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柳巷人潮人海中百名社区干部守护安全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马继玲 贾蔚然 发布时间:2014/12/29 9:34:18

    这些人很忙碌

    本报三路记者贴身采访,实录社区干部的酸甜苦辣

    本报12月25日讯(记者 马继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年里最热闹的一天——太原的平安夜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逛柳巷,从下午5点起,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开化寺街、钟楼街、鼓楼街、桥头街、柳北、柳南……,整个柳巷大小街区涌入潮水般的人流。这一晚,柳巷是太原人流量最大的街区。平安夜保安全,迎泽区政府专门就柳巷制定应急预案,民警、消防官兵、城管队员以及民兵等数百人,在柳巷商业街区为市民“保驾护航”。除了他们,还有一百多位穿戴厚实的“大妈大叔”“大姐大哥”们,混杂在人群中,哪儿人多就去哪儿,猫一样机警地注意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他们,就是柳巷街办所辖9个社区的全体社区干部——白天上班夜里值守,双眼就是流动的“摄像头”,发现险情当即上报,第一时间“传”回柳巷商业街区管委会,只为平安夜让大家都平安。

   这项任务,干得多的社区干部坚持了有十年,少的也有两三年了。柳巷街道所辖的社区工作人员都知道,这活儿算是社区一年来最操心的夜间8小时,拼体力、耗心劲。当天白天社区干部们都要正常上班,一件工作也不能落下,晚上赶到指定地点值守前,大家聚在一起匆匆吃口饭,夜晚不仅要耐得住严寒,还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街道上的人流骤然增多、人群中出现的任何小骚动、有人借机行窃、有人发生冲突……所有的异常情况,社区工作人员都要顾及到,发现一起、上报一起。他们上报讯息后,配合值守现场的民警或城管,尽全力维护秩序。

   柳巷街道办保守估计,涌入柳巷商业街的人数约为30万,平常节假日,人流量约在10万到15万。而茂业百货的相关工作人员则介绍,平时商场每天的客流量有7000余人,平安夜当天,客流量在平时的10倍以上。

   2014年平安夜,柳巷最终在喜庆平安中度过。当日17—24时,本报派出三路记者,寸步不离地跟随社区干部值守,实录其中三个片区的值守工作,体验其中的不辞劳苦,品尝背后的感人肺腑。

值守实录A

值守人:海西社区14名社区工作人员

   值守区域:桥头街沿线至柳巷贵都百货

   值守里程:8小时值守,最少走了2000米,最多走了8000米

   值守年限:最少的一年,最多的十年

   值守装备:驼绒内胆大衣、羽绒裤、羊绒围巾、耳罩、运动鞋或加绒毛靴

  人潮人海中我最在乎你

12月24日下午6点,柳巷桥头街东口就出现了拥堵,交警指挥车辆相互避让,自行车、电动车见缝插针。人头攒动,沿街商铺音响被调到最高,人的双耳高速更换着“频道”,一会儿《小苹果》,一会儿的士高,不少人捂住了耳朵。

   52岁的海西社区主任张素卿,扎着马尾辫,戴着围巾、穿上了羽绒裤,时而来回走,时而站在桥头街边,在涌动的人流中,双眼以180度的水平线来回“扫描”,直直盯着人群不放。前几天,柳巷街道负责人就给9个社区的100多位社区工作人员开了大会,平安夜要“一级防控”,海西社区14名工作人员分成三组值班防守。

  羽绒裤外套加绒裤

张素卿说,今年平安夜算暖和了,去年她和同事值守了8个小时,冻感冒了4个,好在劝散了一对打架男,劝走了6处卖孔明灯的小贩。今年平安夜,她中午回家,找出了值守“行头”:一件驼绒内胆大衣,这件大衣买了五年,每年只有下大雪才穿两天;羽绒裤外套了一条加绒裤;晚上少不了跑路,换上了一双旅游鞋;一年四季不好戴围巾的她,破天荒往包里塞了一条围巾。临出门前,她的爱人说:“我等你电话,去接你!”

