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我市旅游市场秩序井然、供需两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可喜局面。针对我市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于7月至9月,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分别带队的7支执法检查组,先后赴市直属、10县(市、区)的30余家景区景点及旅游企业,就我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情况展开执法检查。日前,该执法检查报告出炉,对我市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将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做报告。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法》,围绕塑造“唐风晋韵·锦绣太原”这一城市品牌形象,大力推进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旅游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整体速度换挡、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旅游业显示出明显优势,初步形成要素市场配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五大因素推动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报告认为,对于我市旅游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主要得益于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旅游宣传营销取得成效。其中,我市充分发挥网络宣传营销效应,拍摄网络形象宣传微电影《印象太原》和《梦回晋祠》,在新浪、搜狐、土豆等12个网站同时上线,点击量均超过1000万人次;合作开发手机 APP “一路乐”,将全市20个重点景区以三维实景体验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网络营销的功能得到有效利用。
二是旅游设施建设得到改善。除了抓好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工农业旅游点建设,推进星级酒店服务的规范化和定点餐饮服务特色化、多元化,我市还把提高旅游购物比重作为优化旅游产品的重中之重,积极搭建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合作平台。大力扶持山西名优特色产品的专卖、专营店,着力促进重点旅游景区全要素一体化经营,游客购物消费比重明显提升。
三是旅游行业管理迈入新轨道。全市旅游主管部门坚持一手抓市场主体培育服务,一手抓企业经营行为监督管理,行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我市将旅行社市场准入要件由17项减少为4项,审批时限由20天减少为5天,将旅行社变更事项、网点备案登记由1周精简为即来即办。另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实施《旅行社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出台《太原工业与农业旅游点建设与评定》标准,编写《文明旅游三字经》,出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等,多措并举营造“文明旅游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四是旅游市场秩序依法监管有所加强。市旅游主管部门严格贯彻《旅游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旅游市场存在的“三黑” (即黑车、 黑社、黑导)等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查处。建立市、县两级投诉受理体系,畅通24小时专人受理专线,有效保障游客合法权益。着力抓好安全生产监督员、政风行风监督员和旅游执法队伍等建设,确保旅游安全无责任事故目标实现。
五是旅游惠民措施提升。我市不断提升旅游“一卡通”功能,5年累计销售24万余张,为景区返款近1200万元,收到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落实“美丽山西休闲游”重大举措,利用大型节假日开展旅游惠民活动。一系列旅游惠民举动,让市民和游客的出游热情持续提升。
本报记者 梁涛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