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贞观长歌》里,唐国强饰演的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是标准普通话 资料图片

王灏伟幼年时和奶奶的合影 图片由本人提供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官方语言就是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就是北京话。那么,中国古代有官方语言吗?据史料记载,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 “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到东汉则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了官话。魏晋继承东汉则不用多言。
探究唐太宗乡音
唐太宗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曾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也曾跟随父亲到任,史称太原公子。后父子俩自晋阳起兵,攻入长安并一举灭隋。由此,有后人大胆揣测,一千多年前的唐太宗上朝时也定会操一口地道的太原话。
一千多年后,没人能知晓真实的唐太宗究竟是什么样子,但说唐太宗操着一口地道的太原话上朝,这事不靠谱。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众人熟知的古诗道出了一个常理:即一个人不论走多远走多久,打记事起所学的乡音是会伴其一生的。用强大的网络搜索李世民的史料档案: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李世民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武功县在今陕西咸市境内,直到公元616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他才跟随父亲到了太原。那时,李世民17岁,早已成家立业,因此他的乡音不太可能是山西太原话。然后再搜索其父母的资料。公元566年,其父李渊在长安出生,长安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其母为太穆皇后,窦氏,北周上柱国窦毅与襄阳长公主之女(宇文泰外孙女)。有史料考证,窦氏为鲜卑族人,窦氏幼年及青少年时期并没有在太原生活的记载。父母乡音都不是太原话,由此可以推断出,唐太宗乡音是太原话的可能并不大。
中国古代有官方语言吗?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就是北京话。那么,中国古代有官方语言吗?据史料记载,中国境内虽然方言众多,但自周朝以来,就有一种主导的语言。周秦时,这种主导语言叫做“雅言”,西汉时期则称作“通语”。西汉的首都在关中,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带,所以西汉通语应该是继承自周秦雅言的关中话。到东汉迁都至现在的洛阳一带,当时的“洛语”则上升为官话。
西晋末年,匈奴等五胡在晋室内乱之时攻陷洛阳,中原汉人纷纷南渡,越过淮河或长江,主要落户在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晋室也迁至现在的南京。这些中原士族把洛音也带到了江淮一带,与当地土著的吴语交融。长达近300年的南北朝对峙,中原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隋统一之后。与秦一样,仅仅传了两代就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强盛的唐朝。隋唐的首都都在关中西安一带,金陵音与长安音形成南北两大官话之后,最终长安音占据了上风。日本人在六朝的时候曾输入南京“吴音”,到唐朝则重新把长安的“汉音”带回日本,有“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之说。
唐末,北方战火纷飞,大量中原居民南迁,经历五代,宋一统天下。因宋都在开封,所以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雅言”或“中州音”。随后金灭北宋,宋迁至杭州,即南宋。大量的中原人迁至杭州、南京、扬州一带。杭州因被吴语包围,故而迁至杭州的中原音最终消亡。而南京、扬州作为吴语的北缘,则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中原音,并逐渐脱离吴语,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下江官话”(江淮官话)。