   值守前,她和其他同事进了一家小饭店,一人一碗牛肉面,进出门15分钟。18点整出现在值守地点。桥头街人流量大,值守的活儿不轻松。“怕人放火,怕出现拥挤踩人,怕不法分子捣乱。”她一口气说了三个怕,眼睛一直不离人群。

   喧闹的桥头街,各种声音交杂,站久了耳朵发胀、开始莫名烦躁,记者“自救”钻进小店买了最厚的耳套,耳套外再戴上帽子隔音,可声音还是不绝于耳。

  谁家的孩子,一定抓紧孩子的手

18点20分左右,看到街边有一个小伙子突然停下来,站在路边一直掏口袋,几分钟也翻不出里面的东西,张素卿快走两步,盯着小伙子的口袋看,直到看到掏出的是口罩,才松了口气。

   走了一会儿,张素卿看了看表:“19点15分,贵都门口放了个大屏幕,人挤人就麻烦了!”说完,她告诉路边的同组队员,她去贵都巡逻一圈就回来。

   此时的桥头街,黑压压一片全是人,张素卿瞬间消失在人群中,不一会儿,她又折回拉着记者往前走。在柳巷茂业百货对面的街边,看到人群中一名4岁左右的小男孩,张素卿一个箭步冲上前,转过身、用背挡住人流,大声吆喝:“谁家的孩子?”仅两步外,一个女子应答:“我的,我的!”女子牵住了小孩的手,小男孩也喊了一声“妈”。张素卿有些生气,“人这么多,不能只顾看热闹,你抓紧孩子的手。”对方一脸感激。

  趴在地上的大娘,别让人踩了你

看到一位乞讨的老太太,大半身趴在地上,张素卿蹲下来拍了拍老人的肩膀,凑近她耳朵说:“大娘,这么多人踩你一下咋办?快起来吧!”可老人一动不动,张素卿拉开包掏出小橘子递给老人,老人剥开皮、塞到嘴里。等老人吃完橘子,她蹲下又劝,才把老人扶到了路边的台阶上。

   快到贵都广场了,她眼前一亮,指着一辆白色轿车说:“呀!这是我儿子的车!”环视四周没有看见儿子,张素卿脚步没停、继续往前走。

   这个平安夜,她的儿子、儿媳,也在柳巷街头值守。儿子武伟是柳巷的城管队员,值守片区就在美莎广场。儿媳妇王月清是开南社区工作人员,在云路街“蹲点”。一家三口人都在忙,拴住了张素卿的爱人,在家当“奶爷”陪11个月大的孙子。

  “黑帽子”男目光呆滞拎着东西

对于突发状况,社区工作人员接受的培训是,第一时间向包片领导和指挥部汇报;就近向公安、城管等部门人员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9时许,一名“黑帽子”闯入了她的视线,有1.8米高的瘦高男,大约30岁,当晚一个人自西向东走在街上,目光呆滞,脸上冷冰冰的,在每个商铺门口都要逗留几分钟,不进屋、也不看里面的衣服,手里还拎着一个大塑料袋。凭借她多年的经验,感觉这个人不对劲,她急忙跟上“黑帽子”。盯着他的大塑料袋子看,“探”出塑料袋里有一副手套、两张光碟……紧张地跟着“黑帽子”走出了桥头街,张素卿拍了拍胸脯,松了口气。

  智力残疾的老武来“探班”

柳巷居民老武有轻微智力残疾,晚上10点跑到桥头街来找张素卿,看望她这个值班的老姐姐。老武来了,并排站在张素卿一边,学着张素卿的样子看人群,张素卿问:“老武,这冷的天,你咋来了?”老武憨憨地笑了,还是不吭声。张素卿说,老武有啥事都找她,能记着她的手机号。可是,平安夜特殊,老武遇事好打抱不平,如果有个突发情况,还得紧着去招呼他。无奈,老武就是不走,她就把老武拉在了身边。

   夜更深了,柳巷毫无“困意”,人流如潮,寒气袭人。患有风湿的张素卿终于忍不住半蹲下来,双手使劲揉了揉腿。记者搀着她,发现她大衣内衬鼓囊囊的挺硌人,一问,原来她担心有个突发情况,就备了仨手机。

   海西社区14名工作人员,男性只有一个,46岁的范青山从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每隔20分钟,沿着桥头街到贵都巡逻一圈。

   凌晨两点,街渐冷清,大家接到了街道负责人电话,通知可以回家了。回家的路上,她又劝几位年轻姑娘赶紧打车回家。进了屋,儿媳妇刚喂了孩子奶,儿子还没到家。她加盖了一床被子,暖暖一晚冻僵的腿。再过6小时,她们会如往日一样,准点出现在社区办公室。

本报记者 马继玲

  


  

值守实录B

  值守人:校尉营社区17名工作人员

   值守区域:柳南钟楼街口往南至开化寺街口,往西至开化寺街西夹道巷口,往北西夹道苍、姑姑庵、柴市巷,往东至柳南钟楼街口。共设有8个站点,每个站点有2人值守

   值守里程:一趟45分钟,郑秀萍来回走了5趟,步行2500千米

   值守年限:7年

   值守装备:厚手套、帽子、口罩、围巾、厚羽绒服、厚底棉鞋

  人潮人海中有我牵挂你

校尉营社区的17名工作人员,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57岁,年龄最小的仅21岁。为确保平安夜大家的平安,他们中有人放弃陪伴在家发着高烧的女儿;有人无奈留女儿独自一人在家,这一留就是7年的平安夜,而女儿也从小学生变成高三的备考生;有人因生病,嗓子疼痛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有的放弃朋友们的狂欢夜邀请。

