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太原太堡街东口,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一排排冷库房门紧锁,来批冰糕的老王惊呆了,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批冰糕的都去哪儿了?怎么都空荡荡的?”“过完年就撤了,门上有电话!”值班室门前,坐在一张旧沙发上晒太阳的保安老杨手指着冷库。自从进入3月,这样的回答他每天都要重复二十余次。
老王快步走到常去批冰糕的那家冷库前,趴在窗户上往里使劲看着:“真空了!”
太原冰糕市场的巨贾都集中在这个市场,各大品牌的冰糕都是从这里流入千家万户的。去年八九月起,为吸取上海重大氨泄漏事故的教训,强化源头治理,9月至12月,国务院安委会在全国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太堡街上辉煌了十多年的冰糕批发市场,一下子分流了。
十天来,记者跟着“冰糕”,听经营户、市场人员、沿街居民讲述这里的兴与落,讲述一个行业的变迁。
A曾经冷库不冷热闹非凡院子里停满了拉货的车连倒车都没地方
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位于太堡街建设路口,因为以批发冰糕、速冻饺子等冷冻食品为主,人们更习惯于叫它“冷库”。4月5日,因为建设路改造,进出冷库大院的车只能走太堡街上的后门。
从后门进来,走过二十来米长的一段小胡同,记者就看到了冷库的大院。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杂院,院子被制冷设备分成了前院和后院,但是前院和后院布局一样,两长排冷库一南一北相对而建,中间是大大的停车场。为了装卸货方便,冷库房比院子要高出许多,都建在一米多高的高台上。“一共61间,每间都有编号。”在这里工作7年的保安小刘说:“几个月前,这里可不是这样,你看门上面那些海报就知道了,像雀巢、伊利、大桥道等大品牌都集中在这儿。”
每年从开春到当年9月末是冷库的旺季,院子里停满了拉货的车,倒车都没地方。“送货的车才叫长了,都是大挂车,想进这个院子,新手还开不进来了。”小刘说,那会儿他们就忙得指挥车。除了商户、摊点来批发,也会有市民来这里,无非就是图个便宜。
商户们陆续撤离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车少了,保安也减员了,院子里越来越空荡。到现在,挂在商铺门口的五颜六色的冰糕袋子,还能让人想起当时的热闹景象。一些商户搬走时,把自己的新地址和联系方式写在纸上贴到商铺门口,好给顾客留下信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恰巧碰到一位经营户来搬东西,于是记者跟着进了他曾经的店铺:先是一间4平方米左右的小办公室,推开一扇厚重的保温门,里面就是温度在零下18℃的冷库间,这时已经停用了,就成了一间黑乎乎的密闭室,约30平方米,被架子上下分成了多层。“这里面能存放90吨的货,一大挂车货全能装下。”经营户自豪地说。
B市场经营得很好出于安全考虑自愿关停
冷库大院东北角,就是山西食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山西省食品公司的办公大楼。记者一进楼内,一位工作人员就劝记者改天再来:“领导们都在忙着开会,商量建设路修路拆迁的事儿呢!”
几经联系,一位分管批发市场的市场科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刚一说话就强调:“市场经营得很好,我们是响应政府号召,出于安全考虑自愿关停。”
他介绍,1996年、1997年,冷库分两期建成,61间库房存储量达四千多吨,由一套液氨制冷系统制冷。市场一建起后,经营户就进来了。建冷库之初,并没有确定以批发冰糕作为主营业务,那会儿也还有批发肉类、速冻食品的。三四年后,受市场调节,冰糕批发市场发展越来越好,不少商户主营冰糕批发售卖,一些大品牌的冰糕商家也陆续进驻,太堡街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冷饮批发集中地。
到关停前,这里的库房租赁业务还是如火如荼,做大的不想走,想进来的还得排队。而这18年来,市场只对经营户涨过一次制冷费。
去年11月,在全国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时,市场接到质监部门通知,要求年底前冷库停用,1月份商家撤离。“这个冷库离居民区太近,周边都是居民院,出于安全考虑,我们自愿关停整改。”这位负责人称,冷库关停后,公司一直在筹划对冷库进行提档升级。目前,市场门前的建设路拓宽改造,市场需要退让一部分,具体退让多少,还没有安排,这样,冷库下一步发展规划暂时搁浅。
