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农村都能去,剧院戏台都能上,不讲条件,不挑地点,随时候场

中年朱买臣扮相

《烂柯山下》情节“马前泼水”

《烂柯山下》情节“说婚”
提起晋剧《烂柯山下》,很多戏迷都熟悉,这是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注:以下简称“市晋剧院”)的经典剧目,演了近十年之久,铁杆戏迷们连台词都倒背如流了。不过,今天咱说的《烂柯山下》是经过“整容”的。你要说整成啥样,我可以告诉你,大到剧情、唱词,小到舞美、服装,该剧都经过了重新创排。最重要的一点,这部戏它既可以在城市舞台上唯美呈现,也可以在农村戏台上“简约而不简单”地赢得满堂彩。这就是太原市晋剧院为戏曲走市场所做的文化革新,就是要打造这样一个“特种部队”,无论任何条件、任何地点,能够全天候“作战”。
文化体制改革之后,各大院团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走市场”,谁都知道路是走出来的,可是路怎么走,往哪走,是很多院团困惑的。
记得我跟很多戏曲界的业内人士聊过天,其中有家喻户晓的角儿,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他们要想靠唱戏养家糊口,只能往农村钻,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一年中在农村待的日子得有8个月之久,孩子跟保姆的感情比跟当妈的感情都深。哎,这道理不用我说透,毕竟下乡时的那种热火朝天的氛围,能让戏曲演员感到起码的重视,那微薄的收入是他们日后星火燎原的资本。说到这,你是不是会觉得有些悲凉?
幸好,新编晋剧《烂柯山下》出现了。因为,依靠这个文化载体,太原市晋剧院要扩宽自己的路,要用这支队伍,这部戏来走市场。其一,为这部戏打造了两个版本,适应不同观众的需求;其二,舞美设计上“能屈能伸”,剧情内容上“能增能减”,力求让这部戏能适应不同的“水土”,既要在农村唱得响,也要让城市里爱戏的和不爱戏的人心甘情愿地发出叫好声,既能在山西玩得转,也要跨步走出山西的大门。
或许你会问,山西晋剧曲目很多,为啥改个《烂柯山下》。这是因为,该剧雅俗共赏,老少皆宜,虽然讲的是“朱买臣休妻”的故事,但诠释的是婚姻价值观,那种对爱情的不离不弃,能触动人们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也恰恰能抓住“我又相信爱情了”的网络热点,吸引年轻人观看。
“特种部队”需要好的领头人,戏曲名家谢涛定是当仁不让,此次她再次唱起了“须生”,驾轻就熟的老本行,肯定也能吸引大众走进剧场。不过别急,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该剧打造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原著版”,由谢涛等名家联袂演出,一个是“青春版”,是由市晋剧院的青年演员们“当家”;一种是经典的传承,大家的风范,一种则是清新的演绎,可以满足不同人士对该剧的需求,就像话剧A/B角儿一样,随时保证该剧的演出,甚至可以达到“随叫随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你说,这队伍是不是很强大?
记得我省曾推出过的某大型舞剧,那阵势,那排场,那恢弘,完全就是按照上国家大剧院的标准来创建的,可是像国家大剧院那样的场地全国能找到几个?如果要出省演出的话,光300多位舞蹈演员的吃喝拉撒,估计就会让邀请方望而却步,所以该剧第一次在省城某剧场演出时犯愁了,舞台太小,背景搭不下,后台放不下这么多演员……得,所有的一切再重新来过吧,费时、费力啊。要说新版《烂柯山下》是“特种部队”不无道理,因为它就是要体现自己“能屈能伸”的特性了,那就是既要在大剧场演出,也要到小戏台演。“舞美设计上有适合大剧场的大制作,还有适合小剧场的精简装,以及适合下乡时在舞台车上演出的装备,不管哪个市场呼唤我们,在硬件上我们都能完胜。”市晋剧院工作人员信心满满,因为市场是根本,戏就得跟着市场走,这样才能把路盘活。
前路漫漫,谁也不知道市场会出什么样的难题,只有都准备好,才能战无不胜。《烂柯山下》之所以重新改版,就是冲着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要闯,就要先把自己武装好,能全天候、全方位“待命”,能在任何条件下演出,顽强地接受市场考验,这才能为晋剧闯出一条路。他们的目标,是这部已经列为重点保留剧目之一的戏,像《打金枝》那样,代代相传,辈辈相传。
昨日晚间,新排《烂柯山下》与观众首次见面。借用一句电影台词形容,“所有的相见,都是久别重逢”,真是再恰当不过,而作为戏曲爱好者,也会感动于他们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