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不二禅院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4/21 15:59:17



    ●创建年代早于晋祠圣母殿?●是“扶壁拱”的实物例证?●珍品彩塑壁画经典在何处?

    不二寺又称不二禅院,原位于阳曲县黄寨镇小直峪村,1989年迁建于阳曲县城,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据一般的说法,不二寺创建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此后,寺庙在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

   不二禅院因保持了典型的宋金建筑特色,且寺内彩塑、壁画极为珍贵而名声在外,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二”一词源自佛语

从太原市出发,经大运高速阳曲县城出口进入黄寨镇首邑路,向前到旧大运路东,就看到了不二寺。

   从朝南的山门进入不二寺内,迎面是一座新建殿宇,为佛教界人士募捐修造。再往里,便是被人们称为仅次于晋祠圣母殿、献殿的太原第三古老的建筑——三圣殿。

   不二寺是1985年在我省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大殿残损严重,在当地进行保护性维修困难极大。所以,经各级文物部门批准,1989年,将大殿迁至现地址。

   不二寺何以得此名?阳曲县佛教协会会长、不二寺住持万普谈道,“不二”源于佛语,意为凡能悟入“一实平等之理”者,谓之“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创建者把寺喻为门,寓意为佛教信徒由此门(寺)而入,就能达到不二境界。

   有了这样的说法,不二寺自然成了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地方。当地百姓至今保留着到寺内烧香许愿的习俗,称到此许愿,说一不二,有求必应。

   据现存碑刻记载,不二寺除正殿外,还有乐台、山门殿、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僧房等建筑。寺西南又有一座建于元代的八角五层密檐砖塔和建于明代的石塔、石幢等。寺内外遍植枣树和榆树,林木阴翳,是阳曲县著名的大丛林。

   不二寺现仅存三圣殿,为原寺的主殿,又称作大雄宝殿。

   不二寺之所以出名,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因这座据称修建于金代的古老建筑。但对此,阳曲县文物局文物科科长张俊草提出了不同看法:据清雍正二年(1724年)碑文记载,该寺“创自金明昌六年(1195年),重修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是太原市已知的除晋祠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和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即1168年)外的第三座古老建筑,“但1986年,当地准备迁建寺庙时,拆出的梁架题记上,有‘大汉乾祐玖年’字样。大汉(即北汉)乾祐玖年,即公元956年。据此看,这一建筑则早于晋祠圣母殿67年。”张俊草说。

   不二寺的真实创建年代,如今难以确定。但现寺内三圣殿的重建年代,却有历史记载,“在宋初遭毁重建,金明昌六年(1195年)大修”。后虽经元、明、清各代都做过不同程度的维修,但整个殿堂依然保持了金代的风格,并继承了宋代的一些营造手法,成为太原市古建筑中的珍贵实例。

  宋金建筑的杰出范例

当年寺庙迁建时,工作人员即发现,大殿的脊檩上有古代工匠的三处墨笔题记:“大汉乾祐玖年(956年)丙辰岁建造都维那宋会徐德”“咸平六年(1003年)庚子岁重建”“明昌六年(1195年)岁次乙卯八月(癸丑月)十七日重建法堂记”。

   这三条墨迹,分别题写在了脊檩下皮中部和两头替木遮挡处,应为同期所写。此后,寺庙虽在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明清时期都有修缮,但大殿木构架及制作手法,都保留了宋《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特征,整个建筑明显保持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由此可见,不二寺三圣殿可能创建于北汉,宋咸平年间重建,金明昌六年大修,现状为金明昌六年大修后的风貌。

   三圣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方形建筑。殿宇下承青石台基,上建有悬山式殿顶,举架平稳,上覆以简瓦素脊,前檐带廊,廊深为一椽半,金柱位于下平榑和上平榑之间。整个建筑檐柱高3.89米,金柱高4.43米,明间金柱正中间2.56米处有板门,次间正中1.81米处为直棂窗。板门高3.11米,门上额用门簪四枚,门坎西侧门毡制作手法同《营造法式》的比例相当。

   殿宇梁架结构形制为六架椽屋前后搭牵四柱,周围柱网向内倾斜,柱子的侧角升起,增强了整个建筑的刚度,使得建筑物的整体造型更为紧凑。这种结构,既增强了视觉上的巍峨感,也令整个建筑的重心更趋于平稳。

   大殿屋面为悬山式,较为平缓,举折比例1:3.7,近于宋《营造法式》建筑规定的比例,即1:4。屋顶为素瓦覆盖,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