C谁也不舍得离开市场能回去,还是想回去
从这些“冰糕大王”们留下的纸条可以看出,太堡街冷库一关停,有的去了东太堡、有的去了龙堡,还有的甚至搬进了一个浴池院内。
4月9日14时许,记者在长风东街东太堡菜市场蔬菜区,找到了新迁来的“冰糕大王”张冬峰。门口一张办公桌,两台冰柜,一间冷库,他和妻子就继续干起了老行当。
妻子负责接待、收钱,打印好购货小票后交给穿羽绒服的张冬峰。张冬峰拿上票、推起推车进了冷库,整理好一箱箱冰糕推着出来了,再帮着顾客一箱箱搬到车上。短短半个小时,张师傅两口子接待了四五拨人。每拨人要走的时候,张冬峰会单从冰柜里选出七八根冰糕,作为赠送。
“很多都是老顾客!”装货间隙,张冬峰断断续续地向记者介绍着情况,太堡街冷库一关门,正好过年,过完年就筹备新店,找房子,签合同,花了四万多元买了台制冷机,3月1日新店开始营业。
“太受影响了!光这制冷成本就翻番了,到现在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投入了15万元,其中房租一年就10万元,还不算制冷机一个月三千块钱的电费。”张冬峰称,原来只收取制冷费,一吨位一天两块多钱,一个冷库间90吨位,一个月算下来五六千块钱就打住了。
“那你们的成本高了,冰糕是不是就加价了?”记者问。“我们哪敢加价?为了留住人,赠送冰糕还来不及呢!”张冬峰称,客源流失是批发商们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现在的房租虽贵,但离老冷库近。一到新址,他发短信通知能联系上的老客户,又开展赠送冰糕活动吸引客户。记者看到,他身后的海报上写着:一次性购买5件冰糕,赠送5支冰糕,如果老顾客介绍新顾客光临,可享受更加优惠再送活动。
张冬峰说将来如果能回冷库,还想回去。冰糕批发是个有规模的大市场,做生意就需要这样的行业环境,之间互相配送冰糕很方便,现在都成了星星点点。 D冰糕批发大市场被打散行业拐点已到?
18年,恰恰是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一路走来,冰糕市场热闹非凡。从表象上看,叫停山西食品批发市场的,似乎是液氨使用专项治理、是建设路改造拆迁。其实不然,18年了,原地踏步的市场、商户,在既得利益中自喜。不进则退,这句话在各行各业都是应验的。
那么,这些年来,市场、商户是否考虑过推陈出新?如果他们提前寻谋了更大的平台,冷库的关停将顺水推舟,将他们自然地推向新的大舞台,而不是这样四散而开。
“市场想扩了,扩多大都肯定是满满的,可就那么点儿地方,往哪儿扩?”山西食品批发市场多年从事市场管理的一位负责人称,市场关停前,市场里一直是车水马龙,火爆异常,它火就火在这个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如果要扩建,选址就偏了,盖一个大市场,谁去呢?这些问题,食品公司的人都考虑过。设备要革新,就得关停一阵子,这次关停,就是想革新,可计划跟不上变化。
冰糕批发业下一步该如何发展?这位负责人说了一句实在话:“食品公司的人员下一步咋样都不知道咧!”冰糕业以前有个冷饮协会,但如今早就没了,十年前,还有一个政府部门的人来市场转转,这些年也不见了。
冰糕批发市场该靠谁来聚拢?记者走访了多位冰糕批发大王,给出的答案都是:这几年冰糕利润有限,恐怕没有一位有这样的实力,可以改善这种环境。
他们的分析非常一致,冰糕批发从1988年左右开始火起来,一直到2008年利润都不菲,但这几年,批发行业不好做了。说到原因,第一个是“价格战打得太厉害,出厂价不稳定。”其次是大品牌雪糕在各个地级市建自己的直销网,雪糕批发商可以分得的蛋糕只会变得越来越小。雪糕批发商现在的发展就是从一二线城市转线至三四线城市。另外就是人员成本的增高。一位批发商举例说,以前自己有30个装卸工人,每月包吃包住,只需要每人支付800元工资即可,这几年没有2000元左右雇不下人,就算是比较大的商户也只能支撑3到5个工人。
57岁的牛彩凤,可算是太原雪糕业发展的见证人。她95岁的老母亲1978年就开始卖冰糕,到1984年前后,还是太原82家雪糕零售商的组长,牛彩凤清楚地记得是82家,因为她帮着老母亲写工资表、收管理费等。1985年,牛彩凤在五一大楼前也另立摊位,也卖起了雪糕,直到1994年,太原不允许占道摆摊后,她做起了雪糕二级批发商。
2013年年底,接到冷库关停的通知后,对这一行业充满感情的牛彩凤曾经联系过冷库大院里的商家,商量过一起筹划一个新的冷饮批发市场,但最终没有谈拢。“再也没有像冷库那么合适的地方了,那个站台就建得那么正正好,装货、卸货时,跟车一般般高,搭一块板板就行了,车进车出都那么方便,24小时都可以进货出货。”说起这些,牛彩凤无不留恋。
