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冬季行动”的龙城实事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王秀萍 王波 发布时间:2016/1/22 10:10:00

2015年,太原启动了54个城中村、建筑面积1745万平方米的整村拆除及同步建设,两年内完成85个村改造,5至6年全部完成170个村改造任务。


本报记者 王秀萍 王波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从2015年12月中旬至2016年4月底在全省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深入开展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为主题的“冬季行动”的决定,1月11日,太原市委、市政府公布了该市实施“冬季行动”的具体工作方案。该方案确定了24项重点工作,其中,哪些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实事呢?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


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


让群众尽快圆上安居梦


太原市将全市之力持续推进城中村改造。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依法拆迁、安全拆迁、和谐拆迁、按期拆迁,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争取让群众早日入住;加快完善各城改项目的建设手续,加紧回迁安置房建设和城改项目手续办理,力争回迁安置房建设和手续办理有新突破。


在持续推进2015年城中村改造计划各项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谋划实施2016年城中村改造计划,尽早开展规划编制、城改用地划定、集体经济改制、寻求合作方、摸底测量等各项前期工作。要持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力争两年内完成棚改任务。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选购存量商品房等实施货币安置,尽量压缩实物住房安置,减少过渡期和周转费,让群众有更多选择尽快圆上多年安居梦。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如期脱贫摘帽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2016年1月底前太原市完成十个县(市、区)的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落实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脱贫攻坚措施。


2016年2月底前启动“城区包乡、街办包村”对口精准帮扶工作,城六区、开发区要与结对帮扶的贫困乡(村)进行精准对接,制定帮扶方案。深化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推进精准扶贫。元旦、春节期间组织机关定点帮扶单位开展节日慰问活动。


签订脱贫责任书,2016年1月太原市委、市政府与娄烦、阳曲两县县委、县政府签订脱贫摘帽责任书,与其余8个县(市、区)委、政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城六区、开发区签订对口帮扶责任书,强化贫困县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确保精准脱贫工作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如期摘帽。


开展“三去一降一补”: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去产能,认真落实中央、省去产能要求部署,采取差别化措施和市场化手段,加大煤炭、焦炭、冶金等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等手段,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市场出清。


要去库存,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继续采取取消住房限购、放宽公积金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监管等措施,扩大有效需求,有效化解房地产库存。


要去杠杆、降成本,加大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实现金融和企业去杠杆化。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抓好技术改造、完善运输物流网络等措施,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财务成本、物流成本、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要补短板,按照实施“六大发展”和实现“六个表率”的目标要求,全面自查自检,找准自身短板,特别是要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缺什么,补什么”,于2016年2月底前提出针对性的补短补课措施,并加快组织实施。


改善省城环境质量:


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


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严格工业企业排污监管,对重污染企业采取全天候、全过程监控,对偷排、漏排和污染物严重超标企业依法加大处罚力度。


加大城中村、农村土小锅炉燃煤采暖污染整治力度,全力推广洁净焦炭使用,禁止使用存量原煤,确保将洁净焦炭置换工作落实到“户”、落实到“炉”、落实到“烧”,实现311个自然村洁净煤使用全覆盖;落实燃煤锅炉清零行动计划,做好建成区20吨以下燃煤采暖锅炉2016年全部清零准备。


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控制。严格落实《太原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开展春节、元宵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和燃煤旺火污染控制行动,整治婚丧嫁娶燃放烟花爆竹等陋习,坚决杜绝市区范围内燃放烟花爆竹和燃煤点旺火。


积极应对冬季重污染天气,落实环保气象空气质量预警预报会商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调度,一旦遇到连续重污染天气,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大力实施城市周边百万亩森林围城工程,加快推进东西北山造林绿化和市区园林绿化,加快“三县一市”荒山绿化,构筑生态屏障,持续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做好城市建设管理:


着力解决“城市病”等问题


建设与管理两端发力,“地上、地下”同步,“面子、里子”并重,大力加强城市道路、桥梁、供排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重视解决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垃圾围城等“城市病”。


积极开展市政设施维护,加大对全市道路、桥梁、排水管网、井具等市政设施巡视检查力度,及时排查处置发现问题,提升道路、照明、管网、井具、池渠、污水处理等设施完好率。


保障稳定优质供水,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水资源,强化生产设备运行保障,加大对原水、出厂水以及管网末梢的水质监测力度,增加水质检测频率,保证水质100%达标。


保障平稳高质量供热,建立气象联动机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供热参数,确保热源稳定;加大供热管线、热力站等巡视力度,出现问题及时开展抢修工作,确保供热正常运行。保障燃气安全稳定供应,做好天然气和焦炉煤气气源协调及调配工作,实时监测管网压力,及时进行燃气储配调峰。


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着力解决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中难点问题,切实迅速改变脏乱差面貌;加强建筑工地监管,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以取缔重点区域摊点摊群、规范管理临时便民市场、严格管控游商小贩为重点,持续开展非法占道经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