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太原地下排水管线展开普查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胡丽娜 发布时间:2015/1/8 9:31:32


2013年11月25日,太原市北中环桥竣工 本报记者寇宁供图


    王儒林在太原市调研考察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

  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道桥宽阔,而就在其几步之遥的城中村里,却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规划失控、小产权房盛行导致城中村改造口号喊了十年,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全市仍有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城中村恶劣环境中,大片的小产权房拔地而起,存量达到了惊人的2700万平方米。一处处建筑群“肿”了“高”了“密”了,许多便民设施、公共服务用地被占用了,至于地下管线建设,更是底数不清,量少质差,影响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太原市还没有对地下管网进行统一的综合性普查,要尽快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地下管网电子数据档案,理顺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要建立快速有效的地下管网应急处置机制,确保安全。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法规不健全,我国还没有上位法,我们要及时制定管理条例、办法,使地下管网进入依法建设和管理的新阶段。我们要重视城市的“面子”,也要重视“里子”,“面子”是风采,“里子”是民心。我们既要风采,更要民心。


   近年来,太原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正如省委书记王儒林所说“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问题突出,历史欠账多。太原地下管网等系统工程缺乏规划,建设不到位。为此,去年12月太原市政部门正式启动了地下排水管线的全面普查,力争5年时间完成排水雨污分离。当然,这只是整个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面子”是风采,“里子”是民心。我们既要风采,更要民心。

   太原城市建设中的民心工程之路还很漫长。

  A 桥宽路阔:城市“面子”提档升级

  “对一个城市的喜欢,往往是由脚下的路开始的。”台湾一位作家曾在书中这样描述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第一印象。

   作为城市的“面子”,道路交通是否畅达,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品位。过去的两年间,太原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中环路等一批城市道路提档升级。建设路快速化改造、滨河东西路南延、阳兴大道改造也相继开工建设,太原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2013年,太原先后实施了府东街府西街、并州南北路等多条现有道路的升级改造。府东街府西街由双向四车道扩展到了双向十车道,并州南北路(包括坞城路)不仅实现了道路拓宽,而且在南内环街、长风街架设了跨线桥,实现了南北向无障碍通过,大大提升了通行能力。

   全长46公里的中环路是太原市2014年最引人瞩目的建设工程。它的建成促使城市框架拉大,太原东部由建设路东扩至太行路,南部由长风街南扩至南中环,西部由和平路西扩至西中环,北部则由胜利街北扩至北中环。中心区的扩展为城市争得了更多发展空间,同时也使得太原迈入了高架立交时代。

   2014年,太原市启动南沙河快速化改造。根据规划,沿线道路的设计时速将达到30公里,主线不设红灯。配合周边片区与河道治理后,穿城而过的南沙河将焕然一新,成为太原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B 泾渭分明:五年实现雨污分流

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曾说过,如果高楼大厦是一座城市的外貌,那下水道则是一个城市的“良心”。时至今日,这句话仍对现实具有指导意义。到今天,巴黎、伦敦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仍被称为高效的“地下公共廊道”,而我国青岛等城市排水管道建设是20世纪初德国人修建的,至今已使用了一百年的时间……

   作为城市的“里子”,地下管网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走!咱们去柳巷看海!”2012年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太原在网上名声大噪。人们互相调侃着,市区街道的积水犹如汪洋大海。

   据统计,太原市城区范围内共有排水管道近2000条,总长度约1000公里,其中,有部分地下排水设施依然是雨水和污水合流的老旧管道,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于汾河以东老城区以及老旧矿区。长期以来,因雨水和污水不分流,造成大量污水直排河道,污染了水体。而且每逢大雨时,这些地段的雨水总是不能快速排退,造成路面积水。即使在雨水和污水分流的地段内,不少管道的建设年代也过久,个别管道运行时间甚至超过了30年,且管径较小,老化严重,跑冒滴漏情况偏多,故障频发,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此外,随着东山、西山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延伸,而地下管网一直未配建到位,成为盲区。

   2013年8月,为提升城市内涝防治能力,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工作,预计到2023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在编制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全省各地全面开展了城市低洼易涝片区调查摸底,并优先安排社会要求强烈、影响面广的易涝区段排水设施改造与建设。

   在此基础上,2014年12月,太原市政部门启动了地下排水管线的全面普查,第一阶段的普查范围是城南退水渠流域范围和南沙河流域范围,面积约38.6平方公里,普查内容包括地下管网的走向、材质、管径、运行情况、损坏情况等。同时,组织编制城区排水管网改造的专项规划,计划分阶段对城南退水渠、南沙河、九院沙河、虎峪河等17个排水分区的雨污分流进行改造。根据规划,设计完成后,将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分流改造。未来,太原将告别“汪洋”时代。

  C 蛟龙入地:线缆统一入地

凡人都好面子,对一座城市而言,也是如此。

   生活在城市里,我们期望畅通的马路、美丽的街景、葱茏的绿树……

   同样,除了美丽的外表,我们还期望繁华街巷背后的小街小巷也能光鲜起来,高楼大厦身后的城中村、棚户区不再蓬头垢面,暴雨过后我们不用再去“看海”……一座城市“表里兼修”,我们才能拥有舒适感和幸福感。可以说,“面子”是一座城市的风貌、风采,而“里子”是民心、良心。从一定程度而言,暖心的“里子”比好看的“面子”更重要。

   如同国内许多城市一样,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太原正在经历着成长的烦恼。近年来,随着中环路、府东府西街、并州路、建设路等主干道改造一新,太原真正迈入立体交通时代,人们感到马路宽了,出行速度快了。2013年城变改造开始后,市民觉得城市上空变得更净爽了,原先交错、盘结在一起的线缆突然消失了,甚至电线杆也随着改造成为了人们的记忆。

   这一切源于2013年城市改造中的一项硬性规定:今后新建、改扩建道路,所有管线一律入地敷设。

   据当时的数据显示,仅2013年电网改造电缆入地,改造总量就达35千伏以上68处,10千伏的129处。电力线路统一入地,不仅解决了城市美观问题,还节约了城市用地,增加了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的空间和余地。

   同时,在配合道路施工、光缆全部入地的前提下,联通等通信方也开始大规模实施“光速城市”工程。作为光网建设第一步,开始对太原市办公楼宇、住宅楼宇、商务楼宇、校园楼宇等进行光网建设,改造中他们将采用世界领先的宽带技术,实现光纤到楼或光纤到户,从而大大提高宽带上网速率。

   2014年,建设路快速化改造、长风街、长治路等道路改造时,也都延续这一统一标准,对沿线所有管线进行“入地”。太原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线缆入地,不仅将城市的妆容打扮得更加靓丽,随着道路改造工程的持续推进,未来,电力、通信等企业也将提前规划,给市民创建更好的服务打下基础。



本报记者 胡丽娜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