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山越来越高了,是垃圾增加了它的海拔”
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记录这场公益行动的感人细节

驴友们捡拾的13包垃圾

驴友们把垃圾分配好背下山去
“架山越来越高了,是垃圾增加了它的海拔,驴友们走在垃圾铺成的小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周日早八点半,中北大学门口集合,带简单路餐、结实的大容量垃圾袋,垃圾实行分类,不带任何明火,并恳请吸烟者委屈一天。欢迎各兄弟群参加。本活动纯属自愿,安全自负。”
这是一个名为“太原风之影户外”的QQ群在3月12日发出的帖子,其他几个“正义之旅”“狼行户外”等户外群共100余人,一起爬上架山捡回游客丢掉的垃圾。记者从早8时30分到下午4时,陪同这些驴友,一起捡回13大包垃圾。据这些驴友们称,这种活动非常有意义,去年就曾经参与过,明年还会继续,让架山保持它原来的面貌。
A 经典线路却被各种垃圾覆盖
早上8时30分,记者赶到中北大学门口,风之影的群主影子正在组织各个群的人数,和“正义之旅”“狼行户外”两个群的群主讨论路线,随后各自进发。不少人都在展示自己装垃圾的装备,有的是美特好的购物袋,有的是大号的编织袋。记者发现,此次活动中女性占据了大多数。从8点半到9点之间,各个驴友群相继向架山奔发。
架山位于太原市西北与阳曲县接壤处,伙路坪乡西南新寨与大水阔之间,中北大学西偏北方向,直线距离4.5公里,但是徒步到达需要三到四小时。需要翻越两个山头。主峰坐标为:东经112.3953°、北纬38.0276°,海拔为1455米。架山所处地势险要,四周峰峦拔地而起,处处皆是悬崖峭壁;登顶俯瞰,令人不寒而栗,是驴友们登山探险最为经典的一条线路。
沿着二龙山走到采石场,从采石场和新寨村的山脚下南侧开始爬山,向西到新寨的架山脚下。12时左右,驴友们赶到了架山的脚下,分工协作,开始捡拾垃圾,有的垃圾在树杈旁,有的在石缝里。“从中北大学到架山,中午在山顶吃点东西,下午三四点返回来。”东方日是一位资深驴友,每周都会到户外徒步旅行,同时还会带领其他成员,避免其迷了路。而这条来架山的徒步线路则是最经典的线路,适合驴友们徒步旅行。
怎么会想到来山上捡垃圾这个提议呢?东方日说,去年时,他和影子、老段几个群主就商量,春天的花都开了,可是上架山的线路上却到处都是垃圾,让人很不舒服。所以,他们决定每年开春举办一次这种公益之行,既是为这一年的架山之行提前发力,也是为架山的净化尽一份心。
B 途中有整包垃圾被遗弃的,还有的藏进石头窝里
影子是风之影的群主,他背着两个编织袋,看到一个石窝里藏着很多垃圾:易拉罐、洋酒瓶、矿泉水瓶,食品塑料袋,影子一会儿就把其中一个编织袋装了个“半饱”。一位驴友推测,把垃圾集中藏这里的,肯定有收集垃圾的习惯,并非随手乱扔的,可惜并没有真正把垃圾带下山去。
因为上架山有南北两条线路,多数人都是顺着南侧山坡上山的。影子带着另外3个人横着搜索,尽量覆盖垃圾丢弃地。“这一片没有垃圾了,跟上前面的队伍走。”影子时不时用对讲机招呼队友跟上。记者一同前行时,也不时将易拉罐、矿泉水瓶等垃圾装进塑料袋里。路边石缝里、草丛中、灌木丛间到处都是垃圾。
等到爬上半山腰,后面跟上来的驴友通过对讲机大喊:“谁的对讲机丢了?”原来,影子挂在肩头的对讲机被树杈挂掉了,全然没有知觉。
在一个悬崖处,一个易拉罐位于树杈内,“别管了,那么远太危险了!”尽管有人阻止,一位女驴友敏捷地侧过身子,重心放低,一把将易拉罐放回自己的垃圾袋里。“谁来了都会看见这个易拉罐挂树上,心里多别扭!”
