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太原高新区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全力推进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冯嘉铭 肖静娴 发布时间:2015/9/1 9:27:42

    传承创新基因勇立科技潮头


    本报记者 冯嘉铭 肖静娴

    编者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来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国家、省、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部署和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考验着创新思维的果敢,谁率先寻找到科技创新突破口,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率先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高新区多年来凭借创新基因和创新资源禀赋的优势,依托智力密集和开放的环境,在全市科技发展、自主创新中不断发挥先行、示范作用,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在全市发展蓝图中寻得最佳“角色”。可以说,在龙城这片最具活力的热土上,每一项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的创新驱动、每一次创新创业都牢牢牵动着龙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以科技创新、全面创新引领和推动我市“六大发展”,太原高新区无疑是全市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引擎和重要支点。

    上世纪90年代初,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自主创新,太原高新区作为一片孕育梦想的沃土诞生了,从此,现代文明、智慧与技术的汇集让这里凝聚着一股灵气。

    20多年来,创新一直是太原高新区发展的主旋律。如今,瞄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太原高新区全力推进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上游研发技术与下游销售、服务、物流、工业设计等服务环节,在政策助力、资本助力上取得重大突破。

搭建空间创新要素加速集聚

    这是一场智慧的博弈。在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过程中,占据主动权的,往往是那些创新要素集聚和布局优化的区域。

    就创新者、机会、环境和资源这几个科技创新要素来说,通过多年积累,高新区不乏创新主体,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目前太原高新区3000余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占全省的33%,占太原市的50%;电子信息企业813家,其中软件企业占全省的60%;文化创意企业243家,其中动漫游戏企业45家,占全省的90%。无论是在物联网、信息安全、大数据三大领域已经形成领军的上海众人、吉贝克信息技术,还是生命科技产业刚刚起步的山西康斯亚森等企业,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梦想的实现。

    “如果这些梦想受环境和资源因素的阻碍,折断了飞翔的翅膀,那无异于是对创新活力的一种扼杀。环境和资源这两个要素是一种载体,更是一种服务。为了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动,高新区注重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努力为实施科技创新活动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提供空间载体和高效服务。”太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伟东说。

    从机构到体系,高新区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支撑作用日臻完善。园区聚集了技术产品进出口公司、海关分支机构、人才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形成了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到产业化基地、产业集聚的一整套技术创新和产业孵育体系。金融、保险、会计、资产评估、人才劳务、法律等中介服务机构广泛入驻,有效地支撑了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命科学、新能源汽车、文化创意、光电、煤化工、新材料与环保节能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

紧盯市场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

    像一场接力赛,研究、创造好比科技创新的第一棒,接下来的几棒怎么跑,关乎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关乎着能否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10年前,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自卫发明出聚羧酸减水剂工业化生产工艺技术,牢牢地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由“跟跑者”变成了“领跑者”。“这项技术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市场应用,不断创造出经济价值,就在于产学研之间的深度融合,科技同产业的无缝对接。”太原高新区科技局局长邱宇说。

    聚羧酸减水剂作为混凝土的外加剂,在建筑施工中保持混凝土的性能,大大优于上一代产品。王自卫的技术成果一诞生,产品很快就通过了中国铁道科学院检验,被选定为国内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工程的专用外加剂产品,打破了一直由日本等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的局面。

    从此,王自卫的名字成为国家高铁专用混凝土外加剂技术的代名词,他也将研究方向定位在市场需求上。2009年,他发起成立山西山大合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并落户太原高新区,将先后发明的9个聚羧酸减水剂专利技术直接转化为国内市场急需的混凝土外加剂产品,多次应用于武广线、京沪线、哈大线等高铁工程。

    产品应用逐渐成熟后,家乡建设成为王自卫的牵挂。“在民建工程业务推广中,无论是建筑质量安全监管部门,还是混凝土生产供应企业,都很快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为我市建筑质量安全担负起社会责任,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这对技术成果在本土转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王自卫欣慰地说。目前,山大合盛几乎包揽了所有市政工程所需混凝土外加剂的供应,为省城工程质量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责编:赵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