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三晋百姓出行更便利

来源:山西经济网 作者:齐泽萍 发布时间:2015/3/5 16:45:00

公交自行车已成为太原市民重要的代步工具。图为太原彭西二巷的公交自行车站点。本报首席记者 齐泽萍 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其最终目的,是便民、利民、惠民。

对此,身处两山夹一沟的三晋百姓是深有体会:高速公路让市与市之间3小时通达了、越来越多的城市配备公共自行车了、城市公交车辆发车班次更密集了、遍布各个乡村的农村客运班线让群众进城更方便了、绿色蔬菜买到家里还是新鲜的……

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4万公里

2014年12月30日,霍州至永和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条长达129.2公里的高速公路,极大地带动了临汾市西山区域经济发展。

来自省交通运输厅的消息称,2014年,我省高速公路有山阴至平鲁、朔州环城西南段等12个项目732公里通车运营,全省高速公路运营总里程达到4821公里;吕梁环城、临县至离石等2个项目、111公里完成交工验收;运城解州至陌南、五台山至盂县等8个续建项目614公里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长治至邯郸拓宽改造工程等4个项目87.5公里开工建设。

记者了解到,近两年来,我省坚持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并重、公路建设与运输站场建设并重,全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4年,针对稳增长的艰巨任务,完成投资257亿元,全省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002公里,总里程突破1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9.85公里/百平方公里。

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国省干线实施路网改造工程66项1228公里,完工722公里;农村公路实施新改建工程4318公里,完工2894公里;晋中客运总站、高平客运站等5个一级站建成投入使用,大同客运东站、阳泉客运南站等5个枢纽站开工建设,凤凰渡等30个渡口码头改造完成。

公路水路服务能力双提高

建设与服务同步、公路与运输并重,交通运输服务能力是否提升了,数据说了算。

公路交通服务方面,据省交通运输厅对15条国道重点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适应交通量提高了4.2%,重点监测的85条省道适应交通量提高了5.4%。全省车辆通行费收入138.3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收入124.6亿元。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覆盖率达到51%,并实现了与国内13个省市联网;全省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达到52对,19个交通量较大的服务区完成升级改造;108国道榆次西外环、108国道榆次至祁县段、省道229阳城至济源段3条经营性公路提前撤站停止收费;国家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和重大节假日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进一步落实,全年共减免车辆通行费8.69亿元,较上年增加5400万元。

道路水路运输服务方面,全省去年营业性道路运输完成货运量8.85亿吨、货物周转量1363.2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6.8%和6.6%。道路客运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旅客周转量181.99亿人公里,城市客运完成客运量26.62亿人次,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28万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全省先后开通长途接驳运输线路26条、旅游直通班线19条、农村客运公交化线路385条。山西汽运集团建成了覆盖全省11个地级市的异地租还车网络,忻州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旅游集散中心。山西省物流企业联盟挂牌运行,省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完善并发挥作用,全省集装箱运输企业、甩挂运输企业发展到17户,物流企业达到880户,货运站场达到37个,年吞吐量1715万吨。水路运输企业总数达到40户。

公共交通更加便捷

“我上班从家骑公共自行车,只需20多分钟就能到单位,比开私家车、坐公交车都方便。每天都能准时上下班,给孩子做饭的事儿再不会耽误了。”太原市民张女士说。

城市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便捷。

2014年,全省城市公交投入额达到13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7467万元。新增更新城市公交车1339辆,达到10217辆;新开通连接15个大西高铁站的城市公交线路28条,投入公交车289辆,全省设区市居民公交出行分担率平均达到20.14%。太原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取得新的进展,更新新增公交车辆627辆,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2.8个百分点,达到29.8%。临汾市出台了《市区公交财政补贴暂行办法》,建立起了长效稳定的公交财政补贴机制。朔州市政府注资1亿元重组公交公司,加快了城市公交发展步伐。

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不断加快。太原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基本覆盖建成区,自行车总数已达到4.1万辆,单日租骑量、单车周转率全国之首。晋城市公共自行车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晋中、临汾、阳泉、长治等市也分别启动了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

据了解,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研究推进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交通发展工作,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服务的需求。

责编:李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