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太原文化养老现状调查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李晶 发布时间:2014/10/10 9:08:00

    ○编者按


    举办全民终身学习大讲堂、参加老年社会组织、参观现代农业科技展览……近年来,太原市通过搭建“文化养老”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参加艺术团体、免费听健康讲座,还能在老年大学接受教育。“文化养老”平台共分为“关心发展、建言献计”“传统节日、弘扬文化”“培养爱好、满足兴趣”“施展才艺、展示风采”“人文关怀、健康长寿”“文化播种、扎根社区”“财政支持、经济保障”“居家养老、智能服务”“维护权益、法律援助”“弘扬孝道、尊老敬老”10个,前5个平台突出“文化养老”内容,后5个平台强调“文化养老”服务。


    通过这些平台,老年人该如何度过晚年生活?近日,记者探访多个场所,走近多位老人,透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访“文化养老”的现状。


    沈兆骅:9年老年大学学习到课率最高


    “明天下午上英语课,我得先预习一下。”沈兆骅说。在一间15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写字台、书柜里、电脑桌、折叠桌上,到处可以看到摆放整齐的书籍。


    今年82岁的沈兆骅,是太原市老年大学的学生,从2005年开始学习文学和英语。“He is travelling abroad(他在国外旅行)。”沈兆骅用标准的发音读着英语句子,“我现在大约能背出1000多个英文单词,读英文报纸还远远不够。”沈兆骅说,上高中时,因为没有从简单的音标、语法开始学习,上课就像听天书,参加工作后,在电大从基础开始接触到英语,他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学懂英语,所以退休后,他就报了英语班。


    除了英语,沈兆骅也酷爱文学,学习时间长了,有时会萌生出写作的激情。太原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今年高考结束,沈兆骅选了个别省份的作文考题来做,连拼音都不会的他,竟然用横竖码输入法在电脑上写出3篇作文,还拿来让老师帮忙修改。”


    9年的老年大学学习,因为态度端正、到课率最高,2007年开始担任文学班长一职,一当就是7年。


    在学习方面,沈兆骅为同学们做出榜样,课余时间,他还主动承担协调学员参加活动。“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学员参观现代农业科技展览,沈兆骅主动帮大家协调时间、车次、找票。”太原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都是沈兆骅主动承担起的,即使不是英语班的班长,大家一遇到问题都习惯性地找老沈,一个月下来,很少打电话的老沈,收到了近60元的手机欠费通知,不过能有这么多同学找他帮忙求助,沈兆骅觉得这个费欠得值。


    除了爱学习,沈兆骅也热衷公益。“1993年,在资助柳林王家沟乡小学的孩子时,得知学校的教学环境比较差,当时正好太师二附小有一堆准备丢弃的桌椅,我就叫来同事把修好的40个桌椅送到学校。”沈兆骅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到现在20余年一共资助了17个学生了。


    最早资助的学生现在已经上班了,其中,最令沈兆骅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孩子还记着他的生日,而且每年都来陪他过生日。“有一个家庭兄妹7人,当时我资助了其中的两个孩子,但其余的孩子们遇到问题时我也会给予帮助,所以和这些孩子们相处得非常好。”沈兆骅说,现在这个家庭的5个孩子都走出大山,有两个孩子学做食品,过生日的蛋糕就是他们做的。


    沈兆骅告诉记者,现在还在资助着一个研究生,8000元的费用他资助了3000元,剩下的会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然而,对于自己的生活,沈兆骅却非常俭朴,每个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他都会掰着指头花,他说,平时买菜他很少去早市,因为超市的1元菜比早市要便宜。


    张福清:绿色骑行宣传低碳生活


    “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保护环境,所以我非常热爱骑自行车。”退休后加入太原市老年骑协的张福清,曾多次参加大型环保宣传活动,因此被评为“太原市三好老干部”“太原市首届环保好市民”。“红色的马甲、绿色的旗帜,这是我们老年骑协宣传环保的标志。”张福清说,从2006年开始,老年骑协组织志愿者宣传环保,他们身穿“保护地球,绿色出行”的红马甲,在祖国东西南北各个景点,发放环保宣传单,向游客传播环保意识。


    太原市老年自行车健身协会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公益活动,植树节、“无车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此外,张福清还参加八达岭“好汉杯”骑游活动、带队到韩国参加自行车骑游体验活动。


