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能看到民先队员宣传抗日的身影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
翻开1937年8月25日的《太原日报》,一则消息引人关注。这则题为《文化界招待平津流亡学生》的消息说,省城文化界在海子边教育会馆招待平津流亡学生,于光远等在会上作报告。久远的消息,泛黄的纸张,描述的情形,不免勾起人们对平津流亡学生当年背井离乡几经周折来到太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回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太原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成为党和国家的栋梁。
于光远负责党的外围群众团体中华民族解放先锋总队(简称民先)与各地的联络工作。他们一行于1937年8月1日下午抵达太原,先找到民先山西省队队长马寅与“妻子”朱青的临时租住地典膳所2号。次日,于光远如约到海子边公园与彭真会面,接受新的革命任务,确定了民先临时总队在太原的工作方向。首先,于光远与天津北洋大学学生徐达本和南开大学学生刘邦彦夫妇等在此成立了平津流亡同学抗战后援会。接着,民先临时总队部在典膳所2号正式办公。随后,大批平津地区流亡学生和民先队员纷纷到此联络,接受新的革命任务,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8月23日,省城文化界在海子边教育会馆欢迎40多位平津流亡学生代表,于光远和刘邦彦等报告了日军在平津地区的暴行和流亡的痛苦,以及当地百姓的惨状,激起了与会者的强烈愤慨。8月24日,民先临时总队召集来并的60多位平津流亡学生在省教育会馆开会,决定将晋籍平津流亡同学会和平津流亡同学抗战后援会合并为太原平津流亡同学会,以“团结流亡同学,推进全局抗战”。这之后,直到11月8日太原失守前,太原的人们到处都能够看到民先队员参加各种抗战培训和宣传抗日的影子。不久,于光远奉命南下武汉。后又调往延安,继续其革命生涯。民先临时总队部转移至临汾,继续开辟抗日工作。
『链接』
王康泰,太原地方党史和组织史专家,从事党史研究30余年,为《中共太原市组织史资料》(1924-1987)和《贺昌文选》常务副主编。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