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省级媒体省级媒体

《义务冲厕一干就是17年》吗?如今终于“旱改水”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姬仙果 张杏林 发布时间:2015/1/15 9:46:52

    还记得本报报道《义务冲厕一干就是17年》吗?如今终于“旱改水”

    扫了二十多年旱厕的好人老了 我们要记住他们的名字




旧旱厕




水冲厕所


    在小店区并州南路西一巷,两座新建的定时水冲厕所,让65号院平房区的居民们欢喜不已。他们说,盘点2014年院里的好事,头一件就是用了二十多年的旱厕终于改头换面,成了水冲厕所。

   1月11日,该院一位居民致电本报记者说喜悦,“这是用社区惠民资金改建的,真是一件大好事!”二三十年的旱厕,没有暖气,没有水,没有专人管理,一到夏天味儿就大,一到冬天粪便就冻结,院里的一些老年人义务打扫、干不动了,儿女们、邻居们又接着扫、接着冲……

   早在2007年,本报刊登的稿件《义务冲厕一干就是17年》,报道的就是这个院里的故事。如今厕所旱改水,记者更想见见当年那些拎着水桶冲厕所的好人。

  A 当年的好人,5位年过古稀

2007年7月,时任并南西一社区主任的姚刚,带领记者来到并州南路西一巷65号院,这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的平房区,17排平房,五十多户居民。

   当时,该院附近有三座厕所,不光院里的居民用,周边店铺员工、过路人都在这里方便。

   使用率极高的这几座厕所,却只是旱厕。虽然接上了排污管网,但没接水,必须有人每天提水冲,否则就会堵得没法用。

   6排平房里住着的杨树池和李春和,每天早上六七点左右,就开始在6排附近的厕所忙碌,冲厕所、扫院子、倒废纸篓;9排平房里,一直是郭思良老人义务打扫,去世后老伴张秀兰接过了担子,端上一盆水一摇一晃地去冲;14排平房里,刘祝媛、姚玲仙老姐俩,主要承担着14排附近的厕所清洁工作,两人抬着筐子倒废纸的身影,成了这片居民常见的镜头。

   当年,他们中年龄最大的已80岁,最小的也有75岁。院里的人们提起这事,都在感慨:“这种旱厕一堵,里面的8个蹲位就全不能用了。冬天,便坑里的粪便冻成冰,老人就用棍子一个个挨着捅。如果捅得不及时,粪便堆得高了,人方便的时候还得半蹲着呢!”

  B 寻找回忆 找到4位好心人

时隔7年之久,记者重访这片平房区。从一个不起眼的,仅有一米多宽的小巷口进去,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呈现在眼前,两三户一排,一排排走访,有些门户紧锁着。

   向一位年轻人打听多年义务扫厕所的老年人,得到的答案居然是:“每天都用这个厕所,倒也没关心过谁在打扫。”

  找见第一位扫厕人他已下不了床儿女们接力扫

来到第六排,有人在架晾衣绳,上前一问,他就是扫厕老人李春和的儿子。

   老李快90岁了,前几年摔了一跤,就起不了床、出不了门了,他和姐姐过来照料时,就顺带着冲冲厕所,厕所就在自家旁边,顺手的事儿。

   李家姐姐今年也快六十岁了,说起之前没有翻修过的旱厕,她苦不堪言:“来院里上厕所的人多,之前的管道细,是15厘米的管子,老堵,一堵厕所就特别脏,有时候,还会流到院子里面,我们就拿自家的竹棍去捅。垃圾扔到外面了,或者粪便流到外面了,我们就拿上自家的扫帚去扫扫。这样的情况很多。”

   李家姐弟说,除了扫厕所,厕所的灯泡坏了,他们也会出钱换,要不然,看不清路摔倒咋办?

   李家门口还放着一个桶、一把笤帚,一个多月前,他们还从家里拎上洗衣服用过的水去冲厕所,如果图省事,脏水完全可以从家里的下水管流走。院里堆了多少年的竹篾子,直到建好水冲厕所,才送给了邻居去搭花架子。以前,可舍不得,那是通厕所的好工具。

   记者给李家姐姐拍照片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我们单位人看了,会不会笑话我在这里扫厕所啊?”

  第二户扫厕人7年前的采访照片老人还留着

在9排1号平房里,也有一位冲厕所的热心老人张秀兰。当年,她就有腰腿疼的毛病,但老伴去世后,厕所没人打扫,她就接着干了起来。

   1月12日,记者来到老人家时,张秀兰老人坐在床边,跟记者摆手:“年岁高了,生活都得儿女管,冲不了了。”

   老人一头银发,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回忆起当年扫厕所的事,老人停下话,在床前的抽屉里翻找着,找出一张照片,记者一看,那正是7年前,记者采访老人扫厕所的故事时,社区干部拍摄的,上面的时间显示是2007年7月2日,照片不太清楚,可老人一直留着。