    2007年,张福清从太原市市政管理局退休,可退休后比在职时还忙。除担任太原市老年自行车健身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职务外,他还是《孝义风采》杂志在并联络站站长、太原龙吟诗社名誉社长兼老战士宣讲团副团长、太原市学雷锋便民服务队老年志愿者、《并州老龄》《孝义风采》杂志通讯员等。“我老家是孝义的,退休后,我主动承担起为400名同乡发放《孝义风采》杂志的工作。”张福清说,杂志出版后,他会骑着自行车,第一时间把杂志送到同乡手中,告诉大家家乡的迅速发展。


    作为太原市学雷锋便民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张福清在春节、学雷锋纪念日及重阳节,都会到太原比家美托老院慰问和看望孤寡老人。除参加公益活动外,张福清还会积极参加宣讲革命传统的活动。


    除了参加公益,宣传环保外,张福清还喜欢写文章,他告诉记者,他要继续努力、勤练笔杆子,多多宣传正能量。几年来,张福清采访和撰写了许多身边的好人好事,在报刊上发表了150余篇、18万字的作品。“《辙印》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一位90多岁的离休老人从小参加革命,一辈子诚恳做人,写下了这本自传,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张福清告诉记者,阅读完这本书后,他写下了《路遥知马力,心明路自宽》的读后感。


    2013年“七一”前,新闻媒体向社会征集关于老党员的“中国梦”稿件。得知消息后,张福清将平常掌握的素材认真整理,一股脑儿写了6位老党员的故事,其中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外科主任、老党员《救死扶伤不离岗》的稿子被选中发表。


    杨贵山:50多年坚持学雷锋讲雷锋


    见到杨贵山时,他特意穿了正装,两排金灿灿的奖章挂在胸前,虽然已经75岁了,但曾是军人的他腰板倍儿直,走路昂首挺胸,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我与雷锋是同龄人,而且还是同一年入伍。”杨贵山说,上世纪60年代,雷锋成为时代楷模,人人都争当“活雷锋”。在杨贵山的奖章里,有一枚是见义勇为二等功奖章。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放假在家的他正在吃饭,突然听到离部队不远的五龙口南巷花炮厂爆炸,他想也没想就放下碗筷冲进救援现场。虽然距爆炸时间已经过去10多分钟了,现场仍旧不断响起鞭炮声,大约两小时后,被困30多人全部救出。他因此立功获得表彰。


    了解杨贵山的人都知道,学过医的他每天都会将速效救心丸和硝酸甘油片带在身上,怕药品丢失,他还专门套在塑料袋里,放一个铃铛。“可别小看这不到10元的药,50多年救过6个人。”杨贵山说,有次在迎泽公园西门的便道上,一名50多岁的男子昏倒在地,脸色苍白,呼吸困难,正好路过的杨贵山看到后断定是心肌梗塞,迅速从包里拿出硝酸甘油片给他服下,为男子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


    在部队,杨贵山能说、能讲、能唱,被推选出来给大家讲雷锋。为了能讲好雷锋,他不停收集关于雷锋的事迹,整理剪贴本,其中,一本1963年出版的《雷锋日记》,是杨贵山每次讲座必带的教材。“120多页的《雷锋日记》,年轻时我可以倒背如流。”杨贵山说。


    “针对不同的群体,我会选择不同的雷锋事迹。”杨贵山说。在给学生们讲时,他会侧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而面对成人时,他则会讲一些甘当革命“螺丝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故事。


    杨贵山告诉记者,这些年,他主要在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讲雷锋故事,粗略计算,50多年的时间中约有500余场讲座,听众在50万左右,先后被56所中、小学聘为课外辅导员。


    “听完雷锋故事后,总会有人受到启迪,开始主动帮助别人,即便这样的传播力量很微弱,我也愿意一直坚持下去……”杨贵山说。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为了让身边更多的人参加到学雷锋的队伍中,去年年底,杨贵山成立了由76人组成的校尉营社区杨贵山学雷锋志愿者服务队,其中有社区工作人员、理发店员、中医理疗员、学生等。


    “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不是随便谁想加入就能加入的,参加人必须有奉献精神,而且能够一直保持下去。”杨贵山说,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中,马金明在学校或繁华街道引导大家安全过马路;龚秀则负责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环卫工人义务理发;中医理疗院为困难居民免费健康理疗……



记者 李晶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