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浓浓书香浸润太原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4/4/29 10:12:53


  第一站


  9:00

   地点:太原晋商博物馆

   朗读篇目:乔家家训


    春阳微煦,晨晖漫洒。省城迎泽公园内,随着晨练的人们陆续离开,园内的太原晋商博物馆也打开了迎客大门。“有补于天地者曰功,有益于世教者曰名……”右厢房前的木凳上,两位老人应本报的邀请朗读起“乔家家训”。一位老人是中国当代晋商发展论坛秘书长白帆,他年轻时在北京工作,退休后担任了市场信息报《当代晋商》专刊的主笔,为传承、发展晋商文化竭尽心力。另一位老人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文水书画院院长王海生,他一直在尝试用艺术的手法解读三晋文化,还在晋商博物馆内设立了“则天故里文化”大展厅。

   静谧的博物馆里书声琅琅,让正在楼内办公的副馆长王效军循声而来。受到两位老人的感染,他与他们并排坐下,同读乔家家训。

   三人的声音愈加高亢,竟然吸引了一位路过的老人。他轻手轻脚地走了过来,仿佛怕打扰到这深情的朗读。犹豫了几秒钟后,他欠着身子,慢慢坐在木凳边上,上半身朝旁边的白帆靠过去,迅速在白老手中的书上找到正在阅读的段落,又一个声音加入进来。

   直到朗读结束,记者才知道,这位意外加入的老人叫徐守义,从临猗县来太原探亲。当日清晨,他和表妹到迎泽公园闲逛,正好赶上了本报的朗读活动。

   朗读结束后,四位老人意犹未尽,继续畅谈晋商文化。直到半个多小时后,白帆才为此次“晋商论坛”画下句号:“开拓进取,敬业诚信,群体精神,这就是晋商精神的概括,也是明清晋商走向辉煌的根本。”


  第二站


  10:00

    地点:晋祠博物馆

    朗读篇目:《难老泉》


“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伴着潺潺的水声,知性美女清亮而又婉约的朗读声响起,许多游客被吸引了过来。

   朗读的人叫邱萍,是晋祠博物馆公众接待部副主任。她欣然接受本报邀请,在难老泉边朗读了吴伯萧的名作《难老泉》。

   之所以欣然受邀,是因为对晋祠的爱。邱萍说,自己的母亲是晋祠公园的工作人员,她算是在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园林里长大的,这里就是她的家。

   邱萍上中学的时候,教材里已经没有了《难老泉》这篇课文,可她还是多次读过这篇文章。“即使没有来过晋祠,读这篇文章也能让人身临其境。”

   但是,这是邱萍第一次大声地读出来,还是在难老泉边。这一刻,她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感觉。“做讲解员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难老泉会很兴奋,还有人会大声说:‘这就是我们学过的《难老泉》!’现在,我也有些兴奋,读书和看书真的有些不一样。”

   其实,邱萍原本的梦想是成为教师,可从小的潜移默化却让她爱上了讲解员这份职业。2008年年初,邱萍一不小心参加了太原市第二届导游大赛并获得冠军。三个月后,晋祠招聘讲解员时,她选择了“回家”。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邱萍阅读了很多历史方面的书籍,关于晋祠、太原、山西的历史文化她都能娓娓道来。

   但现在,邱萍有了更大的梦想:“李白当年曾三次划船来晋祠,那时难老泉、晋水的流量是非常大的。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进行水资源保护和恢复,希望有一天游客能看到当年的景象。”


  第三站


  11:00

    地点:山西大学

    朗读篇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我能否将你比作夏天?”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在古色古香的“山西大学堂”牌楼前,两个大学生正在朗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18首。这座一百一十多年的老校,在古老温润诗词的浸润下,显得更加美丽与深沉。

   朗读诗歌的是两名大一的学生。男生是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的韩学浩,他出生在山东潍坊的一个书香世家,良好的家庭氛围让韩学浩早早开始接触阅读。“我读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是在小学四年级——《中国历代皇帝》,读完以后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涉猎越来越广,文史哲政法的书都喜欢读。”因为爱读书,韩学浩经常去图书馆和书店,还因此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英文版的朗读者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郭璇,一个漂亮的辽宁姑娘。她与韩学浩不同,更偏爱阅读杂志。“平时比较喜欢看书,但是数量跟高中比会少一些。我更喜欢具有新闻性的杂志,这些杂志能分析社会热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知识,也能从各个视角来看一个问题,这对我自己来说是个有益的提高。”

   两个来自不同家乡、学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因为都喜欢在山西大学的广播站做播音,所以,又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莎士比亚的诗歌。