  接起电话郑秀萍直说太吵了根本听不见

  “在钟楼街分8个站点、长风剧场、茂业门口、美莎门口、开化寺街、美特斯邦威门口等设站点,两人一组值守一个站点。”17时许,记者打通郑秀萍的手机时,她正在安排各个站点值守的人员。与她约好到柳南钟楼街口电话联系后,记者挂断了电话。

   18时许,记者从迎泽大街往柳南走时,嘈杂的说话声、激昂的音乐声及叫卖的打折声,加上一拨又一拨的人潮从记者身旁经过,记者一下眼晕起来,感觉头晕脑涨。

   一路上,不时能看到穿着制服的人员穿梭在街道两旁的人流中,这些工作人员有消防员、有公安、有民警、有城管人员。没见过郑秀萍,记者总觉得她是不是戴着红袖标,或穿着明显的服装,能让人一眼认出。可走到柳南钟楼街口,眼看着黑压压的人群,郑秀萍在哪儿呢,跟着人群在钟楼街里走了一圈,也没有看到穿着明显服装的社区工作人员。

   拨打郑秀萍的手机,要么电话无法拨出去,要么打不通,要么打通后无人接听,不知打了多少次电话,在一次铃声即将结束时,郑秀萍接起电话,她直说太吵了,根本听不见。此时的她正在钟楼街上巡视。

  去年人挤人今年可甩开胳膊大步走

见到郑秀萍时,她穿着一身普通的羽绒服、戴着手套。“我们不统一着装,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让大家做好保暖,戴帽子、手套和围巾,穿厚羽绒服,舒服厚底棉鞋。”郑秀萍说,她刚才已经巡视了一圈,没有特殊的事,而且今年平安夜是周三,比去年周末人少了不少。

   说完,郑秀萍招呼工作人员先吃饭,抓紧时间先填饱肚子,后面的工作要艰巨些。

   来到长风剧场门口,看到有年轻人在卖孔明灯的,她赶紧制止,“孔明灯不让卖,有安全隐患。”听着郑秀萍的话,几名大学生一脸茫然,盯着她看了十余秒后,扭身收拾起来。

   继续往南走,在剧场南侧,又有人在卖孔明灯,她依然上前制止。“今年好很多,去年有人就在现场点了起来,你不知道灯会落在哪里,不知道哪里可能会有火灾发生。”

   跟着郑秀萍一路往南拐到开化寺街,郑秀萍的眼睛始终成发射状的左顾右盼。“今年的人确实少,你看我们甩开胳膊都能走开,人和人还有一段间距,而去年是脚上踢着垃圾,人贴着人走走停停。”

   不只郑秀萍觉得今年的人少了,社区里曾在去年值守的工作人员都觉得人少了很多,一名工作人员比划起她去年走路的姿势,记者看到,她是半侧着上身探着肩膀往前挤。

   从开化寺街拐到西夹道巷口,路西的一个窨井里不时往出冒热气,这股热气中还隐约有股异味,郑秀萍赶紧与对方所属辖区的社区主任联系,“路东是我们社区,路西就是另外一个社区的管辖。”通知完管辖社区主任,郑秀萍向临街停车场的工作人员询问情况,得知是热力管道冒出的热气后,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

   西夹道巷拐到姑姑庵再拐到柴市巷,最后在21时33分来到柴市巷钟楼街口,往东顺着人群到柳巷口时,只用了10分钟的时间。看着这个时间,郑秀萍笑着说,去年光钟楼街这段,走下来至少得一个小时,因为人太多,走也走不动。

  平安夜里保平安每名工作人员都放弃了很多

不管是在街上值守还是在饭店里吃饭,年轻的杨楠表情看上去十分凝重。原来,三岁多的女儿还在发着高烧,听到话筒那头女儿一个劲儿要找妈妈,杨楠咬牙挂了电话:“特别担心孩子,可今天特殊,主任也想让我回家照顾孩子,可人员实在调配不开,不能走。”杨楠说,外出值守时,她专门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告诉老公别给她打电话,她听不见,她会抽空打电话的。

   21时30分,人流中,杨楠拨通电话,抽空问候了一下女儿。挂完电话,她的表情有了些许轻松,“老公说,孩子烧退了,我让他们快点睡觉。”

