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 为阳曲县高村村农家书屋。丁 园摄
丰富文化生活 改善居住环境 提高道德修养
加强文明创建,净化乡村环境。近年来,阳曲县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道德工程建设、城乡清洁工程,不仅让乡村文明外化为街净村美,更内化为道德新风尚,文明新风吹进了农家。
基层文化丰富农民生活
农村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 “草根”文化,只要有一片合适的“土壤”便会生根发芽。
11月3日,走进阳曲县北白村,远远的便听到了欢快的乐曲声。来到该村文体广场,只见二三十位大妈正在跳舞。如今已是临近冬天,微风中夹杂着一丝寒意,可大妈们的热情一点都不打折,舞得兴高采烈。舞蹈队成员刘芝告诉记者,队伍是前年成立的,由村里出资买了音响和服装。不仅如此,村里还相继成立了锣鼓队、老年合唱队等,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闲暇生活。
文体广场的四周安装了不少健身器材,村民智应庆停下正在做的运动说,农闲时节乡里还会组织乒乓球、篮球、踢毽子、跳绳等各项体育比赛。原先没有这些文化活动的时候,一到农闲,妇女们总是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议论八卦,不时还会引发一些矛盾纠纷;男人们多是一天到晚打牌、打麻将,甚至赌博。“有些人打麻将上瘾,家也不顾了,孩子回来冷锅冷灶,甚至乱跑出事故的都有。现在这类现象少多了。”智应庆高兴地说。
“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今年我们局争取到文化惠民资金60余万元,完成惠民文艺演出100场,文化精品演出40场;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全县7支电影放映队免费放映电影1488场,实现了‘一月一村一场’的目标。”阳曲县文体广新局工作人员郝军英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阳曲县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2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已全部建成,每个行政村配套图书1500册;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也在全市率先完成,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场地124个。
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
“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一提起农村,很多人的印象恐怕就是脏乱差。而当记者走进石城村时,眼前却是豁然一亮。
一条平坦笔直的主路贯穿村子,两侧的墙壁全部由土墙换成了砖墙,还统一被粉刷成白色。没有垃圾成堆的卫生死角,也不见污泥浊水四处流淌,干净整洁、规划井然有序是记者最深的印象。村党支部书记刘春雄喜上眉梢:“原先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不说,两边尽堆着些大大小小的煤堆和土堆,那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可好了,村里的路全都进行了硬化,还挖了排水渠,下雨天再也不用发愁进不来又出不去了。”
近年来,阳曲县大力实施村庄清洁工程,通过街巷硬化彻底解决农村街巷雨天道路泥泞、风沙天尘土飞扬的问题;通过危房改造很大程度上改观农村老旧房屋残垣断壁的问题,真正使农村旧貌换新颜。该县还建立了乡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置队伍,配备车辆等相关设施设备,集中清理乡村存量垃圾,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合理处置。目前,全县10个乡镇做到乡乡有环卫所、村村有环卫队、街街有保洁员。
“以住,乱扔乱倒垃圾的事常有,现在,通过环境整治,大家看到村里拾掇得干净,谁家也不愿意落后,都自觉把自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刘春雄深有感触地说。
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村民们的个人卫生习惯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原先村里没澡堂,村民们洗澡不是自己烧水,就是到镇上的澡堂去洗。有些人怕麻烦,更是一年半载都洗不了几回。如今,不仅是石城村,全县124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公共澡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道德新风提升群众素质
如果说“村容整洁”是乡村的外表,那么“乡风文明”则是乡村的灵魂。
眼下,阳曲县10个乡镇和社区正在开展“美丽阳曲德孝榜”人物评选活动,以行政村为单位评选 “好婆婆”“好媳妇”“好邻里”“好家庭”,目的就是通过身边人的故事,来弘扬传统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在全县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自2011年以来,该县以“发现好人、宣传好人、争做好人”为引领,成功举办了两届“最美阳曲人”活动,共评出22位“最美阳曲人”,其中有身残志坚,从2007年开始为贫困人群累计捐款2万余元的马永忠;有从22岁至72岁一直坚守在城贾公路上,为该县公路事业奉献一生的刘建国;有14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的社区主任白美兰…… “为了使更多的人从善向美,同时也让这些道德模范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怀与帮助,我们还制定了《最美阳曲人奖励扶助办法》。”阳曲县文明办主任戴权说。
为了借助榜样的力量,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使“身边有好人,好人在身边”的思想能够深入人心,阳曲县组织“最美阳曲人”深入到全县8个工委和10个乡镇进行巡回事迹宣讲20余场,近3000人聆听了宣讲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好评,在全社会形成了人人争做好人、人人向善的良好氛围。
“每年庙会期间,村里都会请70岁以上的老人聚餐,并为老人配备了看戏用的小马扎。”西黄水村村主任 刘宝荣说;在北白村,“九九重阳节”专门为老人们举办敬老爱老茶话会……如今,在阳曲县的各个乡镇村落,互敬互爱的多了,矛盾纠纷少了;讲究文明礼仪的多了,封建落后思想少了。一个风清气正的阳曲正在展现出新的面貌。
本报记者 丁 园 实 习 生 张宇菁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