   百年高校,兼容并包,两个年轻的学子在诵读着经典诗句,让人恍然间穿越了历史文化的时空。


  第四站


  12:00

    地点:崛围山

    朗读篇目:《崛围山红叶图》


正午时分,崛围山上的凉意已经被阳光驱散,虽不到满山红叶的时节,但一阵轻风吹过,掀起滚滚绿浪,依然别样壮观。难怪傅山先生曾在这里建庵读书、著书,并留下知名的《崛围山红叶图》与题词。

   听!“秋山题不尽,霜叶可山红。”中北大学读书服务与学习交流协会的9名同学正在崛围山山腰诵读,这正是傅山先生《崛围山红叶图》题词的结尾句。这段题词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崛围山层峦叠嶂、红叶漫山,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诵读结束,该协会的负责人张骞感叹:“只从傅山的文章中‘读’红叶,未能亲眼所见,多少有些遗憾。今年秋天,一定要来赏这美景。”

   读书服务与学习交流协会的9名同学可谓常年与书为伴。他们每周都要举办多次读书活动。“如读书沙龙,同学们每人分享一本近期读过的书;再如‘墨香阁’周末书市,每周六日在图书馆推广书籍,很多人会围坐在周围翻阅……”一位学生说。

   协会的一位同学说,在校园里,读书是很多同学的最爱,图书馆的十几个能容纳500人的阅览室,大部分几乎天天爆满。但是,他们却对同学们对书籍的选择有些忧虑。“很多同学热衷于畅销书、当代名人传记,或者成功学的书籍,而忽视经典的阅读。”他们希望通过协会的倡导,让经典书籍能在校园里再度流行起来。


  第五站


  13:00

    地点:解放路新阅咖啡屋

    朗读篇目:《抱愧山西》


淡绿色的墙壁搭配绿植,木质桌椅显得古朴又精致,这里是位于解放路的新阅咖啡屋。

   新阅咖啡屋是新华书店旗下的山西新阅咖啡文化有限公司和咪咕的店合营的一家咖啡厅。这个背景让这里的咖啡香里混合着浓郁的书香——原木书架上陈列着一排排的图书,透过玻璃墙还能看到装修得古色古香的太原书城。坐在这里,似乎有坐拥书城的感觉。

   一张小桌前,暖黄色的台灯灯光下,卡布奇诺散发出袅袅热气,山西新阅咖啡文化有限公司经理管锋朗读了余秋雨的作品《抱愧山西》。

   去年9月,咖啡屋开业前,管峰就做过很多年的咖啡。除了是一名咖啡行家,他还是一名阅读爱好者。“我的阅读量应该比全国人均读书量多,”管峰笑着说:“每个月能保证一到两本,各种类型的都在看。生活这么浮躁,应该有一些沉淀。书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作者对于自身文化和经历的一种积淀。”

   说起这家带着很浓书香气息的咖啡厅,管峰说:“这是书文化和咖啡文化的结合。做这个店不是那么的功利,就是希望这个地方能够给予两种文化一个交汇的空间。”咖啡屋在开业之始,对于会员就有这么一项便利:会员可以随意取阅咖啡厅的书,还可以带回家去读,不做任何登记,也不用交押金,只要在两周之内归还就可以。“我们做了这么久,一本书都没有丢。”管峰说。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现场视频)

  


  第六站


  14:00

    地点:山西省图书馆

    朗读篇目:《我的内陆》


山西省图书馆一楼的展厅里正在举行画展,画展的名字叫“一个人,一支笔,一座城”。

   人是指画家肖刚,笔是他手中的钢笔,城是他眼中心中的太原,展出的画都是他用钢笔画下的太原城中的名街老巷古建。

   肖刚不是太原人,但在太原生活了20多年的他却早已把这座古城当做自己的家。眼看着古城在发展中遗失了很多东西,他决定为自己的家做点事。“展现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建筑,所以,我拿起了笔。”

   本报邀请肖刚朗读的是太原著名女作家蒋韵的《我的内陆》,这篇小说中有许多对于太原历史文化的怀念。感情的共鸣,让这位画家读出了朗诵家的感觉,令不少参观画展的人驻足静静聆听。

   肖刚本就是个爱读书的人,所以他才把画展开进了图书馆。“还在老馆的时候,我就经常跑去借阅书籍。要画这些,需要大量的积累,关于太原的历史、关于街巷的资料。把我的作品通过省图作为一个展示平台,和那些同样爱读书的人沟通,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


  第七站


  15:00

    地点:碑林公园

    朗读篇目:傅山先生撰写的碑文


建于1990年的碑林公园是太原唯一的国家重点公园、山西省五星级公园。园内有明清181位文学书法艺术大师的碑刻共418型,包括篆、隶、行、草、真多种书体,其中以傅山先生的书法碑刻为主。

   园中,我省著名青年书法教育家刘洪生正在动情地朗读傅山先生撰写的碑文:“长安雪夜见归鸿,紫禁朝天拜舞同……”

