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太原一“国营门市部”引发网友怀旧情结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张瑾 马立明 发布时间:2014/5/7 17:20:00



    这是家“国营门市部”,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位于太原市三营盘附近,陈设仍保留旧时模样,所卖商品多为旧式老物件

    今年4月上旬,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京发布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太原与深圳、东莞一同名列前三。然而,在太原这样一个超市、商场与便利店林立的城市,一家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国营门市部”,如今仍在做着最后的坚持。它就是位于太原市三营盘附近的三营门市部。在这里,你可以找到郁美净、万紫千红护手霜、友谊牌雪花膏这些曾在上世纪80年代风靡过的“高级”化妆品,也可以买到画粉子、子母扣、松紧带这些如今已销声匿迹于商场、超市的小玩意儿。老式电扇、吊灯、半人高的绿色木制柜台……

    4月25日,记者走进三营门市部,像是走进一条时空隧道,时间在这里似乎凝固在了上世纪80年代,每一样商品都在温暖地诉说着它的历史。

    木制柜台老式算盘这里满是旧日气息

    4月25日,下午3点。三营门市部里,3位50岁上下的售货员正倚在半人高的绿色木制柜台前看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们。木制柜台表面的油漆已经被时光磨去,露出本来的木色,而它的棱角也被几十年里陆续前来购物者的胳膊肘磨平。

    柜台里的大小物件都用标签注明了价格:平遥火柴,0.2元;万紫千红护手霜,2.5元;子母扣,每板1元;黑色发夹,每板1元;画粉子,每块1元……门市部里最贵的商品是电蒸锅,价格不到200元。而在售货员身后的货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白瓷缸、碎花棉布、棉花、懒汉鞋、毛巾、洗洁精、花花绿绿的松紧带等物品。无论柜台还是货架,都摆放得满满当当。而货架上方贴着的一张毛主席像,让这个本已颇具历史感的门市部更充满了怀旧气息。

    顾客不断地涌入。在记者停留的两个多小时里,不停地有人进来买这买那。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一进门就询问售货员是否有门上的锁扣,五金组售货员武瑞萍立刻迎上去,一边纠正他这应该叫搭扣,一边从柜台里取货品。这一不锈钢搭扣的价格为4.5元,现在已很少有人使用。男子拿在手里看了看,见质量没什么问题,付了钱匆匆离去。

    年约45岁的太原市民唐女士是在下午4点左右走进门市部的,她想买一滚线、一板子母扣和一盒万紫千红护手霜。唐女士说,她已在附近住了30多年,父母都是太航仪表厂的退休职工,他们一家是三营门市部的老顾客,平时需要个什么针头线脑的,都来这儿买。“从前的门市部比现在大,以卖副食蔬菜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买什么都要票,一排队就是成百上千号人。后来卖了日杂以后,门市部就小了。我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买东西,店里上方都挂着铁丝,会计坐在店里的一角,售货员给顾客开好票后,会把票和钱夹在一起,顺着铁丝给会计滑过去。会计收完钱之后,再把收据给售货员滑过来。小时候看着这道程序,觉得特别好玩。”唐女士回忆道。

    如今,那些挂在上方的铁丝已经消失了踪影,但一把古老的算盘仍在柜台上执行着自己的使命。武瑞萍说,这把算盘已经用了30多年,用它算钱又快又准,比计算器要好用。

    薄利多销靠的是口碑 基本没人退换货

    武瑞萍今年50岁,已在门市部工作了31年。1994年以前,她在太原市建设路的一家门市部工作;1994年,她调入三营门市部,从事的依然是老本行。武瑞萍说,上世纪50年代太航仪表厂地处偏僻,厂里的职工要想买菜买日用品都得进城,非常不方便。国营三营门市部就是当时专为太航仪表厂职工所设立的,没想到它居然能生存到现在。“我们门市部的商品都是明码标价、薄利多销、童叟无欺。像画粉子、子母扣、松紧带这些东西,看着小,利润低,但需要它的人,离了还不行。我们走的就是在夹缝中生存的路线,超市、便利店没有的,来我们门市部说不定就有。”说完,武瑞萍指着身后货架上立着的几匹花布说:“你看这花布,早已退出了商场、超市的货架,但它依然有市场需求。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人想给孙子孙女做小被子小褥子的,就愿意扯这花布做,说孩子睡上去舒服。一年销不了多少,但就是得有。”

