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心的老王做着轻松的家务。

图为李树宇正在太原南站设备监控室查看设备运行情况。

杨砚明正在讲述往事。 王秀秀摄

张政文指着电子屏,对现在的供热很满意。

行驶在宽敞的道路上,段老师很开心。

故事一
从大院主人到小区居民
沿千峰北路直行,不久便至后北屯村。穿过几处腾空待拆的农家旧舍,一眼望见4幢33层高的楼房比肩而立。村民告诉记者:那是新盖的中心花园小区,为配合城中村改造,许多村民已主动搬出大院,成了小区居民。
65岁的王老虎也不例外。他热情地招呼记者去家里看看。从村里到小区,一路上老王与熟人不停地相互打着招呼,“不像许多住楼房的居民门对门都互不来往,咱这楼上的都是同村人,熟悉着哩。”显然,老王对浓浓的人情味没有因为居住环境的变化减弱而感到欣慰。
老王家有百余平方米大,暖意融融,窗明几净。一番客套后,老王聊起了之前的生活:“一直以来,村民大多靠出租房屋挣钱。原来俺家是个大院子,楼上楼下30多个出租房呢,一年能挣六七万块钱。不过太操心了,你想想,房子租不出去时着急,租出去也心烦,遇到过好几次住房的人悄悄就跑了。而且看着房客们浪费水、电的情况咱就心疼。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从早忙到晚,早晨起来屋里屋外拾掇个不停,晚上还得烧锅炉,天天精疲力尽,灰头土脸的。”
老王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话,喝口水后,站起身拿起扫帚边扫地边说:现在是“闲”着找事干,自从去年6月份搬进楼里,啥事也不操心了,早晨起来先锻炼身体,回来后收拾家,然后做饭,感觉这才叫生活了。
站在落地阳台前,老王兴奋地左指右指道:周围的房子全部拆除后,规划有三四个幼儿园和两三所学校,旁边那块地上还要建个广场,前面这个停车场要建得比现在还大。靠近千峰路边将盖商住楼。到时候,不仅能解决村里人就业,也可以做买卖。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和规划都特别好,现在就盼着改造的步子再快一些呢。
末了,老王高兴地说:城中村改造让脏乱差现象逐渐消失了,小锅炉没有了,蓝天也露出来了。
本报记者 范珉菲 文/图
链接
2014年太原市拆除旧村建筑面积269.48万平方米,其中东社等5个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今年将完成中环内23个城中村改造任务,用两年时间,完成中环内46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5年时间基本完成170个城中村改造任务。
故事二
高铁时代 南站启航
2014年7月1日,太原南站正式投入运营。作为山西省首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大型铁路客运车站,太原南站带给人们怎样的感受?去年12月26日,记者走进了太原南站。
41岁的李树宇与车站设备打了多年交道,2013年8月从太原火车站调到太原南站担任设备车间主任。在他这位“内行”人眼里,太原南站的“现代化”是名副其实。他说,太原南站采用了许多自动化智能设备,比如智能照明系统、智能疏散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等,他以前也只是在技术资料里见过。太原南站空调采暖设备采用的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则是李树宇来南站之前未曾听说过的。他说,这是一项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利用地下土壤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深埋于建筑物周围的管路系统与建筑物内部实现热量交换,冬季提取土壤热量供室内取暖,夏季提取室内热量释放到土壤里。与传统空调、锅炉相比,高效、节能、环保,每年可节约运行费用40%左右。
为了早日掌握这些先进设备的操作和维修,李树宇和设备车间的职工在太原南站筹建时就来了。他们白天参加技术培训,跟着厂家技术人员了解设备的操作维修;晚上上网查资料,学习新技术,还去北京、杭州等地的高铁车站学习新设备的使用管理。“太原南站正式运营时,我们已能胜任自己的工作了。”李树宇说。
在候车大厅里,记者采访了正在等车的王越。他是太原一家高科技公司的采购员,准备坐高铁去北京。说起太原南站,小伙子一脸的兴奋:“由于工作关系,我经常坐火车去外地。太原南站开通后,我第一眼看见它的‘容貌’就被吸引了,啊,太气派了!真想不到咱们太原也有这么 ‘高大上’的火车站!不论是高大、宽敞、明亮的高架候车厅,还是磁票式检票系统、自动售票机,旅客在这里买票、候车、乘车,既便捷又舒适。太原越来越有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味道了!”
本报记者 李兵文/图
链接
