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无论是推进依法行政,破解发展环境难题,还是推进管理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无论是推进留人育才破解人才素质难题,还是推进廉洁发展破解政商关系难题,都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在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方面,我市坚持改革创新,积极务实行动,不断提升服务民营经济的广度和深度
我市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速度不快、质量不高,根本原因是发展环境不够优。为此,我市坚持做到“四个松绑”,放宽主体,放活市场。
一是政策松绑。继续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新注册小微企业的非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由市财政补贴。二是管理松绑。凡涉及小微企业注册的工商、质监、国土、规划、公安等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依法下放到县(市、区)和开发区,市直部门不再审批,个别不能下放的也要提出扶持小微企业的便利化措施。三是政务松绑。强化“一口进出、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服务制度,提高政务服务质量。四是减负松绑。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去年以来,我市共为民营企业减免营业税近3亿元,企业所得税6.45亿元,个人所得税51万元,房、土税2298万元。正在制定的民营经济“十三五”规划,内容包括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全面发展、集群发展、重点发展、引导发展、外向发展、开放发展九个方面。推进管理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我市9成以上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普遍缺失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调整产品结构的积极性不高,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匮乏。
为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我市按照省中小企业规范化改制三年行动计划和省中小企业规范化改制工作推进方案精神,围绕股份制改造,通过政策引领、“新三板”上市奖励、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激励,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个转企”100余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341家。对近百家企业进行以“创新融资”为内容的培训,落实“新三板”挂牌企业事后奖励资金2475万元。推进留人育才破解人才素质难题
为破解人才难题,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培训育才+社保留才+公寓引才+职称用才”的新路子。
实施人才培训战略,成立中小企业培训服务中心继续教育基地,填补了非公领域继续教育基地的空白,通过人才梯次培训与继续教育,年培训各类人才近万人。去年以来,加强对民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引导,对进入民营企业工作的各类人才在职称评定、户口迁入、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倾斜,推进民营企业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实施大学生就业廉租房政策,利用棚户区改造政策,在产业集聚区附近,建设或租赁一部分安置住房,作为大学生就业后的廉租房,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解除了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在抓人才职称评审方面,高度重视非公领域人才队伍建设,2015年共为民营企业认定初、中级职称3055人,同比增长150%。推进廉洁发展破解政商关系难题
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我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贯彻落实,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二字,做支持服务民营经济的典范。紧紧抓住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看齐意识,从严落实“两个责任”,严格按照“六权治本”的要求,切实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既要亲商,设身处地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渡过难关;更要清商,要按制度办事、按规矩办事、按程序办事,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现象,真正做到从政有品格、用权讲原则、做人重形象。
一手抓目标责任考核。在全省率先将民营经济发展和“双创”示范各项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下发至各县(市、区),形成了以考核带发展,以发展促提高的新局面。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千方百计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联系企业的帮扶体系。
本报记者冯嘉铭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