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按照中央援疆工作安排部署,2011年至2020年,山西省对口支援新疆六师五家渠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省援疆工作领导组研究决定,太原市与六师五家渠市101团、102团、103团、阜康市重化工业园区和甘河子镇开展结对支援工作。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市与受援方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在政府互访、部门援疆、经贸产业援疆、人才智力援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援疆进行时》专栏,陆续为读者介绍我市在援疆过程中的新鲜事、有趣事、感人事以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等。
“兵团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着我,我所做的正如兄弟间的支持。”
“我能感到当地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渴望,他们总会问‘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为能给他们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而高兴。”
“我们希望102团医院尽快达到二甲医院水平,方便群众就医。”
……一句句朴实的语言,一声声真诚的建议,体现着我市援疆人员及全市人民对新疆人民的深情厚意。这是日前记者随专程来并交流的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102团以及《准噶尔时报》的记者,一同走访对口援建102团的我市部分医院、学校时,援疆人员道出的心声。
从2011年开始,我市开展了对口援疆工作。五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根据受援方实际情况,合理研究援助方案,积极搭建援助平台。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等单位和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市援疆工作呈现出亮点多、成果丰的良好局面。带去“看得见”的实惠
说起援疆经历,太原市人民医院内科医生贾耀朋感触颇深:“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去援疆。”去年9月,贾耀朋和同事宋骏前往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102团医院开展为期3个月的医疗援疆,由此开启了我市长期、直接面对基层百姓进行帮扶的新形式。
102团位于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南20公里处,气候条件较恶劣。102团医院服务当地五六万人口,由于医疗技术限制,只能接诊一些常规病患者,复杂病症患者还得去五家渠市医院医治,百姓看病就医很不方便。有一次,贾耀朋接诊了一位眩晕头疼的男患者。按照以往,医生为他开点药就可以了。但贾耀朋经过严格的查体,初步诊断该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需要立即治疗。患者马上被“120”转到了上级医院,最终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治疗,患者很快康复。贾耀朋精准确诊、果断转医的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没有什么能像榜样那样温暖人心,我力争做孩子们的榜样,用满满的正能量带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靳亮援疆助教的心得,也是他的执着追求。今年3月,我市育蕾幼儿园男老师靳亮前往102团梧桐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援疆。他组织开展的清晨踢足球、成语接龙、双休日感想等特色活动,使孩子们提升了自理能力,养成了良好习惯,孩子们都叫他“靳爸爸”。靳亮的到来,使梧桐镇中心幼儿园成了家长眼中的“香饽饽”。
改善和保障民生,始终被放在援疆工作的首要位置。从2013年起,根据受援方需求,我市着手开展卫生医疗、教育系统的合作交流与结对帮扶活动,派出优秀医生、教师赴疆,开展接诊患者、教学讲学等帮扶活动,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为他们带去了“看得见”的实惠。造就“看得远”的人才
从短期指导到长期援助,从赴疆培训到免费接纳轮训,我市援疆工作借力“输血”,更注重增强“造血”功能。我市援助102团的亮点之一,就是为当地打造“看得远”的高素质教师、医疗队伍。
“通过援疆教师,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当地生根发芽,这才是教育援疆的真正目的。”成成中学教研室主任白小洁道出了教育援疆的核心实质。
今年3月,成成中学教师白雪松前往102团学校,开始为期4个月的援疆工作。“利用七巧板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自主性,效果十分明显,不少以前不敢发言的同学,现在敢发言了。”电话采访中,白雪松表示,他希望更多教师能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李新秀是102团医院有着十多年从医经历的医生,今年3月,她与两名同事来到太原市人民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进修学习。李新秀表示,当地的大多数产妇在孕期只检查一两次,通过培训学习,她才知道孕妇应该在怀孕13周至14周进行唐氏儿筛查;在22周至23周做胎儿四维检查;在27周要对胎儿心脏进行筛查。培训结束后,她要大力宣传这些知识,提高人们对孕期检查的重视程度。
同来进修学习的阎长虹是102团医院的一名内科医生。她说,通过半个多月的学习,感觉有很大进步,当地在查体方面的种种欠缺,分析病例、制定诊疗方案也不太规范,使她感到责任重大。她说:“很感谢太原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手把手地教我写病例、规范查体。我很珍惜在太原的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温情。” 通过“传、帮、带、教”方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让当地的教学理念更加先进,让当地医生的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让先进的工作方法深入人心,造就当地“看得远”的优秀人才。
进入4月,我市的援疆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卫生、人才、文化等领域的帮扶和交流活动日益增加。不少优秀人才将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前往新疆展开对口支援。“援疆本身不是镀金,不是享受,是奉献,是历练,是洗涤净化心灵,体现人生价值。从这一点看,我又是最幸运的。”一位援疆干部道出了援疆人员的心声。太原市人民医院即将启程的医生宋勇耀说:“我们很乐意为当地的老百姓带去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我为自己成为援疆一员感到荣耀。
其实,每一位援疆人的身后,都有一个大家庭,父母,爱人,孩子……这位援疆干部开玩笑说:“这意味着,一人进疆,全家援疆。”援疆人员家属是大后方,他们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重担,付出了许多辛苦。
据悉,目前我市不仅在医疗卫生、教育系统选派优秀专家赴疆指导和接受对方人员来并培训,还将进一步加大在新闻文化领域的交流活动。
随着新疆兵团六师102团、《准噶尔时报》的三位记者在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开展为期两周的学习培训,我市新闻文化援疆活动正式启动。通过在采编经营、新闻交流、人才培训、媒体融合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两地文化交流平台将不断拓宽,两地人民的相互了解将进一步加深。(本报记者胡引平《准噶尔时报》记者李瑛王爱华102团广电站记者段娜)
责编: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