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来,太原一直走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路上。
今日太原,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太原却掉队了,在中部六省排名最后,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严重下滑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对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来说,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是实现特色发展的“两翼”。
然而,这种期盼带来的现实是一个让省会城市蒙羞的一面——
2014年10月29日,太原市委机关报《太原日报》在《积蓄长远发展正能量》的评论中说:过去一段时间内,我市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方面没有履行主体责任,经济不仅没有跨越发展,而且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严重下滑;不仅没有实现一流省会城市的目标,而且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及增速排名不断下滑,十几年前与我们经济总量相当的长沙、合肥、南昌等城市已远远把我们甩在身后。
10月30日,太原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发布2014年前三季度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3.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而同期山西省的指标分别是5.6%和4.1%,全国的平均指标是7.4%和8.5%。
11月13日,《太原日报》评论员文章尖锐地指出:今年以来,太原经济遭遇前所未见的困难,增速远远低于全国,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也危机四伏。太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位连年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太原丢失了全省第一的宝座;GDP增速,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全省倒数第一,去年倒数第二。在全省的经济份额逐年降低。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2008年太原和南昌、合肥经济总量相当,几年来差距持续扩大。去年,南昌和合肥GDP分别多出太原近四成和一倍。
新任省委常委、太原市委书记吴政隆评价:无论是宏观经济运行质量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成效,太原与省会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太原在全省应当承担的责任极不相称,与太原应在全省发挥的表率作用极不相称。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太原知耻而后勇,重构发展模式,抓好转型发展,构筑产业支撑,依托工业引擎,带动协调发展
太原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2014年10月12日,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太原调研时指出,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太原要在六个方面发挥表率作用,推动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在转型发展上,要以思想转型为先导,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的总体转型。太原要特别突出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10月18日,太原市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提出,面对当前经济增长低速爬行、经济运行不够稳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困难和挑战,要着力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解决好当前突出问题,更要着力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要牢牢把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惠及民生,要将发展与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民生推动发展,通过发展改善民生,通过发展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想发展、谋发展、干发展的强大正能量。三是处理好“面子”与“里子”的关系,“面子”是风采,“里子”是民心,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四是处理好抓大与扶小的关系,既要支持大企业,更要放开、搞活、扶持好小微企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五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既要下更大功夫服务好本土企业,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也要积极拓展开发区的发展空间,引进聚集一批大企业、好项目。六是处理好统筹与重点的关系,在统筹推进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坚持抓好一批重点项目,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处理好六大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并实现六个发展。
确立了全新的发展模式,五个一批成为“抓手”:一批重大的产业项目,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一批重大的民生项目,一批重大的不稳定因素的化解,一批重大的改革事项。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对太原来说,意味着什么?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把工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带动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2013年上半年,太原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仅仅半年之后,太原市就呈现经济增长低速爬行、经济运行不够稳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的严峻形势,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是一个方面,太原市积存的深层次矛盾也是重要因素。
分析今年以来太原市的经济发展,整体增长速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又各不相同。第三产业增长4.6%,是三次产业中最高的,第一产业增长2.1%。第二产业的增长由负转正,仅仅达到1.3%,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同比下降了0.4%,传统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5%。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上,第三产业增长了33.1%,第二产业下降了11.3%。
从六大关系来看,在统筹与重点的关系中,一批重大的产业项目就是太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抓手。“顶天立地”需要这样的项目,增量拓展需要这样的项目。而这一切,表现在工业项目上,既有的差距大,发展的空间更大。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第二产业投资下降,说明第二产业是发展的“短板”;传统产业增幅下降,说明更大的潜力要靠增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说明大企业增长乏力,培育顶天立地的项目时不我待。发动“工业引擎”,牵动产业发展,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佳突破口。
建设一流的省会城市,借它山之石,依托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经济的“顶天立地”、产业布局的“铺天盖地”
太原是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大企业集中在钢铁、煤炭、焦炭、电力等行业,形成了以钢铁、煤电等产业为主的特大型企业集群。全市前10大企业占比就达到了全市工业经济的75%,影响甚至决定全市经济发展的程度。说得严重一点,部分大企业绑架了太原经济,一两个企业出现问题,经济就出现“崩塌式下滑”。这种传统的产业格局,制约着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先天缺陷与后天不足,太原工业经济耽误了两趟车。
中部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工业强省之路,对太原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记者日前到江西采访时发现,近年来,江西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支柱产业不断壮大,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表现在大项目上,顶天立地的视觉冲击令人耳目一新。九江市瑞昌市就是一个例子。这里是一个县级市,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大手笔,江西最大的港资企业在这里,江西最大的台资企业也在这里。
码头工业城是瑞昌市沿江开发开放的主战场。2011年,香港理文集团在这里建设江西理文造纸项目,项目总投资100亿元,一期200万吨高档包装板纸项目已经投产,全部项目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00亿元,带动周边地区形成800万吨的物流。2012年3月,投资65亿元的江西理文化工项目与造纸项目比邻而建,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06亿元,利税19.6亿元。2013年3月,与之配套的江西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公用码头开始运营,年吞吐量可达800万吨。这一组合项目成为江西最大的港资项目。
在码头工业城的亚东水泥公司,是江西最大的台资企业。项目总投资80亿元,2013年全部投产,形成产能1500万吨,年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税收5亿元,是江西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单厂规模全国排名第三。企业还配套建设了8个码头泊位,这里将成为重要的水泥出口基地。
在码头工业城,建筑材料、机械船舶、纺织服装、矿冶化工、造纸纸品、新兴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
九江市永修县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世界硅都。
2014年9月,中国蓝星集团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投资50亿元的有机硅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形成年50万吨有机硅单体及12万吨有机硅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力。2015年,这里的有机硅生产能力将达到7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有机硅生产基地。在这个顶天立地的项目周围,形成了一批铺天盖地的配套企业。
55家有机硅关联企业落户星火工业园内,聚集了生产硅橡胶企业10家、生产硅油企业10家、生产硅树脂企业14家等,产业关联度达到70%。园区以延伸有机硅产业链、做大做强循环工业为着力点,致力于“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探索和运用,“吃干榨尽”有机硅附产物,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星火有机硅厂附产物一甲,是卡博特公司生产气相二氧化硅的原材料。卡博特公司的产品气相二氧化硅和附产物浓盐酸,又是星火有机硅厂生产硅橡胶和有机硅单体的原材料,两家企业互相利用对方的产品和附产物。卡博特公司形成了年产1.5万吨气相二氧化硅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气相二氧化硅生产基地。
2015年,星火有机硅厂的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园区的有机硅深加工将实现营业收入195亿元。
星火有机硅厂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正是依靠创新驱动,在一个县级区域诞生了一个行业世界巨人。
星火有机硅厂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期,是我国最早和最大的有机硅生产企业。但是,星火有机硅装置的试车却历经了漫长的13年。13年开车28次,遭遇了28次失败。试车失败的巨大耗资,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几乎走到了濒临倒闭的边缘。
1995年,中国蓝星集团收购了星火有机硅厂,组织技术力量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更新后,开始了第29次试车前的准备工作。1997年5月,星火有机硅厂第29次试车生产一次成功。1999年,中国第一套2万吨/年有机硅生产装置在星火厂建成投产,有机硅实现了“中国制造”。2001年,蓝星集团用自主研发的万吨级有机硅工艺软件包,新建了国内最大规模的5万吨/年有机硅单体生产线。生产线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
2006年,蓝星集团研制成功的“5万吨/年有机硅甲基单体生产新技术及装备的开发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的发展,书写的是新型工业化的示范“样本”。
本报记者崔新龙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