截至去年12月31日,太原火车南站共发送旅客436万多人次。目前,太原火车南站共开行高铁动车组列车80趟、普速列车10趟。2015年春运期间,太原火车南站预计将发送旅客100多万人次,并将增开8对高铁、动车组列车,延长一对高铁动车组列车。
故事三
蓝天下的幸福生活
“东山电厂关停后,今年冬天小区里的黑煤灰没了,呛人的煤烟味也没了。夏天,我们这儿不仅有漫山的绿树,还有薰衣草园,冬季旁边的锦林花园里不仅鲜花绽放,还有各种冰雕。”去年12月29日,家住太原东山龙福佳苑已经70岁的老人杨砚明满脸幸福地说。
杨砚明居住的龙福佳苑,紧邻东山电厂。电厂关停前,车辆一过,地上的煤灰、矸石灰呛得人连气都喘不上来。去年,太原市加大污染企业关停搬迁的力度,将东山电厂、主城区内搅拌站等30个污染企业关停,使污染企业周边的居民环境得到大改善。
在全力推进 “五大工程”的同时,太原市加大生态建设,以城郊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东西两山生态绿化力度,完成27.91万亩,全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提高0.62和0.6个百分点。
“东西山就是我们太原市的两片肺叶。我从事了30多年的绿化工作,我的两条腿走遍了东西山。这几年政府在东西山的投入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杨砚明老人激动地说。
经过全市各界的努力,截至2014年12月31日,太原市区优良天数197天,较上一年增加35天,与2013年同期相比PM10下降12.1%,PM2.5下降11.1%,SO2下降8.8%,NO2下降16.3%,O3下降15.5%,CO下降5.9%,年初确定的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基本实现。
“他对东西山的感情太深了。因为拆迁,7年前我们从市中心搬到了东山,没事儿经常会爬爬附近的小山坡。但现在他爬不动了,可依然会每天一早就推开窗户,看看眼前的山峦,深深地吸上几口气。”杨砚明的老伴说。
本报记者 曹秀娟实 习 生 王秀秀
链接
2014年,太原市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00万平方米,拆除分散燃煤锅炉400余台;启动了40个城边村气化改造,涉及1.71万户;累计拔掉城中村黑烟囱6000余根;拆除棚户区106.53万平方米;拆除小火炉12375台。今年年内力争PM2.5
浓度值下降5%,二级以上优良天数确保增加3个百分点,力争退出74个重点城市污染严重前20名。
故事四
泰山公寓 温暖过冬
2014年12月25日,“数九”进入第4天,屋外滴水成冰。而此时,位于省城太堡街泰山公寓的居民家中却是温暖如春。
上午10时许,记者敲开了小区一单元五楼的崔春明家。50多岁的崔师傅穿着毛衣毛裤来开门,记者一进家便感到被一股暖暖的气流所包围。
“家里的窗户还开着呢。”说起今冬首次接入集中供热,崔师傅一个劲儿说好,提及前些年冬天受的罪,更是憋不住一肚子的话:“原先家里最冷的时候才十二三摄氏度,棉衣棉裤都不敢脱。”说着,崔师傅把记者领到厨房的阳台:“因为太冷,我自己掏钱把窗户的单层玻璃换成了双层,还把厨房和一个阴面家从里面做了保温层,花了五六千块钱。”他又指了指厨房里裸露的水表:“以往一到冬天我就得拿袋子把水表套上,楼里已经有好几户的水表给冻裂了。”
73岁的张政文是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主任,他告诉记者,小区是2004年建成的,一直以来都是区域供暖,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很遭罪,经常有冻病的。后来,一快到冬天,很多老人就搬到儿女家里过冬。还有居民自己掏钱买空调、电暖器取暖。小区居民邓莲巧说:“晚上12点到早晨6点温度更低,暖气摸上去只能说不冰手而已。现在好了,24小时都是热乎乎的。”
随后,记者来到张政文家,他指了指挂在墙上的电子屏所显示的温度:“瞧,现在我屋里都25摄氏度了,以前穿着棉衣都嫌冷。”张大爷告诉记者,小区的锅炉实在烂得没法用了,2014年大年初一刚修好,初五就又坏了。“一个新锅炉要十几万元,我们小区住的都是低收入家庭,哪儿掏得起,今年就向社区、街办、区委打报告请求解决。政府很快就派热力公司来给我们铺上管线,接上热源,还替我们交了大部分的入网费。今年我们小区终于可以温暖过冬了。”
本报记者丁园 文/图
链接
2014年,太原市新建市内供热管网125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0公里,清洁供热扩网2500万平方米的任务全面完成,供热面积达到1.61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46亿平方米。2015年,大面积推进清洁供热扩网,力争早日实现清洁供热全覆盖。
故事五
路宽了 心也宽了
段炜是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老师,家住双塔寺街,在快速路还未开通前,每天清晨开车去上班成了她最费神的一件事。
