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双向10车道 高架双向6车道
本报3月5日讯 (记者 胡丽娜 实习生 庞麟)主线不设红绿灯,地面双向10车道,7座跨线桥,两个下穿通道……记者今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太原市建设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方案已经基本敲定。?xml:namespace>
2014年春节过后,太原市建设路快速化改造已经拉开序幕。现状建设路—太榆路全长19.2公里,2013年已经完成北中环—建设路立交,包括建设路(北中环—胜利街段)和南站片区(建设路(许坦街-龙城大街)两段的设计施工。根据建设路快速化改造的工程方案,本次实施范围为建设路(北中环—许坦东街)及太榆路(龙城大街—太榆交界),道路全长约14.266公里,规划红线宽为56.5米,建7座跨线桥,两个下穿通道。
建成后,道路全线将不设红绿灯,地面道路双向10车道通行,高架桥双向6车道通行。
目前,建设路集中了铁路两侧沟通的大部分过街车流以及太原与榆次间长距离的客运货运车流,同时道路两侧建设了许多重要单位、高层建筑,因而大部分路段长期车流密集,高峰时期交通极其拥堵。虽然太原市已有7条快速化道路,基本构建了快速、便捷、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然而在太原南部内环老城区,却没有一条快速化道路,区域交通车流无法进行快速疏散。
此次建设路快速化改造,以加强型城市主干路(主要节点立交,直行交通连续)进行设计,主路设计速度为60km/h;辅道设计速度为40km/h;出入口匝道设计速度为40km/h。
作为太原公共服务设施最为集中、土地开发强度最大的地区,建设路不仅聚集着太原火车站、太原南站,众多文化、教育、医疗设施及商业中心,而且在太原“南移、西进、北展、东扩”的发展过程中,未来“双核、双区”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背景下,快速化改造后的建设路将承担起疏解老城职能,降低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带动外围区域土地的有效开发和集聚作用。
○方案点击
建设路与北中环街采用全互通立交;建设路与胜利街、北大街、迎春街、并州东街、双塔寺街、南内环街、亲贤北街、长风街、学府街、许坦街采用建设路主线上跨,地面辅路平交的形式;建设路与府东街、五龙口街、迎泽大街节点采用建设路主线下穿,地面辅路平交的形式;其余均按地面整体路段布置。
平均间距400—600米内路段都要设置过街设施
建设路性质为交通连续主干路,中分带连续,行人与自行车过街通过道路平交交叉口及天桥、跨线桥人孔等实施过街。依据规范,本次设计平均400—600米范围设置一道过街设施。此次改造,分别将在北沙河抢险路、南沙河抢险路、坞城东街、武宿中路设置下穿通道。
建设路北段
起点建设路与北中环采用全互通立交,立交主线高架桥由北向南跨越胜利街、北大街后落地,并在北大街北侧设置一对出入口匝道(北沙河下穿建设路);在小东门—迎春街节点采用主线整体式跨线桥上跨(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经过30米规划路后落地;按地面整体式断面向南,在府东街节点采用主线地道下穿府东街(转向交通采用微循环的方式)后设引道与地面段衔接。
在五龙口街至朝阳街范围内采用主线长地道连续下穿(地面辅路与五龙口街平交,迎泽大街节点采用互通形式)后设引道与地面段衔接。在并州东街至双塔寺街采用主线整体式连续高架桥上跨(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后与地面段衔接。在南内环街至张家巷段采用主线整体式连续高架桥上跨(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后与地面段衔接, 在南内环街南侧设置一对出入口匝道。在亲贤北街至长风街段采用主线整体式连续高架桥上跨(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后落地,在长风街北侧设置一对出入口匝道。
建设路上跨学府街 (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后落地与地面段衔接。建设路上跨许坦街(地面辅路平交路口,信号灯控制)后落地与南中环立交地面段衔接。
建设路南段
从龙城大街立交起始,按地面整体式断面向南横穿武宿立交(机动车立交区通行,行人与非机动车外绕)向南至终点太榆交界,并与榆次汇通北路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