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今日运城今日运城
从今年1月30日起,市政务服务中心实行“5+2”政务服务模式,即周一至周五工作日加周六、周日政务服务“不打烊”。
宏伟的目标,寄寓光荣的使命、厚重的责任。
近年来,运城市按照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聚焦生态文明、发展环境、科技体制、农业农村、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坚持点面结合,推进改革攻坚,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环节改革。市县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四项省考改革指标全面推进,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行政审批“一网通办”等关键改革取得新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一项项改革硬招实招落地见效,改革实现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厚积成势,推动各项工作机制更加高效,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经济体制改革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民生领域改革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节节攀升,农业农村改革让农民得实惠……激发发展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全市上下着力巩固经济底盘,不断积蓄进的力量,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供给需求稳中向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6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4%,两年平均增长6.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7.1亿元,同比增长12.2%,两年平均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36.9亿元,同比增长17.5%,两年平均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435.6亿元,同比增长11.1%,两年平均增长5.8%。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的背后,是运城市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呈现有力有序、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改革终究是要奔着问题去的,就是要啃硬骨、克难关。河东儿女义无反顾,改革步履稳健、足音铿锵。
一次次思想交锋和碰撞、一场场会议安排和部署、一项项改革措施和成果,完善了改革框架布局,拓展了改革深度广度,全市各项改革向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靠拢。8月27日,市委书记丁小强在主持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推进会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狠抓招商引资不松劲,深化拓展“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探索推行项目建设“零距离、零收费、零延迟、零投诉”工作机制,接续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为运城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运城市始终把改革摆在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优先抓好落实,改革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聚焦群众和企业办事遇到的痛点、难点、堵点,一批务实有效的改革举措相继推出,真正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北大学运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运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17家市级创新平台正式成立,运城市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科创中国”的试点城市。全力推进“两化”融合。今年,全市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21家,总数达到54家,全省排名第一;积极推动5G基站建设,建成5G基站2051个,全省排名第三。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聚焦“六新”产业,全力打造“合(和)汽(气)生材(财)”新兴产业地标,积极为142家战略性新兴企业申请优惠电价约22亿千瓦时,节省用电成本3.5亿元。今年1月—4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15.6%,较2020年年底大幅提高6.2个百分点。深化地方金融改革。13个县(市、区)均已完成农商行改制工作,资本市场县域工程试点位居全省前列,7家企业被列入全省30家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全省排位第二。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出台《运城市2021年招商引资行动计划》《运城市产业招商图谱》,1月—5月,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25个,总投资1890.92亿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1546亿元的122.26%。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一网通办,上半年,共有298个项目549个事项通过系统完成审批,位居全省第二。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西)”归集涉企行政许可信息25371条,排名全省第一,占全省行政审批系统的72%。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近年来,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改革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时不我待的精神、舍我其谁的担当,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各项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倾力为民增福祉
民之所需,政之所向,群众的口碑就是改革的丰碑。运城市始终聚焦广大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做起,让群众既感受到改革发展的速度,又感受到改革发展的温度。
强力推进医改工作,是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卫生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更是政府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8月19日,市长、市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储祥好在全市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落实全国及全省医改会议精神,聚焦群众期盼,勇于探索创新,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协调联动,不断巩固扩大医改成效,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运城市进一步深入推进重大民生和监察体制改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市中心医院高水平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盐湖区上郭乡卫生院等15家社区卫生中心和卫生院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实施“1331工程”,加强高校重点学科培育、重点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和重点教学创新团队培养,截至目前,已承担省级以上(含省级)课题项目83项,获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35项,省部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奖35项。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15万人,新增持证技能人才5.52万人,排名全省第一。大力推进补充养老保险,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成效显著,参保人数达280.35万人,参保率99.71%,征缴保险费4.13亿元,排名全省第一。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乡镇纪检监察工作协作区,其做法已在全省予以推广;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行为导则》《运城市纪委监委支持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二十条措施》,先后依规依纪依法容错纠错32人、澄清正名25人、打击诬告1人。
改革,一头连着“改”,一头连着“民”。运城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民增收奔小康
近年来,运城市全面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08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9个集中连片示范区,让农村换新颜。
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运城市始终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确保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通过统筹谋划、扭住关键、攻坚克难,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打造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实施“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三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功举办了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深圳、北京推介会,3家直营店已开始营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上狠下功夫,探索推广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品种—品质—品控—品宣—品牌”五品发展模式。全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数量已达61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32个,跻身全国区域公用品牌第一方阵。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和标准化生产,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进入建设阶段,成功举办全国节水增量增效观摩交流会、全省推进农业生产暨第一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等。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举措,正是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发展最为直观、最为有力的写实与呈现。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壮美画卷,正在运城市不断铺展……会当中流击水,正需夺隘闯关。运城市始终扭住目标任务不放松,在各领域推动一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释放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推动各项工作机制更加高效有序运行。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09/24/node_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