   朗诵结束后,公园办公室主任曲美兰向记者介绍,今年实行书法进课堂后,经过层层筛选,刘洪生成为我省九年制义务教育书法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这位书法家应本报邀请成为朗读者,但是,他还是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展示自己心爱的书法。所以,他特意请来了好友、碑林公园主任顾问巨保铭先生,巨保铭还是傅山研究学专家、三晋文化学者。

   进入碑林画廊,中间有张画桌,巨保铭正在练字。落墨处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模仿的正是傅山先生的草书。对于读书,巨保铭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读书是一件个性化的事情,要讲究境界。傅山先生说过,‘读书不可贪多’就是说要集中精力,钻研一种学问。”巨保铭说,他希望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增加智慧和技能。


  第八站


  16:00

    地点:青年路小学

    朗读篇目:《画家乡》


青年路小学一年级七班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用清脆的声音齐声读着:“孩子们爱家乡,也爱画自己美丽的家乡……”这是语文课本里的课文《画家乡》。看得出来,孩子们已经画过了自己的家乡,教室后面贴着孩子们画的“家乡图”,五颜六色,稚嫩却漂亮。

   按照老师要求,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有一本课外书。说起平时爱读什么课外书,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每天读《绿野仙踪》!”“《神奇校车》!”“我爱读《儿童百科大全》!”

   一年七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静介绍说:“我们一般都是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推荐不同类型的书籍,让家长为孩子挑选。每天下午上课前会有十到十五分钟的阅读课外书时间,每班每周还有一节阅读课。学校二楼的大厅设立了开放式的图书角,孩子们课间就能来到这里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说起学生在阅读方面的进步,李静老师赞不绝口:“学生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基本上不能独立看书,现在随着识字量提高,都可以自己看了。”

   青年路小学大队辅导员王志红老师也向记者介绍:“今年四月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每个年级都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低年级,我们邀请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三四年级,开展读书演讲、诗文诵读;五六年级,则进行读书征文活动。”


  第九站


  17:00

    地点:双塔寺

    朗读篇目:咏牡丹与赞双塔寺的诗词


  “何必奔波去洛阳,双塔牡丹动晋阳。”太阳西斜,全城朗读的步伐迈进了这座400多年历史的塔院中,这就是我们活动的第九站——永祚寺。因寺中耸立的双塔,永祚寺被人们俗称双塔寺。

   双塔寺牡丹堪称一绝,双塔寺接待室主任王芳随手拿起一本单位自编的书籍《永祚寺》递给记者,书中记载了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的大量诗篇,国学大师姚奠中也曾亲题四首诗赞永祚寺。“可以说,双塔寺到处都是文化的痕迹。”王芳说。

   时下,双塔寺即将举行一年一度的牡丹节,王芳和同事孙伟正忙着整理诗篇。他们准备将李白、元好问等文豪咏牡丹的诗与赞双塔寺的诗歌串编,排成诗朗诵,用书声迎接四方来客。含苞欲放的牡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王芳与孙伟站在塔下,大声朗诵:“……常言永祚游双塔,勿知春光尝牡丹……”

   王芳说:“今年的牡丹节期间,双塔寺将举办朗诵比赛,还会请专业的播音主持老师给参赛选手上课,让大家学会用诵读的方式传递诗篇,赞咏双塔。”


  第十站


  18:00

    地点:汾河公园雁丘

    朗读篇目:《雁丘词》


雁丘,这个曾留下了美好爱情故事和千古名词的地方,要比想象中难找得多。经过三位游人的指点,我们才在汾河公园的一片松树林中找到那块“埋葬”了一段坚贞爱情的大石头。

   朗读《雁丘词》的两位大学生——山西传媒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秦一、王浩茹,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爱情故事,没有读过这首词。记者给他们讲述了关于雁丘的故事后,王浩茹差点为那只殉情的大雁而垂泪:“它们真是情比金坚啊!”秦一则深情地对着王浩茹说:“动物都能这样,人为什么不能像它们一样?我一定会好好对你!”

   这段感情铺垫,让两个年轻人把《雁丘词》深深地刻在心底。夕阳下,雁丘前,两人并肩坐在草地上,一遍遍地朗诵着:“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让人闻之动情。

   两位学生说,他们都喜欢读书。秦一偏爱人物传记,现在他正在读的有三个人的传记:普京、希拉里、李开复,而王浩茹目前的床头读物是余华的《活着》和刘同的《谁的青春不迷茫》。

   秦一说,他能在人物传记中学到做人的品格。王浩茹则想在小说中得到人生的经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所有事全部经历,可以通过读书了解别人的经历,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策划:陈力方 叶恒 费煜 张立宇

   采写:本报记者 张立宇 秦海燕 郭佶欣 姚杨

   摄影:本报记者 寇宁 闫飞

   视频:本报记者 赵亮 李婷 周慧

   山西新闻网记者 杨浩 乔博伟


    (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现场视频)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