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太原媒体太原媒体

塑造美好城市 —城中村改造如何让市更美好(中)

来源:太原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0 11:24:00

太原城市化率很高,但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中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里子滞后于面子,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偏小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城市发展。

此轮城中村改造,不只是城中村城市化的重大机遇,也是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的重大契机。

大尺度规划的契机

“规模浩大的城中村改造,完善城中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广大村民直接受益;更重要的是,城中村改造为全市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供了机会,整个城市将从中受益,全市人民都将从中受益。”市城乡规划局用地处处长呼海英如此评价此轮城中村改造。

改革开放后,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打破城乡界限、行政区域界限,从乡村涌入城市,从一座城市迁移到另一座城市。城市化带来了城市生活的巨大变化。一家一户居住在一个厂区的生活模式被更加多元丰富的生活方式所替代。尤其是汽车代替自行车成为基本的交通工具之后,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大,经济活动更加频繁,传统的窄马路城市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发展的需要。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几何级数增长,建成区范围一圈圈向外扩展。在此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大量厂区和农村被包围起来,农村包围城市变成了城市包围农村。城市不断向外扩张,住宅区不断从中心城区扩散到郊区,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未同步跟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城市扩张速度,同样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城市扩大了好几圈,而优质教育、医疗等设施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区极其狭窄的范围内,造成了内环公共服务职能过分集中,周边公共服务职能相对短缺的局面。比如说,太原已由内环扩展至二环、中环乃至外环,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仍然集中在内环附近。住在新城的市民看病、子女上学、逛公园甚至购物,本应在周边几百米范围内解决,却只能耗时耗力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来回跑,极大地浪费了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公共服务设施不平衡影响了市民生活,带来了交通拥堵及排放严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几年来,我市努力从总体规划的角度,解决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努力将中心城区密集的公共服务疏解到外围。但由于缺乏建设用地,尤其是缺乏大块建设用地,只能修修补补,见缝插针,用零星地块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在此背景下,经常遭遇公厕、配电站、垃圾站无地建设的尴尬。

完善全市公共服务,需要大尺度规划、大尺度建设,只有在一张大的白纸上才能画出宏伟灿烂的明天。城中村改造变平面扩展为立体扩展,极大地节约了建设用地,改造后除满足城中村自身发展需要外,将为全市腾出几十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建成区内、360平方公里规划圈内城中村腾出来的用地,将为全市大尺度规划、大尺度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带来极为难得的契机。

配套完善的新城市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我市将大力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城中村自身需要;此外,空出来的土地还将建设一大批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整座城市公共服务需要。

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医疗资源、文化设施、城市绿地等。全部完成后,建成区内各种公共服务资源不仅要达到空间分布均衡,还将与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相适应。最终目标是,几百米范围内就能满足教育、医疗、绿地、公交等基本需求。

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根据规划,170个城中村改造,全市将改造或新建小学74所,改造或新建托儿所幼儿园224所,上学难及教育空间布局不均衡现象基本解决;近期在建13所中学,4所优质中学用地新征城中村用地建设,分别为地处小店区的太原五中、地处尖草坪区的太原第一外国语学校、地处晋源区的太原第二外国语学校和成成中学。这些优质资源的落户,将极大地带动周边地区的配套完善,带动整个区域的快速发展。

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规划将城区一批优质医疗资源向外疏解,实现空间上的均衡布局。170个城中村改造为市区医疗资源设施均衡布局及省级医疗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用地储备,医院选址将按照8至10公里服务半径,在汾河两岸合理布局、均衡配置,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中村在内的所有市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更便捷。近期规划新增8所医院,包括省儿童医院南院、市中医院南院、市中心医院南院、市人民医院南院、市第三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北院、市儿童妇幼医院西院、市疾控中心(含市卫生监督所)。主要将配置到现状医疗资源薄弱的万柏林区、晋源区、尖草坪区、小店区。西南板块市人民医院南院和省儿童医院南院利用赤桥村、周家庄城改用地之外的储备用地,将填补晋源区没有优质医疗资源的空白,同时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快速崛起。

文化设施合理布局——规划新选址的太原话剧团位于三给片区,建成后将提升周边区域的文化品质,促使该区域成为全市北部的区域文化中心。规划山西广播电视中心,结合晋阳湖片区几个城中村,打造晋阳文化新城。正在建设的明太原县城,将结合周边南城角、小站等村庄改造,使该地区成为具有古城魅力的文化中心。结合双塔景区建设,提升周边双塔村、王家峰等城中村文化品质,形成太原市标志性建筑和区域。

绿色均衡——根据太原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4100多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45平方米,较现状增加各类绿地面积900多公顷。170个城中村改造,将为全市提供各类绿地面积366公顷。近期全市规划建设的公园绿地,均与城中村改造关系密切。建设中的和平公园总用地近40公顷,用地全部为村民安置用地以外的储备用地,建成后将成为南内环西街地区唯一的城市综合公园。长风公园、晋阳湖公园、双塔景区、动物园扩区、唐槐公园等,大致如此。

5年之后,城中村的土地上,一大批高档住宅拔地而起,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遍布其间;5年之后,一个空间规模更大、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更加和谐的全新城市将展现在我们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造福全市群众的重大民生工程、推进富民强市的重大发展工程、增强城市功能的重大战略工程,城中村改造对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十分巨大。

责编: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