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6月19日,一位太原市民正在阅读本报《太原城变》特刊本报记者武六红摄
一场始于2013年,目前仍在进行中的城变大剧,注定会铭刻在太原这座城市的编年史上。
破旧的建筑、逼仄的街道、拥堵的交通……无疑是此轮城市改造最为直接的指向,然而在还长期积累下的城建旧账的同时,更是向现代都市蜕变的探路和尝试;在破解当下民生和发展问题中,更蕴含着一个城市复兴梦想的起步,对未来愿景的期许。
与时代同进步,与城市共成长。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主流媒体,记录、见证、助力这场城变大剧,自然而然成为山西晚报当仁不让的选择和担当。从2013年,太原市城市改造启幕以来,我们开辟“城变”专栏,及时准确地报道城市改造每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在重大工程项目的关键节点,我们共推出32期“太原城变”特刊,全景式纵深呈现工程细节和全貌、剖析民生福祉和影响。
一纸风行,全城热捧。由于及时、权威、实用性强,“太原城变”特刊每一推出,不少人阅读后不舍得丢弃,往往选择随车、随身携带,以备查询。
一个上班族的路线图
11月20日7点30分,家住太原赛马场铁路小区的苏先生开车出门,右转进入迎春街,东行近千米后,从辅道上了东中环,以80公里的时速一路疾行,在王家峰路口减速,进入南内环,一路下坡,穿过铁路桥后,右拐驶入建设路,走辅道,在双东口左转到了双塔寺街,过了东岗路口,就到了自己的单位山西省人民医院。停好车,苏先生抬腕看表,时间是7时48分。
当天18时30分,下班后的苏先生回家,从双塔寺街往东上了建设路,穿过火车站前地下通道,一路向北,钻出府东街隧道,进入辅道,在小东门街口右转进入迎春街,过了赛马场十字路口。18时40分时,进入铁路小区,他锁车上楼到家。“上班走了18分钟,下班走了10分钟。”苏先生说,以前上下班只能走迎春街和建设路,一路必经的迎春街和建设路交叉口、府东街和建设路交叉口、火车站前,则是太原名气最大的几个堵点,上下班高峰期,六七公里的路程,少则得走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如今上下班这么顺畅,这全靠去年通车的东中环和今年完成改造的建设路所赐。
苏先生的感受,仅仅是民生改善最为显见的投影之一。并州路改造、府东府西街改造、中环路建设、长治路改造……一系列重大道路改造工程,成为我们“太原城变”特刊的重头戏。
一个“50年不开挖”的承诺
“检验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来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能看出它的真面目来。”台湾作家龙应台的这个说法曾被广为引用。以此度量当下国内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的病症,同样切中肯綮。小雨小涝,大雨大涝;刚修过不久的道路,因为施工重被开膛破肚的“拉链路”现象……种种病象在国内城市都有不同程度显现。
迎难而上,方显负责政府本色。在这一轮太原城市改造中,与如火如荼的地上道路改造一起发力的是,地下管网建设也开始大刀阔斧地随之进行。
显然,城市改造不单是道路建设,而是包括管网入地、拆除违建、立面整治、绿化亮化、功能完善、棚改城改、社会动员、观念转变等在内的综合性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太原市市长耿彦波表示,道路改造过程中要坚持地上与地下并重,力争做到地下50年不开挖。
除了道路拓宽、高架下穿等看得见的工程,对于此轮城市改造中采取的“水电气暖污”地下协同运行、“地下50年不开挖”等新理念和新做法,我们同样不遗余力,“太原城变”特刊予以全方位报道。
一泓人工湖的涅槃路
有着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之誉的晋阳湖,位于太原西南角,湖水面积5.1平方公里,正常水位标高778.4米,容水量2400多万立方米,湖水平均深3.6米,最深处约7米。在缺水的太原,有这样一处湖泊,自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上世纪70年代以前,晋阳湖的水质非常好,湖里养着品种繁多的鱼。对于周边的村民来说,随时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鱼。”据当地村民郝妙海回忆,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过度养殖,导致这里的水体受到严重影响。随后,这颗“龙城明珠”身陷污染无法自拔,成为太原人心头之痛。
2013年,以晋阳湖公园建设为核心的晋阳新区开发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晋阳湖片区被定位为时尚都市核心区,未来将以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体育休闲等产业为龙头,打造全新的城市地标。
