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走向蓝海的太重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作者:王波 曹克顺 发布时间:2014/10/30 10:00:00

    2008年,太重滨海公司成立,一幅酝酿已久的、令人震惊的崭新蓝图徐徐展开。 经过六年的建设,如今,一个具有一流水平的临港重型装备研制基地已逐步形成——



目前,太重滨海公司两座大型厂房已投入使用,码头工程和理化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图为由太重集团自行研制的新型港口机械。 本报记者 王波 通讯员 曹克顺 摄


汽车在天津大沽崭新而又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行驶,一直驶向太重(天津)滨海公司的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廉广社指着车窗外平展的大片土地说:“前几年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填海后成为新生的陆地。如果说太重滨海公司是‘海上的太重’,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太重的人们至今记得,2008年,当人们还沉浸在实现百亿太重的喜悦中时,一幅酝酿已久的、令人震惊的崭新蓝图就已在太重集团的决策者的胸中形成——在渤海湾西、天津海河口距离著名的大沽炮台12千米处,再创建一个新的太重!


走出娘子关 海阔凭鱼跃


进入新世纪后,太重产值几乎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创建世界太重”的宏伟目标成为太重人奋发进取的动力。太重在实现百亿目标的同时,向“世界太重”目标迈进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大型挖掘机、大型起重机设备、焦炉设备、轧钢锻压设备、火车轮轴、轧机油膜轴承以及齿轮传动备件产品和铸锻件产品等一大批重型机械,均实现了全面出口,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产值已达到企业总产值的15%左右。


人们深知,太重就是靠重型机械起家的。随着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这些出口的重大技术装备也不断在向大型、超大型、重型化发展,重量越来越重,体积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反的是,地处山西太原的太重,其产品主要靠公路、铁路运输,其中有些产品为超限、超大件运输,由于公路运输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路上路窄、弯多、桥梁多、隧道多,运输超重、超宽、超高、超长的大件产品的路程,正可谓是九九八十一难、历经万苦千辛。多少年来,为了让产品能够走出娘子关,运出太行山,太重人费尽周折。在保证性能指标的条件下,将大件和超大件分解成可以运出去的中、小件,使得重型机械产品的设计思想长期被束缚在汽车和火车轮子上。超大型产品的总装和运输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纵观当今世界上著名的装备制造企业,都有自己产品的出海口岸,国内不少企业也各有自己的“出海口”。太重为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在沿海建设大型产品临港重型装备研制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太重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窗口和桥头堡,它就在天津,就在滨海。


从黄土高原到海洋世界


2008年,太重(天津)滨海公司成立;2009年6月,与天津临港经济区签署投资合同;2009年11月15日,破土动工;2012年4月,一期项目竣工,同时随着煤化工分公司的陆续搬迁,二期项目也逐步投产。此外,宿舍楼、生活区、道路、绿化带也都一应俱全,一个具有一流水平的临港重型装备研制基地已逐步形成。


两座高大气派的厂房,锃光瓦亮的工作现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设备;码头工地热火朝天,并已见眉目;穿戴整齐的工人们聚精会神地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难道这里就是几年前曾经看到的那片荒凉的滩涂吗?记者不禁想起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一幕——


那时候,太重滨海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中。站在这里一眼望去,头顶上狂风骤起,脚底下沙粒滚烫,火辣辣的骄阳底下,既没有一片可以遮阳的树叶,也没有一块可供栖息的石头。可仅仅只过了几年光景,再次来到这里时,展现在眼前的竟是一座花园般的现代化工厂。


“当然,从黄土高原到蓝色海洋,‘旱鸭子’要学会游泳,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担心记者不明白,该公司安书记解释说:“咱山西人自古以来就勤劳、能吃苦,但也比较恋家,许多人不愿意离开这块黄土地。可如今我们必须将思想解放了,要想干一番事业,就要敢于跳出去。只有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大胆跳出娘子关,走向蓝色的大海,企业才能大发展。”


在热火朝天的码头工地上,滨海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吴国浩指着远处的大海,一脸喜色地告诉记者,码头近期将陆续投入使用,滨海公司除了生产大型海洋工程装备外,还将承接大型货物港口运输。到那时,随着太重蓝海战略的逐步实施,凭借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得天独厚的海港资源,太重将在这块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再造一个太重”,做强中国装备制造,做出更大的贡献,完成几代太重人走向世界的夙愿,并将在新的领域书写传奇、创造辉煌。


软硬件升级 打造太重“航母”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双重支撑。目前,太重滨海公司两座大型厂房已投入使用,码头工程和理化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太重滨海研发中心也通过几年的历练成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科研团队。这一切都使公司的软、硬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强,为太重打造“航母”提供了重要保障。请看:


太重滨海一期项目于2009年11月开工建设,现已建成国际一流的重型装备厂房,并装备有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的代表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加工设备。主要用于大型锻压设备制造,并满足大型挖掘机和大型起重机等出口产品的总装调试。


二期项目于2012年4月27日开工建设,现已建成海工装备厂房及配套设施,配备了水平下调式三锟卷板机、铣边机和门式数控火焰切割机等设备,另外还建造了两座探伤室。随着煤化工分公司的搬迁,项目已投产,公司将着力开发和生产自升式钻井平台、水下液压打桩锤和LNG压力容器等高端产品,力争实现重大海工装备国产化,为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建设中的码头工程,2013年8月1日开工建设,码头布置4个5万吨级舾装泊位和1个1.5万吨大件泊位,并将建设3万吨和1.5万吨级滑道,码头岸线总长918米。码头将解决集团公司大型产品总装、运输和出口的瓶颈制约,满足装备制造向超大型、极端化发展的需求,并将促进集团在海洋装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也可满足太重及周边装备制造企业出运大型设备的需要,搭建环渤海区企业协作平台,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中心商务区的国贸中心,从6层至13层,是太重滨海公司的科研和实验基地,主要承担着临港重型装备和太重本部产品研发设计任务。该中心利用总部的雄厚实力做后盾,在技术成果、人员和设备等软硬件设施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并依托天津地区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积极整合外部优势资源,不断提高自身研发能力,为滨海公司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国产化做出贡献。


正如太重副董事长、总经理张志德所言:“再造一个太重,绝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一次转型升级,是滨海人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正因为有了这些保障,才有了今天太重“航母”的“现代升级版”。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