段老师所在的学校位于旧晋祠路南堰,为了8点前赶到学校,之前她必须每天6时50分从家出发。由双塔西街上建设路,再到南内环街,最后到旧晋祠路,整个行程大概1个小时。由于车多,时速最快在40公里/小时。尤其南内环桥是重点拥堵路段,每经此地,不得不走走停停,让她心烦不已。
“去年开通了中环路,加上今年开通的建设路,使家与学校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现在15分钟就到学校了。清晨可以舒服地伸个懒腰,悠闲地吃个早餐,再也不用像之前那样 ‘打仗’般紧张了。”2014年12月29日,见到段老师时,她开心地说。“原来开车想快也快不了,现在得不停地看仪表,就怕一不留神儿超速。”段老师笑着说。
说起城市道路建设带来的便利,段老师滔滔不绝。太原科技大学有南北两个校区,两校区经常要做学术交流,以前去北边的主校区,遇到堵车甚至2小时才能到。现在中环路连接上了两个校区,就像架了一座直通桥,打通了两个学校。如今,这座“桥”把太原科技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大学之间也连接了起来,高校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跟段老师行驶在建设路上,看着道路两旁的新貌,真的很畅快。耳边没有了催促的喇叭声,看不到司机烦躁的表情。道路建设给省城居民带来许多实惠,不仅速度快了、油省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心也宽了。
实习生 张宇菁 文/图
链接
2014年,太原市实施了包括建设路、太榆路、长风街、长治路、阳兴大道等在内的23项城市道桥建设工程,总建设里程110公里,总投资170亿元。今年,太原市将坚持重“面子”更重“里子”、重地上更重地下的理念,统筹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升保障能力。
记者感言 在 路 上
时光匆匆,2014的面孔依稀还在脑海,2015的身影已翩然而至。寒来暑往,任时光飞逝,和着一座城市成长的节拍,我们一直奔忙在路上。
在路上,只为捕捉最美的风景——
2014年的太原城,建设路焕然一新、太原南站开门迎客、数百辆新公交车投运、PM2.5
下降11.1%……我们奔向一个个新闻事件的现场,向读者报告来自建设一线的最新讯息。当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城镇化质量偏低;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亟待破解,蓝天白云的梦想尚未实现……期待这些难题在2015获得全新的解答。
在路上,只为留住暖心的时光——
7旬老人杨砚明家门口的电厂关了,窗外风景美了,心也更敞亮了;泰山公寓崔春明家里接入了集中供热,24小时都是暖暖和和的,家暖心更暖;后北屯村的王老虎住上新楼房,从大院主人变成了小区居民,生活的光景越来越好……我们把笔端对准一户户普通人家,那些流淌着的暖心时光温暖着他们的身心,也给予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
在路上,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4年,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成为上上下下关注的热点。置身这一浪潮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这种融合不是简单地开办一个网站,开发一个客户端,而是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思索中改变,在摸索中前行,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我们要做更好的自己!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份信心亦是何等重要!人们期待着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因为城市本身就是因人而生,随人而兴、为人所享。为着一份份期待早日成为现实,问题倒逼改革,改革破解难题,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必将成为2015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2015已启程。而我们,仍将行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为每个人的梦想鼓掌,为一座城市的梦想加油!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风清气朗的2015!一个温暖幸福的2015!一个活力迸发的2015!
杨彧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