一个行业的变化,可能是一个拐点的到来。无论如何,这些冰糕大王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人物特写
一个冰糕大王的故事:
18年他一直在这个大院
老杨49岁,自打冷库建起就来了,在这个大院驻扎了18年。
确切地说,老杨做冰糕生意比冷库建起还要早。1990年前后,从山西矿业学院一毕业,他就做起了冰糕批发生意。他说,这在当时是个很挣钱的行业,到1997年,老杨开上了20万元的私家车,没过几年,又买了房子。
1996年,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一建成,老杨率先搬了进去。2000年前后,这里已经是冰糕巨头云集,有的批发商想进来,都得排队等位子。
“做冰糕批发是个辛苦活,利润低、技术含量低、季节性强,几个月就得把一年的钱都挣下。”一般冰糕有两条流通链:第一条是商家直接供货到大型超市和商场;第二条是先到杨先生这样的大批发商手里,再流通给签了合同的小批发商,最后到各个零售商手中。
每年3月到9月末都是最挣钱的时候,老杨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忙,先是厂家送货,一送一大卡车,能装90吨货的库房一下子就装得满满的。这边刚卸完货,批货的就又一拨接一拨跟上了,一直能忙到晚上九点左右才能歇下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几千万元。老杨说做成了,靠的是辛苦和运气。在生意伊始,为了闯出名声和找到客源,他按出厂价卖给别人,而自己只是从厂家的返款中挣些钱,比如每卖1000万元的货,厂家会返给他3万元。而这一点为他赢得了不少客源。
而今,老杨想先歇歇再看,或许会转行。
○时代记忆
那些年我们在这儿批冰糕
“去冷库批冰糕?居民可多了!”太原小店区坞城街道并南一社区网格长杨俊文,对于管辖区的冷库大院最熟悉了,在那儿批冰糕,她自己也有十来年的故事了。
那里价格便宜,商家人也好。这是周边居民对冷库冰糕批发商们最多的评价。“一批就是二三十块钱的,能批四五十根呢!”以前家里没钱,杨俊文就批便宜点儿的冰糕,这几年条件好了,就专批贵点儿的大品牌冰糕。有时候同事们团购冰糕,又能便宜。
在太堡街卖水果的女摊主说,人多得还得排队,她一次给孩子批两星期的冰糕。因为有这便利,孩子从小到大没少吃冰糕。
怀念旧址的还有专门为各个店铺配送冰糕的二级商。老陈说,原来要什么冰糕,一个院就全都配齐了,现在得走好几个地方。
品牌冰糕都涨价了
冰糕大王的经营成本高了,今年吃冰糕,居民要不要多掏钱?冰糕批发商张先生说,今年市场上冰糕要比去年贵,是因为有些品牌冰糕出厂时价格就涨了。比如伊利某冰糕,一件里原来30根现在只有25根。蒙牛的一款冰糕原来一件26块钱,现在一下涨了10块钱。
零售冰糕的老王称,品牌冰糕都涨价了,原来一块钱的现在成了一块五,价位不同,涨幅也不同,有的还涨一块了。
至于市场关停、搬家迁址对价格的影响,有商户表示,为保证客源由自己来消化,不会加价。
三十年冷饮市场变化
1984年时,3分钱的冰棍,5分钱、1角钱的雪糕。
再往后,两角钱的牛奶雪糕,3角钱的夹心。1987年时,山西农业大学的低脂雪糕、二代低脂、三代低脂雪糕就占据市场,一开始6角钱一根。那会儿还有6角钱的小雪人,都是卖了二三十年冰糕的冰糕商们耳熟能详的。
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伊利的火炬也跟着亚运火炬火了,之后的苦咖啡、四个圈等,出一个火一个,伊利开始崭露头角。后来,蒙牛从鸡蛋奶糕杀出了市场。雪糕价位就成了一块的、一块五的、两块的。同时,冰淇淋开始在市场上热销。 2000年以后,市场上的雪糕品牌、雪糕品种进入爆炸时期。到现在,最贵的冰淇淋当数哈根达斯,四十几克就三四十块钱。
这期间,商家营销也随着市场的火热硝烟弥漫。从一开始的厂家——代理商——流通商,后来有了代理商分为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1998年、1999年,一级代理商赚了大钱,亿元户、上千万资产的也可多了。到2004年前后,一些生产商开始直销。2008年,因为直销亏损,生产商又返回头找一级代理商。近两年,伊利又开始做直销,蒙牛紧跟着也做。
○常识档案
氨制冷
氨作为制冷剂的优点是:易于获得、价格低廉、压力适中、单位制冷量大、放热系数高、几乎不溶解于油、流动阻力小。其缺点是:有刺激性臭味、有毒、可以燃烧和爆炸,对铜及铜合金有腐蚀作用。
记者 姬仙果 实习生 闫琬新 摄影 记者 寇宁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