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迎泽区“爱驻夕阳”慈善义拍活动本周日开槌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赵晋燕 马继玲  寇宁 发布时间:2014/12/24 9:59:00


    拍卖的是物件,捐献的是时光

    本报记者提前探访这场太原少有的慈善义拍会



八仙桌



仿古铜熏炉



飞天艺术瓷盘



双卡收录机


    12月28日,迎泽区将举行“爱驻夕阳”慈善义拍活动,公开面向社会征集物品进行义拍,收集爱心,所得款项将现场全部缴入迎泽区慈善会账户,用于救助孤寡、空巢、独居贫困老人。这样面向全社会的慈善义拍,不仅在迎泽区首次尝试,在太原市也是先例。12月23日,征集拍品结束,开始接受竞拍人报名。记者来到拍卖活动现场迎泽区文体活动中心,提前探访这场慈善义拍会。

   在四层一间五十多平方米的活动室内,太原各城区居民捐赠来的书法、国画,刺绣、绣花制品,邮票、老物件等摆放得满满当当,已全部整整齐齐归类整理,编号入册。其中最打动人的可能是40件老物件,许多人家里都曾经有过,看似普通却承载着我们那逝去的时光,见证了生活和时代变迁。而今看到它们,有一种“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的感慨。一位年纪较长的工作人员说,我们拍卖的是慈善,他们捐献的是时光。

   迎泽区慈善会工作人员介绍说,自本月3日起至今,捐赠物品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接收各类物件220件,其中包括书法作品、国画、彩色铅笔画、原创摄影作品、老物件等。

   活动开启首日就迎来开门红,征集到了拍品10件。其中,5件物品来自同一人,木雕红象、高档签字笔、宁夏贺兰石笔筒、宁夏贺兰石笔洗、水晶印章料,一个比一个精美。可是,次日开始,恰逢冷空气来袭,捐赠物件的人明显少了,大家心里也没底、感觉拔凉拔凉的,直到一位老人出现,他叫蔚晋波,冒着严寒骑车从尖草坪区大同路赶来捐出了两幅自己的画作,令人格外惊喜又格外感动。

   最终书法、绘画作品算是大丰收。有的书画家,前一天刚捐出了一幅画,第二天又捐来一幅画。原来,书画家你传我,我传你,大家都想要献爱心,相约献爱心的人多了,难免也会重复赠书画。其中,不乏名家之作,捐赠作品的著名书画家有郭诚文、王卯全、马骏生、席德生、刘锦霖、梁兴国、袁筠等。

   捐赠名单中,记者看到,有一人捐多件的,有夫妻同时捐助的,还有父子捐助的。“捐赠物品数量和质量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工作人员挺激动,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整个接收的过程更让他们感受到了一次次的温暖“电击”。所有捐助者都会收到一份“爱驻夕阳,慈善义拍”的捐赠证书。

   此次“爱驻夕阳”慈善义拍活动,由迎泽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慈善会、区文联、山西锐涛拍卖有限公司联合举办。

   考虑到数量和时间,义拍将分两次进行,本周日上午举行第一次拍卖。义拍会中物件拍品的起拍价为人民币1元,书画作品综合著者知名度、品质、市场等因素,底价从100到1000元不等,均无保留价,“落槌价”即为成交价。

   目前,义拍活动开始接受竞拍人报名,有意愿的市民竞买人须提前报名,报名时携带身份证,并需缴纳100元的保证金,竞拍当日,凭保证金收据换取入场号牌。竞拍成功者可直接使用,未竞拍成功者,保证金全额退还。

  ○义拍预告

预展时间:12月26日、27日

   义拍时间:12月28日9点16分

   预展、义拍地点:迎泽区文体活动中心五楼报告厅(大南门人行天桥东北)

   竞拍物件:书法作品41件,国画、彩铅画等各类画作39件,原创摄影作品11件,其他物品28件。

   看看这些老物件啊,承载着多少时光,蕴藏着多少故事……

  ○特别目录

  爱在尺幅间挥洒温暖在时光里传递

  老物件篇(部分)