   不只杨楠克服了困难,社区里的工作人员都在克服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已值守7年的郭建宾,把正在读高三的女儿独自一人留在家,让孩子自己解决晚饭,而他爱人所在的单位今晚也会特别忙碌。女儿独自在家,这已是第7个年头,她从小学生成为了即将备考的高三生。21时50分许,郭建宾给在家的女儿打了通电话,嘱咐孩子锁好家门,做完功课早点睡觉。

   值守5年的潘浩荷,因为感冒,嗓子疼痛几乎无法出声,白天上班夜里值守。第二年值守的李艳君放弃了好朋友们的狂欢夜邀请,“没能参加,遗憾肯定会有,可没办法。”

   他们说,毕竟平安夜里大家的平安才最重要。

本报记者 杨洲芬

  值守实录C

值守人:察院后社区14名工作人员

   值守区域:东至柳北,南至钟楼街,西至解放路,北至鼓楼街。共计31000平方米

   值守里程:每人平均行走有5000余米

   值守年限:最长的有8年,最短的是头一年

   值守装备:棉帽、围巾、手套、玻璃水杯、口罩、超厚棉裤、耳罩、棉背心

  人潮人海中只愿你平安

察院后14名普通的社区干部,提前在17点多钟就统一吃了晚饭,为了保证晚上有体力支持到最后,每个人吃得都很多。18时,大家穿戴好保暖装备准时从社区出发,走向自己负责的站点。

   在社区工作10年的宋玉琴走向食品街,这是她来察院后社区值守平安夜的第8个年头了。

  美食全部忽略饿了吃方便面

还不到晚7点,食品街的人已经多了起来。大家挤成一团,有顺路走的,逆行走的,横穿马路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宋玉琴还说不多,比往年少了许多,今年行走都可以踢正步了。宋玉琴边和记者说话边左顾右看,不放过每一个行人的身影。

   走到中段的时候,看到有一家饭店在搞活动,聚集了许多行人,宋玉琴说人多的时候最危险了,话还没说完便马上凑到前面去看了看,发现秩序正常后又挤出了人群。

   整条食品街蔓延着各种美食的味道,让记者不禁咽了咽口水,扭头看看宋玉琴丝毫没有对美食的留恋,她笑着说自己年龄大了,和小姑娘不一样,如果晚上实在饿了,隔壁社区办公室里备了方便面,泡一碗不耽误工夫。

  劝阻小孩不要踢垃圾遭到家长的白眼

走着走着,地上一个黄色的东西一晃而过。宋玉琴的身高不是很高,被比她高大的人左撞一下右撞一下,身体重心来回偏倒。穿过层层人流,宋玉琴找到了这个东西,原来是一个饮料瓶子,被一名小孩子踢着玩儿。

   此时,小孩又用力踢了一脚饮料瓶子,宋玉琴走过去,弯下腰告诉小孩不要乱踢垃圾。小孩的家人一把拉住孩子的胳膊,翻了一个白眼走了。

  井边有没有防护措施?旁边的路灯能亮一晚上吗?

一步,两步,宋玉琴走路的频率明显快了起来。她说食品街的北边有一口没有井盖的井,因为要修理底下的管道,所以早晨打开了一下,现在不放心那里。宋玉琴用不太稳定的喘息声说着“晚上光线也不好,可别有人掉下去呀。”

   记者快步跟在宋玉琴身后,在此期间,她头部一直在180度的转动中。和大家慢悠悠地行走相比,宋玉琴显得与众不同。走到食品街尽头右转,记者一眼就看到了这口井。井周的一圈已经用砖块垒起来,旁边还有堆到膝盖边的土堆。记者问道“这口井挺明显的呀,还怕有人掉下去吗?”

   宋玉琴说,就害怕人多了以后,人挨着人看不到前面的路面,不小心被绊倒。宋玉琴拨打了电话“这里能不能加强安全措施,这里的路灯一晚上都不灭吧?如果没有灯光的照射,这里可是太危险了。”当对方告诉她不熄灯时,她把头上的帽子拉了拉说,这就放心了。

  美衣?NO!职责?YES!

在平安夜里,逛街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社区工作人员小沈刚刚毕业,22岁,年轻姑娘,她今年刚参加工作,以往的平安夜是和同学们狂欢度过的,而今年她只能当旁观者。

   这样的工作安排,小沈没有皱一下眉头,信心满满地接下了这个重任。她负责的钟楼街大大小小的服装店,家家促销打折,小沈进到里面查看安全问题,颜色鲜艳的衣服在灯光下显得更让人心动,同样是女孩的她挤在人群里,情不自禁地多望了两眼,又将眼神放到人满为患的地方。

   就在记者被一件美衣吸引,扭头的短暂时间,与小沈走散了。记者踮起脚尖,伸长脑袋,还是没有找到小沈,没等多看两眼,已经被人群带着前进了。



本报见习记者 贾蔚然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