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煤炭、铁矿保有量的47.3%、71.3%划入禁止开采区
●总投资超百亿的3个国家级生态项目落地
●作为省城水源地的汾河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6月,娄烦县申报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生态项目获批,包括此前获批的汾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已有3个国家级项目落户娄烦。三箭齐发,总投资超百亿元,箭箭瞄准省城水源地生态治理。
为申报国家生态项目,娄烦县进行了“壮士断腕式”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娄烦已将全县煤炭保有量的 47.3%、铁矿保有量的71.3%划入禁止开采区,先后关停淘汰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浪费资源企业245家,关闭尾矿库96座,这些为项目申报成功奠定了基础。
最早获批的是汾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总投资19.8亿元,包括6大项24个重点工程,已实施两年。该项目累计争取中央专项资金3.76亿元,包括地方配套资金,2012年-2013年共完成投资10.1亿元,建成涧河人工湿地水质改善、城区河段水土保持、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10项工程。据监测,已实施工程每年可减少各类化学污染物200多吨,减少入库泥沙4万多吨,节约新鲜用水43.8万立方米,作为省城水源地的汾河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6月5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项目最终获批,初步预算投资近百亿元。项目主要在谋划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利用资源、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六个方面着力。示范区项目将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县域经济总量和质量。
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项目也是今年6月获批。项目主要通过政策激励,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规划阶段,实施方案正在加紧编制。
围绕汾河水库,优化产业布局,实施综合治理,是3个生态项目的共同特点。目前,娄烦已对汾河水库周围4个乡镇22个村2.5万多人进行了搬迁安置,建成利于水库生态保护的移民新区;对库区附近的南北两山进行了绿化,新增2个森林公园和1个湿地公园,为汾河水库建起了生态屏障;未来产业布局则强调环境保护与产业富民兼得,压缩优化资源型产业,扶持发展生态型产业,目前已经有一个马铃薯种薯繁育项目落地,预计可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
(记者 段伟华)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