晋阳湖、明太原县城等具有自然、人文底蕴的城市资源的发掘整合,在此番大太原城市改造中堪称鸿篇巨制,我们“太原城变”特刊的重磅报道一经推出,就赢得市民、专家学者、政府人士等全社会人群的热切关注和高度赞誉。
一个大太原的复兴梦
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太原市道路基本上是“十纵十横加两环(外环高速与内环市政路)”的棋盘式格局,人均道路面积仅为8.6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目前11平方米的标准。国内认同的主、次、支路级配比例是1:2:3.7,而太原市为1:0.88:1.63。道路结构不合理,造成交通流量在空间分布上过分集中在不堪重负的主、次干路上,特别是东西向主、次干路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且,因城市交通快速路网系统未形成,未与主、次干道实现全互通,也造成主路车辆行驶不畅。
“说实话,太原在全国来说存在感不足,连同等水平的石家庄都不如!”在网上,一位名叫“紫凯峰前行路上”的太原网友如是说。然而,2013年通车的中环路、2014年完成改造建设路、长治路、长风街等工程,微循环体系的构建,大大扭转了太原市道路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窘况,从以往的棋盘式平面交通,一举跃入立体快速路网时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原市经过几十年煤化工重工业基地定位发展,形成了目前的城市基本格局,城市发展的空间逼仄局限。据统计,太原的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人,这一数字堪比上海、广州。在当下中国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进程中,放眼周边省会城市群,不管是在经济总量,还是在城市面貌上,太原已全面落后。
在这轮城市改造中,2013年开工,当年建成通车的中环路,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的妙招。按道路两侧各影响一公里区域计算,中环路的横空出世,相当于为太原新增加了近百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太原的城市框架得以拉大,旧城爆棚的人口、扎堆的公共设施、产业向外疏导迁移,因此成为可能可行之举。
前不久,省委常委、太原市市委书记吴政隆主持召开城建工作专题会,研究2015年城市建设重点工作时提出,要突出重点、解决急需,既重“面子”、更要“里子”,地上地下并重,建设管理并举;重点是围绕群众急需的民生问题及城市建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精心谋划好一批城建重点项目,保障城市安全、完善城市功能,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促进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太原城变”,我们记录、见证、推动,一路向前。
“把心放宽,路就不堵了!”安建香的笑容很有感染力,当她微笑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正在听她做心理疏导的公交司机们,都会心地笑了……今年3月起,太原多条路段开始拆建。路堵车多,公交车的运行也愈加艰难,以致一些公交司机情绪不佳、易怒烦躁。于是,以太原市公交公司职工、全国劳模安建香命名的“安建香工作室”应运而生。
——“堵路,别堵心”(2013年5月16日)
站在明太原县城靠近西城门的西城墙边考古现场俯视,条石、蓝色城墙砖砌成的10米高、1.6米宽的城墙基座尽收眼底。“待到明太原古城发掘开发后,想体验古城的原汁原味,我们太原人不必再跑去丽江、大理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常一鸣说。
——“古城复兴”(2013年11月21日)
传统的太原中心区域,是东至建设路、北至胜利街、南至学府街、西至和平路,而中环路的出现,大大地拓展了城市空间框架,仅东中环就将城市中心界东移10公里左右,整个中环路圈绕了120平方公里区域。
——“中环效应”(2014年1月22日)
不少人进出太原火车站可能会有点晕头转向;行人只为少走几步路,对过街天桥视而不见,直接横穿马路;骑电动车却不走非机动车道,肆意进入机动车道穿插行驶……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市民遵规守法、文明出行的意识和行为同样需要及时“升级换代”,才能和城市发展的节奏合拍共振。
——“喜逛建设路”(2014年11月5日)
本报记者 陈志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