    凭着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信誉,三营门市部建立了多种商品的进货渠道。店里这些油漆斑驳、棱角磨平的柜台,武瑞萍说,原来领导也考虑过为了美观改换铝合金柜台,但是,铝合金柜台的缺点是不承重,多放点东西就怕把它给压塌了。而这老柜台,自上世纪50年代开业时就已使用,50余年从未出现过问题,至今他们也不用担心柜台的玻璃板被压坏,货架被压塌。

    如今,武瑞萍每月赚1000多元,刚够维持生计。再过两年退休了,她的退休金可能比现在的工资要高。

    三营门市部负责卖日杂的售货员杨女士今年也是50岁,来这里工作近5个年头。她并非门市部的正式职工,因其丈夫患病,她顶替他前来当临时工。杨女士说,“许多商品只加了20%—30%的利润,为的就是薄利多销,方便居民。我们卖的东西基本没人退换货,国营店靠的还是口碑。”

    门市部不断“瘦身”以租赁费贴补经营

    三营门市部本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明显的“瘦身”过程,国营蔬菜副食店动辄排上千人长队的风光已不再,门市部逐渐走向多元化经营。

    2007年,超市、便利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在附近的居民区中,三营门市部的竞争力再次下降,于是,其经营方向转而以土产日杂、五金交电为主。在人员配备上,门市部也从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四五个柜组十六七号人,逐渐缩减为现在的3个人。

    网友拍到的三营门市部的照片被传至微博后,门市部在全国都有了一定名气,很多人来这里拍照留念。但职工们对此却淡然以对,他们觉得,在2012年就有几家媒体报道过门市部,但未见对它有任何实际性影响,营业额没增加,他们的收入也没增加。他们虽然是国企职工,工资却挣得不多。

    三营门市部目前挂靠在太原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下面,每天的营业额并不高,大致在800—1000元。除自身的营业利润外,他们还将原有一些属于门市部的房子租了出去,以租赁费贴补经营。

    一位业内人士称,像三营门市部这样部分租赁、部分自营的国有商店,在太原已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都采取了以租赁费养活原有职工的方式,要么就是以加盟连锁店来盘活经营。三营门市部如今走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道路,销售商场、超市鲜有的中低档物品,一旦其职工到龄退休或遭遇扩路拆迁,门市部就会面临无法经营下去的局面。

    ○特写

    众网友的怀旧情结

    3月30日,当一组有关三营门市部的图片被发布到网上之后,很快便引来众多网友的热议,迅速成为新浪微博上的热门话题,而国内各大网站也纷纷转载这些图片,且多以“国营门市部的坚守”为标题。观察者网特意对以三营门市部图片为主的文章“上世纪的国营门市部和副食店啥样”做了一项简单的图表调查,在浏览过的220人当中,有166人表示看完之后很感动,9人表示喜悦,32人表示难过,6人表示新颖……

    安徽网友“皇甫净”表示,以前的国货就是好,远胜于如今。家里的菊花牌吊扇用了十几年从未坏过,还在“服役”中,如果他的住处附近有这样一家店,他应该会光顾。

    河南网友“地下流行”表示,去国营门市部是一种传统的购物方式,买什么东西都离得太远,但是东西的质量没得说。现在去了超市随便挑,质量反而难有保障。

    太原网友“坦总”在微博里说,也许是对自己颇有心得的“红旗本工作法”念念不忘,专门去著名的三营门市部买了两本红旗本,并将其隆重地介绍给自己的儿子,三营门市部看上去很有穿越的味道,置身那里,恍若回到了从前。

责编: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