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太原三位画家放下身段闯市场 让艺术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孙轶琼 发布时间:2015/2/13 9:46:00


展览现场的部分展品



    现在咱老百姓家里,总会摆放点工艺品或者挂幅工艺画进行装点,要说从画廊里买幅山水画挂家里,这还真是少数。为啥?最简单的道理,画廊里的画太贵,现在的艺术家们动辄开价上万元一平尺,这样的艺术品真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起的,或者说这些画作只能让咱远观、仰止,但无法接近。不过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山西新华书店集团联合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山西省工笔画协会、太原市美术家协会、晋泉书画院主办的“三阳开泰迎新春张翔洲、姜维、田立胜三人国画小品展”在外文书店新华德佳艺术交流中心(注:以下简称“德佳画廊”)开幕,这个画展最大的特色就是,让大众艺术回归大众,三位艺术家放下了身段,为普通消费者搭建了艺术品收藏的平台,咱用点手头的闲钱就能捧回一幅幅精美的国画作品;对于书店而言,在推动本土文化发展的同时,华丽转型,赋予自己引领大众生活方式的职能。

   都说如今的房地产是泡沫经济,其实放到书画市场里也一样,因为作者们提供的自身报价和市场严重脱节,老百姓看看可以,但要说买,那真是望而却步啊,买一幅画的话,估计全家这半年就得喝西北风去……书画工作者几万一幅字,十几万一幅画的狮子大张口,早已让艺术变了味儿,又怎么样能走入寻常百姓家?我听某位业界行家聊过,在他看来,书画界的风气不对,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大师,自己的作品了不起,可真正的大师又有几个?现在从事书画工作的人是过去十年前的几十倍,怎么可能人人是大师呢?可是,这些艺术家们的报价,却都向大师看齐,你报价3000每平尺,那我就敢报价4000,似乎你报的价格越高,就越能证明你是名家,这已经成了一种畸形的发展。“山西虽然是文化大省,但却是国画小省,因为大众在国画方面的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他还说,上海的画廊就非常火爆,当地人有这样的文化消费意识,家里收藏一幅国画,不仅可以当艺术品供人审美,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需求,再俗点说,收藏后可以升值,所以面对如此强大的消费能力,供需必然有所平衡,创作者们也会有一个公道的报价,这样才能刺激大众的购买。

   把目光放回咱山西,咱这儿也常常办画展,虽说给大众提供了欣赏画作的机会,但是对于主办方或者作者而言,肯定是希望以此来卖画,只可惜市场并不理想,看的多买的少。记得有几次外省的画廊来太原办展览,画作的销量很不错,问其原因,那是因为画廊有签约书画家,都是以非常公道的打包价卖给画廊的,而画廊可以在保本的情况下出售给公众,通常这样的价格很合理,既不会跌了作者的身份,也不会让人觉得艺术品高不可攀。

   别看山西有不少书画家,但是山西的艺术品市场很小,百姓的消费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书画家放下身段,给艺术品一个合理的价格,这样才能不阻碍寻常百姓喜欢、想买的脚步。“市场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在大家心中都会有理想的价位,你不能脱离实际,艺术虽然是高雅的,但也不能是少数人的玩物,要让每个人都有消费艺术品的能力和机会。”现场,不少书画家都发出这样的观点。说到这里,你是否明白了,此次在德佳画廊参展的三位画家,是率先迈出这一步的“吃螃蟹的人”,他们的艺术作品都是以极低的价格面向市场的,以前一尺就要三四千,现在一幅不超过两千,让真正喜欢书画的百姓能买得起画,也用自己的实际行为,唤起艺术家主动去接纳市场的意识。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有一点疑问,外文书店不是卖书的么,为啥开始办画展?其实这是书店的一种经营转型和发展,毕竟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如何让实体书店继续办下去,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办画展,创建书店的第二种乃至N种功能,这是延续书店生命的最好方式。打个比喻,书店是推广文化的场所,而画廊也是,你说都是自家兄弟,还分啥彼此?更何况,当人们置身于兼具多项文化功能的书店时,何尝不会有全新的感觉,让孩子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载体中,耳濡目染多种类文化的熏陶,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文塑造?所以,外文书店的德佳画廊算是走在了前列,也算是实体书店转型的一次试水,只是这条路走得有些艰难,因为该画廊成立于2012年,无资源、不专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尽管他们也想把其办成高水准的艺术殿堂,将全国高精尖的书画人才引进到龙城办展览,但这对于老百姓来说有啥实际意义?于是,在三年的摸索道路中,德佳画廊选择了“接地气”,用该书店总经理李玉兰的话来说,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生活贴近艺术,让大众艺术回归大众,切实拉近百姓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因为售书和画展是异曲同工,引领的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种培养也正是潜移默化的。

本报记者 孙轶琼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