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民生帮你问特别报道:太原城里“羊”在哪儿

来源:山西晚报 作者:冯戎 赵梅 发布时间:2015/3/11 17:12:00

    闻闻什么在飘香羊美食有没有让你咽口水



    在略带寒气的早晨,吃一碗热腾腾的头脑;工作一天身体疲乏,走进羊杂店来碗羊汤;逛街寂寞,正好来几串羊肉串慰劳嘴巴;朋友聚餐吃什么才有气氛,围坐一起涮羊肉……

   羊肉,是太原人饮食中不得不提的美食。无论大街小巷的摊铺,还是商场高楼里的饭店,总有一款与羊有关的美食让人食指大动。连日来,记者带您探访省城羊美食。

  A 羊汤

    冬天吃啥好?太原人首选羊汤。乳白色的高汤香而不膻,精选的羊肉片,韧滑爽口的红薯粉,再加上“标配”油酥饼,身心通泰。

   相传,太原人习惯把羊汤叫做“羊杂割”,据说这名字还是忽必烈母亲所取,而山西人吃杂割就始于元朝,已有数百年历史。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率元军由晋地入中原,其母庄圣太后随军,路经山西临汾曲沃时突然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许母韩氏善主厨,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赐名“羊杂酪”。

   现在,太原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经营“羊杂割”的小店,门面不大,生意红火。店里都支着大锅,里面是羊骨炖制的浓汤,要炖到汤色变成乳白。羊肉、羊杂及羊汤是分开做,顾客到店点餐时再加入,这样肉质鲜嫩。羊杂和羊汤的不同就在于所放肉料:羊汤里主要放羊肉片,而羊杂则是心、肚、肺、肝、头“老五样”。年轻人偏爱喝羊汤,肉多实在;而羊杂味道更浓郁,是不少老太原人的心头爱。

   值得一提的还有碗底的粉条和搭配的油酥饼。粉条是地道山西红薯粉,口感筋道,入口顺滑。油酥饼是太原羊汤店的特色,综合了羊汤浓郁的肉味,使羊汤更爽口,还饱腹。

  外地朋友来太原带他喝碗羊汤吧

羊汤不是太原特有,但太原的羊汤味道好,而且不挑剔口味。很多省城市民接待外地朋友,带对方吃本地特色小吃,就选择羊汤。在不少太原旅游攻略、美食介绍里,羊汤都放在醒目位置。

   “最有名的当然是郝刚刚羊杂割,我带同学去吃,当时已经是晚上8点多了,门口还排着长队,我们等了二十多分钟才轮上。等吃完离开时,门外还排着好多人。”小张是太原人,也在太原上大学。刚上学时,宿舍有好几个外省来的,他作为本地人,当然要带室友们吃些本地小吃,羊汤是他给同学推荐的“重头戏”。小张那几个外地同学后来都爱上了太原的羊汤。

   不仅小张,前几天市民薛女士招待上海来的朋友也是吃羊汤。“太原有名的饭店不少是卖南方菜的,一些本地的也多是晋南菜,口味偏辣。”薛女士说,她把情况和朋友说了下,结果朋友对羊汤最感兴趣,“他们在上海那边从来没吃过,我就带他们去鼓楼羊杂割,结果几个人当时虽然都不饿,还是个个都吃得干干净净,连羊汤都喝完了。”

  B 头脑

    头脑,是地地道道的太原本地小吃,也是一剂药膳,可以说是出了太原城就难觅踪迹。

   虽然名字古怪,但“头脑”在省城可是大名鼎鼎,太原人说起头脑,都会说“清和元”的最正宗。清和元负责人给记者讲述了“头脑”的来历。相传,“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的。傅山母亲身体不好,畏寒,一入冬就手脚冰凉,连门也不能出。为了让母亲减轻病症、多出门转转,傅山给母亲制了一剂药膳,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取名“八珍汤”。傅山之母每日喝这“八珍汤”,畏寒的毛病确实好了很多。

   傅山知道不少人都有这毛病,就把方子给了家附近一个很有经营头脑的小贩,推出不久很受人们欢迎,还开了商铺,傅山为其写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上边又写了“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这名经理说,傅山是明朝遗老,尊崇汉人正统,反对清朝和元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买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后来,这种民族情绪渐渐淡去,人们将这种美食就称之为“头脑”,之前的寓意也逐渐淡去。

  爱喝头脑的太原人每天都不愿落下

太原人对“头脑”的感情有些极端,不喜欢的人怎么也不喜欢,但喜欢的人恨不能每天都喝。耿先生就是个例子,他出生在太原,小时候因为身体不好,母亲听说“头脑”补身体,就经常买回来给他喝,“小时候就是在清和元喝头脑,冬天天亮得晚,妈妈带着我打着手电出门,到清和元门口已经排起长队。有时天特别冷,我就想回家,但又想吃,只好耐心等,当头脑入口顺着食道吃进肚子,身上一下就暖过来了。”

   耿先生说,二十岁后他一个人到外地闯事业,后来又移民加拿大,早餐也入乡随俗,变成鸡蛋、面包等,“但只要回到太原,几乎每天早晨都去喝头脑,现在不止清和元,太原还开了很多家卖头脑的饭店,我知道一家就去尝一家,不过最爱的还是清和元。”