   老人跟记者拉呱着院里的那些人,有的去世了,有的跟儿女搬走了,前排冲扫厕所的杨树池老人,今年也八十多岁了,搬到了儿子家……

   算下来,张秀兰老人今年83岁了。

  曾经倒废纸的那对老姐俩依然是常走动的好姐妹

前往16排平房时,正巧有三位老人相跟着从一户平房里出来,记者一打听,里面矮小精干的一位,恰巧就是刘祝媛老人,他们出来的那家,就是以前跟她扫厕所、曾经一起倒废纸的姚玲仙老人家。如今,她们一个85岁、一个83岁。

   刘老太太热情地把记者往屋里让,一听记者来回访,乐得合不拢嘴。姚玲仙老人的家整洁舒适,窗台上养着花,墙上挂着大大的“寿”字。“我们身体都还行,冬天了,我这儿就是姐妹们聚会的地儿,热闹。”说起现在的生活,姚老太一脸幸福。

  还有一户扫厕人从协助变成了主干

7排平房里,今年78岁的田恒联老人这二十多年也一直在打扫厕所,原来,6排的两位老人身体好时,他和老伴会顺手去帮着扫一扫,后来,每隔一两天,他们就要去打扫一回。

   老人家干净温馨,虽然是老旧平房,但家具擦抹得一尘不染,暖气把家烘得热热的。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有些不好意思:“这没什么,看见脏了就觉得不得劲儿。也不算啥值得表扬的事情,只是维护一下公共环境。”

   他更乐意赞扬新修的厕所,现在的厕所接上了水,改成定时水冲厕所,太方便了。以前早上7点多,他都会提上水绕到巷子里,再拐进6排平房去冲厕所,现在就不用自己提水了。厕所加了棚、刷了墙、铺了地砖,不钻风漏气了,好收拾,管子也改成30厘米的粗管子了,冬天不怕冻,堵得也少了,这个惠民项目确实好。

   在社区工作了二十年的老社区主任姚刚,提起这些老年人,依旧很感慨。他说,当年,老人们在大院里扫院、冲厕,一分钱都不图,还要贴钱买工具、换灯泡、修管道,最难能可贵的是,实在干不动了才停下。

   现在旧旱厕退伇,这些老年人真值得报道一下,我们给不了他们名和利,但至少让他们知道,大家是记得他们的,这才叫圆满。同时也希望,老年人的公益精神、热心精神能在当今社会不断发扬。

  ○变迁档案

   7年过去了,这个老院子怎么样了

   四万多元盖起了17排平房

    老陈最早一批住进平房院,讲起老院的故事,容光焕发。这个平房院,住的都是白鸽服装厂的职工和家属。四万多块钱工会基金在这里建起了17排平房。一墙之隔就是服装厂的车间公用厕所,墙上挖了两个窟窿,平房院和车间就共用起来。在那个时代,从没房到有家,职工们高兴都来不及,哪还嫌弃厕所!

  家家装起了防盗门

    回访时,记者明显感觉到,一排排平房院里,多了不少厚重的防盗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年人说,刚住这个院时,那才叫和谐,一排一个院,一个院两三户人家,一进院,谁家干啥都能瞅见,前排隔着窗户就能跟后排的人打招呼。四邻里有他的师傅、他们的厂长,还有他的徒弟...再往后,一批人搬走了;再往后,家家户户都通上了上下水管,煤气接上了,集中供热通上了,房子越住越舒适,一家家换窗换门,防盗门一个个就装上了。

  七八年前出板报的女孩读高中了

说起院里的人,6排的李家姐姐讲起了邻居家的小孙女,七八年前,杨树池老人的小孙女八九岁,正上小学,小女孩拿一块小黑板挂在院子里,一星期出一次板报。现在,孩子都读高中了,学习很不错。

   如今,院里住着的五十多户居民,百分之八十都是老年人。7排平房里,韩世民家考进南方一所美术学院的孩子,算是院里有出息的,大家说,那可是全国有名的美术学院。

  ○城市档案

   太原的旱厕还有多少?

    并南西一巷65号院的旧厕所,多少年没水,环境与水冲式厕所无法相提并论。多年来,社区居民一直在呼吁政府能建一座像样的新型公厕,但选址太难。

   辖区社区居委会在商议2014年惠民项目时,征求居民意见,对这里的旱厕进行了改造,2014年12月中旬完工,新厕所投入使用,结束了旱厕历史。

   那在省城太原,还有多少这样的旱厕?它们现状如何?小店区环卫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到2013年底,区环卫部门直管的大小街道的旱厕已经没有了。

   记者从太原市环卫局了解到,归环卫局直管的旱厕,都经过改造所剩无几了,但近几年,居民小区、院落里的一部分有产权单位建的老旧旱厕,环卫局接管了过来,数量有六七十座,分布在一些老旧片区、棚户区。每个城区的环卫队,都有8个人负责管理旱厕,定期开着粪罐车去清淘、维护。按照太原市委市政府的计划,每年都要改造一批,逐年渐少,争取三到五年的时间,让旱厕全部消失。


本报记者 姬仙果 实习生 张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