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别关注 > 媒体看太原 > 中央媒体中央媒体

来太原美术馆看“央美”名作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4 10:50:38

来太原美术馆看“央美”名作

李叔同、徐悲鸿、吴作人、靳尚谊、陈丹青等,这些中国艺术大家的油画作品都来太原了。昨日,"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展,在太原美术馆开幕。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新学启蒙、国家叙事、本体精研、当代关切、中央美术学院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这180余件油画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院藏珍品,整个展览像一部浓缩版的20世纪中国具象油画史。

展览作品串起中国具象油画史

“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油画”,是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资助项目,于今年1月开启了全国7大美术馆的巡回展出,太原美术馆是此次全国巡展的收官站。

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介绍,油画西传而来,成为20世纪中国一道新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的风景线。百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鲜明地彰显了几代油画艺术家的文化理想,使油画不仅成为丰富中国美术构成的新类型,更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呈现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

从“油画”到“中国油画”,殷双喜认为,“从学术的高度,研究这些作品发展变化的脉络,不仅对于当代学院美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油画创作和社会公众的审美教育,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这表明,艺术史是活着的历史,在后人以新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艺术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从而与当代人建立起新的精神联系,使艺术史成为有温度的历史。”

对于具象油画这一概念,殷双喜解释到,具象油画的核心应该是“形象”,“这里的‘形象’,不单是传统写实绘画所描绘的再现对象(物象),也包括艺术家的想象力所创造的可视形象(心象)。”他所理解的具象绘画,定位于传统写实绘画和当代抽象绘画之间,“相对于传统写实绘画,当代具象绘画更强调‘呈现’,而非‘再现’”。

李叔同国内唯一存世作品来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普通市民,看这样高规格的展览哪些才是应该关注的?殷双喜教授给出观展“路线图”,“可以先全部速览一遍,五个部分都有代表作品,每个部分的前面也有提示介绍文字,有故事的作品要多看看。”比如有从广东流传过来的很珍贵的玻璃油画,有国内现存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唯一一件油画作品《半裸女像》。

“据考证,《半裸女像》是李叔同1909年在日本留学时所作。李叔同出家后,将此画捐赠给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介绍,但捐赠的这一批作品后来都下落不明,2012年,中央美院在普查民国时期藏品时,在库房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这幅油画,已经破损,就立即着手修复并送去鉴定,最终才确认是李叔同的原作。”

《青年女歌手》也是有故事的一幅。《青年女歌手》由靳尚谊创作于1984年,画中的模特是学生时期的彭丽媛。

既有早期油画又有国家叙事

五个部分的展览,各有亮点。新学启蒙部分,以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老油画为起始,有40余件民国时期的珍贵油画,包括第一位留英归国的李毅士《陈师曾像》、《王梦白像》,第一位留法归国的吴法鼎《旗装女人像》。“徐悲鸿及北平艺专的名师”卫天霖、王临乙、常书鸿、吴作人、冯法祀、宋步云、萧淑芳等的油画精品,可以看到西方写实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相遇后,早期中国油画的演进轨迹。

国家叙事部分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为主体,“是鲜活的国家史和百姓生活史”。本体精研部分中,央美老院长靳尚谊的肖像《青年女歌手》,即是中国80年代初兴起的“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作品。此版块中还有陈丹青、孙景波、苏高礼、顾祝君等人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藏外国具象油画原作及研摹作品,是中国著名油画家如郭绍纲、杨飞云、刘小东等对西方油画大师如达芬奇、提香、伦勃朗、柯罗、雷诺阿、德加、塞尚、列宾等经典之作的临摹,从中可以看出外国油画艺术对中国油画的多样化影响。

既然来到太原巡展,从山西籍以及在山西成长、活动的艺术家,如:冯法祀,宋步云,苏高礼,白晓刚,忻东旺,苏海茳等的油画作品,可以看到“三晋气象”。79岁的苏高礼,曾长期担任中央美院油画工作室主任,他是山西平定人,8岁离家,此次带作品回乡很高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就往返于北京和山西之间,从学生到老师,总是回来写生。前几年,我给山西博物院捐了700多幅作品,大部分是山西主题的。我儿子也是画油画的,展览中也有他的作品,我们父子齐齐参与其中很骄傲。”180多件作品分布在太原美术馆1号、5号、8号、9号、10号展厅,将持续到11月20日结束。为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些油画作品,展览期间将邀请著名专家开展系列讲座。

(记者辛华)

责编: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