   其实,喜欢喝头脑的不只有老太原人,许多来太原没几年的人,或许一开始还有点不能接受,但喝过几次之后就爱上这个味道,喜欢早上来上那么一碗。还有些喜欢喝头脑又不爱去饭店的,就自己在家备了料,想喝了就做上一顿。

  C 涮羊肉

    铜黄的火锅里,熬煮多时的浓汤咕噜噜滚着气泡,羊肉卷在汤里过一下,鲜红的肉色变成褐色,捞出来蘸上芝麻酱,满口的香味。这些年,太原的火锅品种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铜火锅,还有快餐小火锅、部队火锅、豆捞坊、主题火锅、鲜瓜火锅,不仅口味创新,样式、吃法都层出不穷。但不论怎么变,羊肉都是火锅的“重头戏”。

   肥羊卷、羊羔卷、精品羊肉、羊排卷、羊尾卷、羊上脑……肥一些的羊肉味浓,瘦一些的肉质鲜嫩。

   虽说北方、南方都有火锅,但也有区别。北方火锅,人们常直接称之为“涮羊肉”,其中羊肉是最常点的菜品,而南方火锅涮菜多过涮肉。北方火锅锅底多是浓汤,讲究的火锅店会用排骨炖汤,撒上葱、姜等调料,有些还有自己的秘制配料。这样的锅底味道鲜美,又不会喧宾夺主。火锅里煮出来的羊肉原汁原味,吃的时候要蘸芝麻酱、花生酱、海鲜料等方可入口。

   南方火锅主要就是重庆、四川火锅,锅底除了高汤,还要熬煮花椒、辣椒。这样的火锅煮出来的羊肉除了本身的肉味,调料味也十足,不用蘸芝麻酱等,南方人通常直接就着米饭吃。

  想知道男友性格请他吃回火锅吧

春节放假,20岁的太原女孩小宁和朋友们聚餐,同来的还有她的男朋友小梁。共8人,他们到一家火锅店吃涮羊肉。开始坐座位时,小梁就特意挑了靠外的座位,菜品上桌后,小梁就开始给大家煮菜。

   小宁坐在小梁旁边,笑眯眯地看着男朋友忙活。“呦,男朋友调教得不错呀!”朋友们看着如此“贤惠”的小梁开起玩笑,小宁有点脸红。小梁笑嘻嘻地说,“没这一手咋能追上她呢!”原来小宁爱吃火锅,小梁追小宁时没少带她吃。“吃了无数次火锅终于修成正果后,她才跟我说,是看上我的体贴。”小梁说,每次吃火锅,都是小梁招呼,煮肉、煮菜,吃菌汤锅、乌鸡汤锅,小梁会先给小宁盛汤;煮完肉后,小梁要先细心撇掉汤上的白沫;吃的过程中,小梁也不是急匆匆一盘盘菜往锅里倒,会看小宁吃的情况,随时调火的大小。“每次点菜的时候,我会根据人数点,勤俭节约,他就选我啦。”火锅热腾腾的气氛里,小梁给大家介绍自己的“追美经验”。

   涮羊肉广受太原人欢迎,火锅店经常都是人满为患。发生在火锅桌上的爱情故事,想来应该不少呢!

  ○特别故事

    把悲伤溺毙在美食中做快乐的吃货

    萍萍是资深吃货,熟悉太原各种本地美食,不论高大上的豪华酒店,还是隐藏在民居巷口的小吃街铺,她都能娓娓道来。吃,对她来说,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还是缓解情绪的良方,伤心的时候吃美食,好像难过也会被中和了。

   萍萍和六味斋羊肉串的缘分,就源自一段自我疗伤。“我高中学美术,就在柳巷附近一家培训班补课。那时和隔壁班的一个男生好了,两个人经常偷偷用家里电话联系,没多久就被父母发现了。”面临高考压力,萍萍的早恋曝光后很快无疾而终。“那个男生听家里的话,说要断了关系,我不甘心又没有办法。有一天,上完课就一个人在柳巷溜达,闻着六味斋羊肉串的味儿特别想吃,就一个人进来,先买了20串,吃完又去买,最后好像吃了三四十串,撑到不行才回的家。”因为一个人吃羊肉串也吃出了趣味。一个多月,每周3天补课,她晚餐吃的都是大把羊肉串。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暴肥,等心情好的时候,已经长胖五六斤了。当时,萍萍用美食疗伤只是随心所欲。上大学后,她才无意中知道美食疗伤是有心理学根据的,“后来,这就成了我对付坏心情的绝招。”

   看着六味斋门前的长队,这羊肉串不知愉悦了多少人的心。

  ○特别档案

    羊肉除了味道鲜美,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国古代医典中就有不少记载。

   《别录》中记载,羊肉主缓中,治乳余疾,及头脑大风汗出,虚劳寒冷,补中益气,安心止惊。

   《日华子本草》中记载,羊肉开胃肥健。头肉:治骨蒸,脑热、头眩、明目。《千金食治》:主暖中止,利产妇。头肉:主风眩瘦疾,小儿惊痫,丈夫五劳七伤。

   《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作用很大,用途广泛:寒劳虚弱、崩中垂死、壮阳益肾、骨蒸久冷、壮胃健脾、身面浮肿、损佃青肿、妇女无乳。


本报记者 冯戎 实习生 赵梅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