产影响最大的就是病毒危害,这让娄烦的马铃薯产量、品质长期在低位徘徊。为破解这一产业瓶颈,娄烦果断引进“高端品种”——脱毒马铃薯。首先,要过新品种的选育关,这可是个比较复杂的技术活。在马家庄乡占地1000亩的马铃薯脱毒种繁育园,防蚜网棚、组培室,马铃薯茎尖剥离中心、智能化温室等育种设施一应俱全,很有点“科技范儿”。在这里,记者目睹了一粒粒良种从组培苗到商品薯“一家四代”整个的繁育过程。


  目前,娄烦实行“公司+合作社+大户的小流域片区”发展模式,建立完善的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由公司负责免费提供原原种,农户负责原种繁育,大户负责一级种薯繁育,合作社负责基地建设,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购销售的“五统一”服务。基地繁育种薯1万亩,就可满足10万亩马铃薯种植所需。


  与此同时,娄烦还出台了优惠政策: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脱毒种薯推广,今年又拿出50万元用于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并在国家补贴30%的农机具购买上又增加补贴20%。


  针对当地旱坡梁地十年九旱的特点,娄烦以小流域片区种薯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456”新型推广模式,即采取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四项措施,应用五个品种对比,推广旱地起垄栽培、地膜覆盖等六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娄烦县城北村村民王旭强对科技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深刻:“新品种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产量高、口感好、有档次,市场上受欢迎、经济效益翻番,为我们这些农民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品牌提升“身价”


  打“娄烦山药蛋”牌子,每斤多卖几毛钱,还供不应求


  市场对接率低、市场信息把握不够……农民与各种“卖难”经常不期而至,增产不增收不仅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而且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掣肘”。娄烦发展马铃薯产业也不能回避这样的问题。


  为了让农户离市场更近些,娄烦成立了荣丰马铃薯协会,抱团发展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协会建成互联网信息销售平台,由专家分析全国马铃薯的市场行情,并及时发布价格信息,已成为企业和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拓展销售渠道的重要平台。协会会长张俊秀介绍说:“现在入会会员达3万户,今年的马铃薯交易量已达30多吨,新品种畅销得很,已经卖断货了,还有很多人上门来问。”同时,娄烦还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形式,依托超市、酒店等数十家大型企业,大力发展订单生产,实现产品与市场的紧密对接。


  马铃薯要想不愁卖,还必须准确把握市场、紧密联系市场、努力开拓市场,实现充分商品化,效益最大化。米峪镇兴旺庄村大学生村官刘婕种的彩色马铃薯卖相好、营养价值高,网上销售的价格是普通马铃薯的5倍,市场行情大好。刘婕说。“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积极帮助农民走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道路,让当地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娄烦人现在也更有品牌意识了,注册了“娄烦山药蛋”等品牌商标,有机、绿色、无公害……时下高端食品应有的内涵,已经逐渐融入其中,成为该品牌的特有品质;此外,还建立了“娄烦山药蛋”品牌生产基地5万亩,并通过绿色有机产品认证2万亩,让这小小山药蛋向着特色化、精品化发展。


  “在太原,打出‘娄烦山药蛋’的牌子,每斤就能多卖几毛钱,还供不应求。”娄烦县农委主任王永灵不无得意地说。


  目前,娄烦正在改变马铃薯的销售模式,从过去的单一销售向分级、分品、分档次销售,并通过马铃薯的有机产品认证、无公害认证、绿色认证,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


  产业链条“增值”


  实施深加工项目,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如何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娄烦走“园区承载、企业带动”延长产业链条的路子。占地120亩、总投资2300万元的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已经完工,分为良种繁育区、加工区、仓储物流区、休闲服务区和博览区五个功能区,已成为娄烦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点支撑项目。


  为了让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茁壮”起来,娄烦还专门出台了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搞好马铃薯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繁育,为农民提供充足的合格种薯;打造现代种养殖合作社实施的马铃薯深加工项目,实现年可转化马铃薯鲜薯1000万公斤,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快马铃薯规模化贮藏库建设和农户储藏窑建设,提高贮藏能力和贮藏质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有效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一系列措施,有力促进了全县马铃薯产业的稳定、良性运行。


  目前,娄烦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3个、基地村20个,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量可达到1.2亿公斤,总产值可实现1.6亿元,受益人口9.8万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马铃薯被确定为‘一县一业’的支柱产业,是基于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和悠久的种植历史。”娄烦县县长张磊说:“但现在马铃薯产业不再是靠天吃饭的传统种植业,已经赋予了科技、市场、品牌、绿色等现代农业的诸多内涵,走的是品牌化、科技化、精品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刘鑫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