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太原中辐院大院旧事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任瑞琴 发布时间:2015/1/14 10:06:13

    1964年秋天,我们家成了第一批入住太原中辐院社区大院的居民。那时候正在建设中的大院杂草丛生,高低不平,附近还有农民稻田里青蛙、蟋蟀和蝈蝈好听的叫声,时不时还有蛇、野兔、黄鼠狼等动物出没。大院里那几条蜿蜒曲折的小路,都是人们走出来的。

   当时大院里仅有3幢家属楼,还有一幢正在建设中。在我们家住的1号楼前东北角,曾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夏天的傍晚我喜欢在树下纳凉,并常给小朋友们讲自己梦中的精彩片断。讲得最多的梦就是:母亲被日本鬼子抓起来关进了监狱,而我爬上监狱高高的围墙,从窗户上把母亲救了出去,并钻入地道顺利逃脱……这成为我一生的记忆。

   那时候大院的马路正在建设中,铁丝、瓦块等建筑垃圾特别多。那天妈妈让我去几百米远的职工食堂买馍馍,快到家时不小心被一根废弃的钢筋绊倒了,我结结实实地跌在沟里,一个个雪白的大馍馍在地上打着滚,沾满了尘土。我顾不上自己身上的疼痛,赶紧爬起来捡馍馍,回家后把馍馍皮全部扒掉,才勉强入口。妈妈埋怨了我几句,毕竟那时的细粮很稀缺,经不起浪费。

   小时候,最开心的是我跟哥哥合住南屋的那段日子。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渐渐地洒满我们的小屋,一觉醒来,站在窗前,打开窗子眺望远方。突然,传来了附近杨家堡生产队队长用高音喇叭喊社员们下地的叫声:“杨家堡的社员同志们,请大家带上耙耙、提上篓篓下地动弹啦!”听着这声音,哥哥觉得好玩,便也学着人家的声音,用地方话声嘶力竭地喊着。哥哥大我三岁,他模仿的生产队长的声音真是惟妙惟肖,把我逗得前仰后合。这成为我童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一直到我们长大后想起来都会哑然失笑。

   1974年,我高中毕业后,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下乡插队了。当我再回到中辐院大院,就是1978年的事了。

   那时的中辐院,已经由三幢家属楼变成了八幢,我习惯性地从楼上望去,惊喜地发现,社区大院楼前楼后的荒草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本楼居民们栽种的各种树和漂亮的花卉,还有些居民开垦了属于自己的庄稼地和菜地,再也不用为吃不上菜而发愁了,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子女多生活困难的问题。我的父母亲都来自农村,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而我和哥哥插队下乡又都在菜区干活,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利用节假日也经营了一小块地,种上了豆角、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

   每当品尝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果实,我们就感到无比欣慰和快乐。记得母亲特别喜欢吃葱,每当春天播种的时候,她就会督促我们买一些种子种上,这一吃就是大半年。母亲还种了花椒树,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就会在树下铺上塑料布,拿着剪子采集花椒。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在农村插队探家时带回来的桃子,在阳台上吃过以后,随手扔到楼后的桃核,竟然还正儿八经长成了桃树,而且还结了果实,摘了品尝一下,味道跟原来吃过的不差分毫。

   绕过庄稼地和菜地,有一个个小土包,那是居民们冬天为储菜而搭建的菜窖。我和哥哥刚从菜区插队回来,挖菜窖是我们的老本行,于是在姐姐、姐夫的带领下,东一块板西一块砖地找,搭起了自己家的菜窖,并尽情地发挥着我们在农村所学的储菜经验。

   现在,想起以前的那些生活,真是特别留恋啊!



任瑞琴(太原)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