中国的语言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制定标准语音的事件,一次在汉朝,一次在宋朝。但是,那时的语音规范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模糊的。如汉朝的《说文解字》,对于字音的注释,今天看来就不够精确。举一个例子,按照《说文解字》的主音规则,“刘”这个字的发音可以注释为“李楼切”,也就是“李”的声母同“楼”的韵母相切。但是,“六”似乎也能这么注音。当然,“六”更适合的注音也许是“李漏切”。然而,当我们不知道“李”“楼”“漏”的标准发音时,又如何能获得“刘”“六”的准确发音呢?这种注音的循环状况,缺少了今天小学生先学拼音的标准化过程。同样一个字,用普通话和用四川话读截然不同。
再回到历史的长河中。蒙古灭南宋后建立元朝。元朝军队对北方汉人实行灭绝式的屠杀,以至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几乎成为无人区,黄河中游的“中原音”也几乎完全消失。朱元璋就从因位于山区而得以保存人口的山西迁移大量人口至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从江南迁移民众至江淮,并从湖广调人填四川。此时环视中国,河洛早不是那个河洛,齐鲁早不是那个齐鲁,燕赵早不是那个燕赵,整个北方都不同程度地多民族聚居。只有南京、扬州、镇江一带保留了原先相对纯粹的中原语音。
到了清朝时,北京内城居住的满清贵族本不会说汉语,后来学说,完全丧失了入声,有了翘舌和儿化音这些阿尔泰语系的特征。内城话最终蔓延到了整个北京,到清朝中后期,最终战胜了作为明朝官话的下江官话,成为清朝的官话,这就是现在普通话的基础。
历史上的官话则被中原移民带到了东南沿海各省并以某种方式保存了下来。据说客家、闽南话就非常接近唐宋的官话,而粤语则比较接近秦汉时期的关中话。江淮方言则接近明朝官话。所以直到今天,中国各地方言差异仍然很大,这也算是一个历史遗迹。
用你的方言来读一读
太原人,你懂的
荞麦地里杀人嘞
有一个出去念书的娃娃,念了三年书回来,跟上他爸爸到了地里头。兀时候正是荞麦成熟咧。看见满地的红秆秆绿叶叶的荞麦子,这个娃娃就怪里怪气地问他爸爸:“红秆儿,绿叶儿,这是什么玩意儿?”他爸爸心想嘞,供了三年书连庄稼地也不认得嘞,这不是白供嘞!抡起锄头就要打他嘞,他吓坏嘞,赶紧喊:“荞麦地里杀人嘞!”
Ta和Ta的乡音
这辈子再不能用太原话叫“奶奶”了
王灏伟是已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莲花落”传承人曹强老师最小的徒弟。因为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曾被师傅夸赞是九个徒弟里,太原话说得最地道的。说起自己这口太原话,王灏伟感慨道:“都是跟奶奶学的。”
奶奶四十多岁从阳曲县来到太原生活,70岁那年(1992年),王灏伟出生了。老人家年至古稀才抱上唯一的孙子,自然视若掌上明珠。一把屎一把尿地亲自拉扯大不说,吃的穿的用的,都要拣好的攒起来留给孙子,祖孙俩感情特好。
奶奶原来一口阳曲话,因为阳曲话和太原话本来就很像,在太原住了几十年,太原口音也越来越地道。王灏伟从小跟着奶奶长大,自然说一口流利的太原话。在他的记忆里,从小到大,周围就没有同学说太原话。“人家在家里说不说不知道,反正同学们在一起时从不说。”王灏伟说。
“刚上幼儿园时,我说话还不利索,太原土话中的一些词我都闹不清。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跟姑姑说‘把你的道嚓嚓(口袋)从圪(土加劳)(土加劳)(角落)里掏出来’,姑姑半天也闹不清我要干啥,把我急得。后来奶奶进来,一下就明白了我的话,对姑说:‘娃是说把你的手绢绢从道嚓嚓里掏出来。’全家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件事,奶奶后来常常念叨,每念叨一次都能笑出眼泪。”幼时关于太原话的趣事,王灏伟记得还真不少。还有刚上小学那会儿,奶奶每天都来校门口接他。一出校门,他就用太原话喊着“奶奶”奔过去,惹得同学们都取笑他说的太原话好土。
“我在班里上课时完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父母有时说普通话,有时说太原话,但和奶奶说话时,只有太原话能说得出来,普通话反而不会说了。”王灏伟说。后来长大些,他每天上下学能自己走回家了。每天一进家属院,他就用太原话喊上“奶奶”了,一路喊一路冲回家去。院里的人只要听到这一连串的“奶奶”,就知道灏伟这孩子回来了。
王灏伟十几岁时,开始跟着师傅曹强学说莲花落。有一次在家练习,他给奶奶说了段《立竿见影》,把老太太乐得笑了好长时间。“看奶奶笑得那么开心,我心里挺愧疚的。那时我已经时常登台表演了,每次都把观众们逗得前仰后合,但从没想过,自己的奶奶也需要这样的大笑。可惜我刚意识到这一点,没过多久,奶奶就去世了。那个段子,竟然成了我给奶奶唯一表演的节目……”说着,王灏伟忍不住哽咽起来。
后来,王灏伟再没用太原话叫过“奶奶”,碰到一些相识的老太太必须叫奶奶,他也只会用普通话叫。在他心灵深处,用太原话叫“奶奶”,只能对着把他养大成人的那个亲奶奶。
本报记者 贾丽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