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今起将陆续推出报道,和您一起分享身边的智慧生活。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电话4286666,推荐自己周围的智能设施
○我们身边的智慧生活
编者按
科技改变生活,而今,太原市越来越多的居民小区使用上便捷智能化的设备,生活更加舒适。这些智能化的设备是什么?怎么用?如何推广?记者一一赴实地探访体验。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推出报道,和您一起分享身边的智慧生活。同时,更欢迎您拨打热线电话4286666,推荐自己小区,或社区、物业里的智能设施。
太原柴市巷沿线安装了3个无线上网基站,率先开放免费WiFi,至今运行已有三个月,生活在那里的居民生活有哪些变化?本报记者一探究竟。
○现场探访
豆浆摊主和灌饼哥很待见免费WiFi
探访小区:柳巷柴市巷76号楼 智能生活:每天3小时免费WiFi智能设施:无线上网基站 实用指数:
★★★★★
12月15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柳巷柴市巷与奶生堂交叉口的街边,对着一根近3米高类似站牌的白杆儿拍照。“这是无线上网基站,能让大家免费上网!”看到站在白杆儿下摆弄手机的记者,韩女士凑过来高兴地说。
韩女士是旁边76号楼的居民,她说,自己是免费WiFi的“粉丝”。韩女士家中安着网线,可是对着电脑不如躺在床头看手机来得方便,用手机流量又不如使用免费WiFi来得实惠,特别是使用免费WiFi更新手机程序、下载电影。她还说,附近居民现在都知道在柴市巷能免费上网的事儿,还有朋友专门来她家蹭网呢!
楼下,43岁的张建华窝在“现磨豆浆”的小摊边,拿着红米手机发微信,他写道:“孩儿,爸爸今天卖了二百杯豆浆!”对于张建华来说,置身于柴市巷做个小营生,最大的福利是每天有3个小时能免费使用WiFi。
43岁的张建华是洪洞人,在柴市巷卖现磨豆浆有3年多了。张建华说,为了供养三个孩子上学,他卖了自己的翻斗车,和妻子来到太原挣钱,他卖豆浆、妻子做月嫂,一间租来的地下室就是他们的家。如今,两个姑娘上了大学,最小的儿子今年也高三了。两个月前,张建华的大姑娘把自己的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凑在一起,买了一部红米手机送给他。在吕梁学院读大三的大姑娘知道柴市巷有了免费WiFi后,她想爸妈时,就发个微信随时问候一下,或者干脆直接连上数据,通过视频跟爸妈说说话。
张建华的现磨豆浆小摊是用帐篷搭的,他在里面冻得直打哆嗦,鼻头也是通红的。聊起儿女来,他话里话外透着开心劲儿。卖豆浆最忙在早晨7点到9点,当天生意好,卖了两百杯豆浆,等到10点没顾客了,他拿起手机给闺女报喜。张建华告诉记者,每到假期,两个女儿会从就读大学所在地吕梁、榆次来到太原,和儿子一起帮着他看摊,抽空时三个孩子错开时间用柴市巷里的免费WiFi上网,查学习资料。现在,他自个儿也有了手机,每天都会抽空给闺女发几条信息,柴市巷的免费WiFi成了他家的“信使”。“我也老用免费WiFi!”紧挨着张建华的是从河南来的一位“灌饼哥”,34岁的韩春峰。韩春峰说,他跟着居民学会了如何登录WiFi,开始用免费WiFi看电视。自己最喜欢看乡村题材的连续剧,免费WiFi每天限用3小时,他每回正好能看两集。
对于免费WiFi的覆盖范围,灌饼哥还做过一个小实验。他曾端着手机,沿着柴市巷从南到北走了一圈,在柴市巷整条街上,上网都很畅快。可是,如果你走到了靠柴市巷南北的小巷子里,超过基站50米的距离,就没办法浏览网页了。
○记者体验
免费WiFi网速很快很流畅
记者拿出手机,搜索到了“24hs.cn”免费WiFi信号,输入手机号获取验证码后,登录显示“智慧柳巷”的页面,可以免费上网3小时。记者尝试着浏览网页、观看视频,感觉上网非常畅快。记者顺着柴市巷往北走,过了钟楼街进入食品街南口时,还能接收到在柴市巷登录的免费WiFi上网信号。随后,记者又顺着柴市巷往南走,走到开化寺街华宇购物中心还有信号。
在柴市巷钟楼街口,来自北京的张先生也停在一个基站下,使用无线网络传送邮件。张先生说,他来太原旅游,正逛街、单位电话催着要一封工作邮件,他沿线找网吧,走到柴市巷无意中搜索到了“24hs.cn”免费WiFi信号,可帮了他的大忙。
○未来发展
区域免费WiFi 电子商务平台“智慧柳巷”一个都不会少
柳巷街办工作人员说,柳巷柴市巷76号楼位于“智慧柳巷”中部,柳巷要从传统的商业发展模式提升为“智慧柳巷”,不仅将引入区域WiFi,实现免费无线上网,还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预计年底前升级完毕。届时,前来柳巷休闲娱乐的市民、游客,均能享受到免费WiFi、线上订单、线下消费等便捷生活。对此本报之前也做过报道,柳巷将可能是太原第一家实现“智慧升级”的商圈。
具体到免费无线上网,柳巷街道将实现在柳巷生活商圈的免费无线上网全覆盖。具体为,按照“二纵二横”,从开化寺到云路街、柴市巷到柳巷实施。目前,作为测试点的柴市巷安装了3个无线上网基站,正在测试阶段的运行中,最终实现的将是柳巷商圈免费WiFi全覆盖。而实现免费WiFi的接入,只是“智慧柳巷”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马继玲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