这位女驴友叫海洋,她说自己加入群也有四年多了,刚入群参加第一次活动的时候,群主就要求自己带塑料袋,不管什么垃圾都不能丢下,必须带走,“用一句公益广告词说就是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
不同的山顶有不一样的风景。海洋说,以前爬上二龙山觉得山下好美,等上了架山,就觉得二龙山是个小土包。要是春暖花开的时候,顺着山路爬上架山往下看,风景最美了,“不能让这些恼人的垃圾,影响看风景的心情。”
C 午餐后下山,为保护垃圾袋,手都划破了
13时15分许,架山顶附近的一大片空地上,这里距离架山主峰的铁架子仅剩几分钟路程。驴友们将捡来的垃圾堆在一起,记者数了一下,共13大包垃圾,其中塑料瓶、铁桶饮料瓶、易拉罐占一半,其余都是食品包装袋、餐巾纸、空塑料袋等垃圾。
随后,有驴友将沿途捡来的垃圾放置在灰色大号的垃圾袋中,并开始与自己辛苦捡来的垃圾合影。开饭了,其他驴友将自己带来的吃食与他人分享,有位驴友将一个元宝形草莓展示给大伙看,还有的带来煎饺子邀请其他的驴友去吃,午餐的氛围逐渐浓烈起来。
在返程的路线选择上,大家出现了分歧,最终群主们拍板定案,采用事先考察的一条路线由山顶北面下山,通往华十里山,从新寨沟出山。而垃圾由男性驴友各自分配带下山口,返途中的路也是险象环生,陡坡居多且处于背阴面,积雪未融,灌木丛生,徒手行走都是困难重重,更别提那些提着垃圾的驴友了。有位叫皓月的驴友为了保护垃圾袋免于划破,双手都是血痕。每到一处,都会有细心的驴友将发现的垃圾捡起来。
终于在下午4点,大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中北大学的教学楼,这也意味着旅程将要结束了。进入校园后,背垃圾的驴友们将垃圾分类投入中北大学的垃圾桶内。
○延伸采访
南京“虎凤蝶”坚持近8年
紫金山被称为南京的“绿肺”,近年来一些登山人员留下的垃圾,尤其是每年登山高峰期过后,每天留下约10吨垃圾。这使得包括虎凤蝶在内的许多野生保护动物呼吸越发困难。到了2005年,南京被观测到的虎凤蝶仅有6只。这不仅让昆虫专家担忧,更让南京市民心痛。
从2007年4月起,金陵晚报率先发起目标为“捡起每片垃圾,让紫金山畅快呼吸”的虎凤蝶环保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组织志愿者登山捡垃圾,达到让紫金山更加畅快呼吸的目的。
3月16日10时,记者联系到金陵晚报的虎凤蝶报道小组。小组的报道人员称,他们从2007年开始坚持到现在,刚开始是每周一次,后来这项活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要求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现在改为每周组织四次活动,即周二、四、六、日各一次。在紫金山下固定的地点集合,统一服装(白T恤)、黄色环保袋、每人一个小铁钳。接受包括学生、职工、公益组织等不同职业的人,甚至还有外国友人参与其中,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数在30到50人左右。活动不仅捡回了很多垃圾,还宣传环保意识,很多登山者都不再乱丢垃圾。
据悉,这些活动的服装、垃圾袋和工具等均由金陵晚报提供。虎凤蝶活动多次受到各级部门的嘉奖,譬如2009年4月获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奖、2013年获省青年文明号等。即使如此,在虎凤蝶活动的带动下,人员保护环境的步伐不会停止。
希望太原的“虎凤蝶”也不会停止。
本报记者 宋俊峰 实习生 弓丽君
○爱心记录
两次被森林防火办人员拦下
爬上二龙山后,一条石路绵延向架山。不过,一道铁架子门将路面拦断,五六名戴着红袖箍的森林防火办的人员拦下驴友们,称这里已经开始封山了,不允许驴友们进山。即使说明是公益活动,工作人员仍是不依不饶。
碰了壁,驴友老段带着众人走山路,上了山又下山,绕了足足两小时,终于回到了通往架山的石路上。没想到往前走了不到500米,一处山凹处,又站着四五名戴红袖箍的人。经过老段和对方的一再承诺,保证不用明火,保证驴友安全。
森林防火办的人员终于放行了驴友。据悉,他们将于3月底到6月中旬封山禁行,预防发生山火。
驴友中竟然女性居多
本以为参加这次活动的女性会很少,出乎意料,记者到了现场发现来的女驴友占大半,驴友中不仅有员工、老板,还有老师、医生等。见到记者的穿着,有位热心的女驴友提醒,“以后要登山一定换双鞋,像我们穿的都是专门登山的鞋,这种鞋防滑耐磨,普通的运动鞋出来几次就废了,这衣服也要选光滑的面料,防止被那些树枝什么的划到。”
见记者在猛追赶前面的队伍,那位女驴友提醒,“上山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呼吸,调整好行进速度,像我这样,就不会感到累了!”边走边聊,也就不觉得上山辛苦了。这个户外群里基本上是四十到五十岁的中年男女,各自的子女都能自立了,从而可以在工作之余出来爬山锻炼身体。因为健康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大姐指着身后走过的路说:“看,咱们一直是沿着架山这山脊过来的,多长多弯啊,像不像条龙?”透过她的话语,记者感受到她对架山的感情,以及对登山这项运动的喜爱。
登山捡垃圾会让人“上瘾”
当东方日向记者介绍登山有多好、多有益身心的时候,一个突兀的声音传来:“不要祸害别人了,这玩意儿就像吸毒一样,我现在想停都停不下来。”这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驴友,现场气氛顿时就活跃了起来,“有我们这群人还不够,还要拉人?”他又转头对记者说:“你别听他的,这东西一沾就上瘾。”周围的驴友说,他叫皓月,是群里的活宝,他的话听听就行了,别当真。果然,有皓月的加入,接下来的行程喜乐不断。到达架山顶后,众人怂恿影子在垃圾袋里放钱留念时,皓月表现得尤为积极,掏出一大把百元钞票塞进垃圾袋里,众人一边笑一边给拍照。下山路中,东方日看到有位年纪大的驴友提着垃圾,立马上前要帮忙,皓月又开始急了:“东方,你就看不见我也提着垃圾吗?”东方日冷冷地回了句:“你再长10岁我就帮你提。”众人笑喷。
路上灌木丛生,众人手里的垃圾袋危机重重,皓月又开始发声了:“我去,谁说让从这条路下来,到处都是树枝,垃圾袋能撑得住吗?哥为保护这袋子,手上都是血道子,这记者说啥也得给咱上上报。”众人纷纷起哄:“是啊,得上报,咱们皓月牺牲这么大!”
虽然徒步爬山有点累,但也是一路欢笑。正如东方群主所说的:“我们登山,不仅是喜欢这项运动,更是喜欢大自然,不能让满地垃圾破坏游人看风景的心情。”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