八仙桌方方正正的桌子,85厘米宽,简朴、稳当,用的时间久了,桌面有点开裂,有点掉漆。可以想象,这张方桌上留下多少旧日里的欢笑。方桌的主人李建华说,桌子是上世纪60年代请木匠打的,在她印象里,满满的都是妈妈坐在方桌旁的样子,或备课改卷子,或做针线熨衣服。一年从春到夏,桌子先后摆过碗筷、兄妹们的作业课本、茶盘糖盒水杯……妈妈老了,孩子们也相继离开了老屋,这张方桌从此光溜溜地独自寂寞。看到桌子,总感觉那上面有妈妈的味道,李女士特意把它从老家运回太原自己家,这一放又是多少年过去了。这次,拿出来捐给“爱驻夕阳”慈善义拍,让桌子的温暖传递下去。

   双卡收录机两个卡盒,一通电声如洪钟。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样一台双卡收录机绝对的“帅呆酷毙”,拎着出街,秒杀一切回头率。收录机的主人胡崇源说,买这台机子的钱他攒了很久,550元的价格,是收录机里最贵的一款,等于他半年的工资收入。那是1986年,他25岁,喜滋滋地从五一百货大楼捧回家,成了家里排在电视机后的第二个大件。听歌、录歌、给孩子学英语,这台机子为一家人“劳作”了20多年,到五六年前才歇下来。把它捐献出来,老胡觉得对老物件感兴趣的人更多些,作为慈善义拍,可能会有个好价格。

   理光照相机理光照相机装在黑色的尼龙网套里,记者取出来一看,相机保护得特别新,外壳润滑,泛着些光亮。可以想象,曾经被主人多么珍视地捧在手心,拍下一张张人生的足迹。他的主人刘建平介绍,相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在太原买的,属于当时流行的“傻瓜机”,一路陪着他去北京、兰州、东北等各地出差,记录家人亲友的每一个快乐瞬间。他一直精心爱护着相机,走到哪儿都不让磕碰,胶卷轻装轻拆,用完相机都及时把电池卸下来……而今,家里换上数码相机,这台过时的照相机被冷落,捐献出来,刘先生希望它在相机爱好者手里发挥作用。

   飞天艺术瓷盘两件飞天艺术瓷盘,一个为女娲补天,一个是嫦娥奔月,釉彩艳丽,天女描绘精致精美,巾带飞扬灵动,款落“中国景德镇”。这是署名“众生洛”的一位先生捐来的,大小瓷器有好几样。记者电话打过去时,他很简单地说,盘子是上世纪70年代买的。而今捐献出来做慈善义拍,是让老物件发挥价值帮助贫弱群体。他一再说应该的,微不足道,笑着说别采访了。

   仿古铜熏炉这件仿古铜熏炉座高约30公分,炉身、底座和弥勒佛炉盖三部分,纹饰精美。他的主人是65岁的韩灵培,说起自个的捐赠物话语里满是喜爱。韩师傅在南宫开古玩店,两年前,他“遇”上了这件做工考究,大气稳重的熏炉,一眼就相中了,花200元抱回店里,偶尔还会熏一熏香,一摆就是两年。得知迎泽区的慈善义拍,觉得捐献物件能帮助他人是好事,要捐就得捐能拍出高价的东西,一咬牙送去了。而在店内,铜熏炉的位置,换了一个逊色一些的熏炉。

   绣花鞋垫在捐赠品中,有一沓子手工鞋垫,一个赛一个的针线细腻、图案精美,其中有一对双凤飞翔鞋垫,凤凰的羽毛都是七彩的,阳光一照熠熠生辉。这对鞋垫来自一位80后,29岁李女士的嫁妆,从2009年到现在,她一直保存着。这次,她把陪嫁的鞋垫捐了出来,希望幸运鞋垫能带给更多人幸福。小李和爱人都是昔阳县人,2009年在当地举行了婚礼。当地有一个习俗,闺女出嫁时,娘家的陪嫁物品里要有代表吉祥如意的鞋垫。妈妈托手巧的闺蜜,绣了十对鞋垫,这一对双凤鞋垫,是最精美的一对。

   而今,李女士生活幸福,宝宝已4岁了。得知这次活动后,回家挑选可以拿出手的物件,左挑右选,相中了“珍宝”双凤鞋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捐东西帮助他人,就得挑选最好的,我就选择了它。”李女士说,她捐献鞋垫时,说是嫁妆,大家围了上来,都说好。

  书画篇(部分)

  1、书法《浪淘沙》 作者:郭诚文,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

    2、漫画《三人行》 作者:王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画院高级画师

   3、国画《荷塘清趣》 作者:燕贵锁山西省美协理事,山西省花鸟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民间巧手工艺篇(部分)

  1、手工艺制品 

    2、“花好月圆”刺绣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赵晋燕 马继玲 摄影 本报记者 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