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最新信息最新信息

太原:12项举措严控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来源:人民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5/14 16:39:48

 

人民网太原5月13日电(赵芳)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太原市卫生局从12个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维护参合患者合法权益。

严格药品使用和管理。各定点机构按照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山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禁止将医药费用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同种药品只能使用一种,联合用药一般不超过3个品规;住院期间,药占比≤45%,抗生素使用率≤60%;出院带药急性疾病不超过3天用量,慢性疾病不超过7天用量;氨基酸、脂肪乳、多种维生素等营养药品仅限于恶液质、恶性肿瘤、消化道疾患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

严格医用耗材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吸氧管等医用耗材最高限价管理,严禁串换项目、分解项目。在用药及耗材上遵循“普通优先、口服优先、国产优先”的原则,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严禁超范围执业,对超范围执业收治病人的垫付资金,医疗机构自行承担。

严格诊疗项目和自费药品管理。严格执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严禁分解收费、重复收费、超标收费。严格执行医药费用清单制度,须做到住院清单与医嘱相符,费用清单与实际收费相符。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自费药品和诊疗项目时,须征求住院病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未经签字认可使用非目录药物所产生的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

严格实行住院次均医药费用限额管理。以近三年新农合住院次均费用平均值为基数,综合考虑各医疗机构特点,核定住院次均医药费用限额标准。凡住院次均医药费用超过限额标准的医疗机构,按超额比例扣减垫付款回拨资金,并下达警示告诫通知书,限期整改。年度考核时根据全年指标总体评估,达标的医疗机构返回扣款;不达标的医疗机构超额违规部分自行承担。

严格实行管理保证金制度。实行即时结报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其垫付资金的10%核算保证金数额,管理保证金与年度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市新农合管理中心每半年对实际补偿比、目录外药品比例等主要指标进行考核,若一项指标不达标,从管理保证金中暂行扣除8-10%,可累计扣除。年度考核时根据全年指标总体评估,达标的医疗机构返回扣款;不达标的医疗机构扣款不予返回。

严格执行医学检验、影像检查结果互认规定。严格控制大型设备的使用,因病情确需做大型设备检查的,应取得病人或家属签字同意。检查费用不得超过30%,CT检查阳性率≥60%,大型X光机检查阳性率≥50%,核磁共振检查阳性率≥70%,B超检查阳性率≥70%。全年考核阳性率降低5%的定点机构,扣除50%的管理保证金;降低10%的定点机构,扣除全部管理保证金,全市通报并暂停新农合定点资格。

严格转诊转院管理。参合患者非急诊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须提供转诊证明或办理网上转诊,未经批准擅自转诊的,补偿比例降低10-20%,且不享受大病保险待遇。在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病情平稳后,转回当地定点医疗机构继续救治,鼓励参合患者检查确诊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回当地医院。对确需转诊的,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

严格落实支付方式改革。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和新农合经办机构开展的支付方式改革要求,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等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单病种定额和住院次均费用限额控制机制,逐年增加单病种定额控制的病种数,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严格新项目和大额医药费用申报制度。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开展新项目、新技术、新方法和参合患者住院总费用超过2万元(三级医院4万元)及以上的大额医药费用,在补偿结算前,须向市级新农合管理中心申报。未申报的新项目和大额费用,审核时不予认可,超出医疗机构服务范围的诊疗项目,在审核时一律核减。

严格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住院期间不得让患者门诊交费或院外自行购买不能报销的药品和耗材;严禁同一患者同一病种短时间内(间隔≤15天)重复住院。市新农合管理中心将利用新农合市级监测平台,对参合患者住院信息进行日常监测,不定期对住院次均费用过高、住院天数较多、实际补偿比偏低的住院患者病历进行抽查,发现问题,一经查实,视情节严重,给予2-5倍罚款。

严格实施“先住院后付费”服务。对符合直补条件的患者,医疗机构与患者自愿签订“先住院后付费”服务协议,入院时不再收取其押金;若住院治疗费用达到或超过分段结算标准时,应按新农合报销比例结算一次个人应承担的部分。出院时,患者只需结清其个人自付部分的费用,医院为其提供规范的出院小结、费用清单及发票等材料。

严格定点医疗机构自律机制。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管理制度和费用控制措施,制定每门诊人次费用、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日均住院费用、药费比例、自费药品比例、平均住院日、抗生素使用率、大型仪器检查阳性率、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收费准确率等指标的控制标准,开展定期评估,逐步实现新农合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责任编辑:刘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