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科技科技
炬华科技厂房内堆满了准备发货的产品
东睦华晟自主研发的“激光淬火”工艺已成行业亮点
前段时间,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运城市的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华科技)和山西东睦华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睦华晟)凭借强劲实力成功入选。
“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四大突出优势的缩写。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全市乃至全省中小企业数目众多,凭啥这两家就能脱颖而出,他们又有着哪些“独门绝技”?近日,记者走进这两家企业,与企业负责人深度交流,试图梳理出“小巨人”的成长秘诀。
他们是谁 苦练绝技,小企业干成大事业
谁也没有想到,炬华科技仅用了不到3年,就快速成长为一个“小巨人”。
炬华科技位于河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00亩,总投资5.3亿元,总产能3万吨,现有职工150余人。2016年年底,公司登记注册,2017年、2018年搞基建,2019年试生产营业收入6000万元,2020年营业收入10167.3万元。
进入公司一个生产车间,目光所及之处几乎全是等待发货的产品。边上的生产线还在工作,一派产销两旺景象。
这个车间是生产大路货的,用炬华科技常务副总经理贺誉清的比喻就是,他们是开饭店的,把锅碗瓢盆准备齐全,有人点川菜就准备辣椒花椒,点鲁菜就先备好葱姜蒜,根据客户订单和要求进行加工。
除了做大路货,更能体现公司技术实力与业内地位的,是与一些科研机构的合作,对方出专利技术,公司加工实物。贺誉清指着一个产品包装袋上的英文字母说:“这是产品代号,产品的名称、下游的客户都是保密的,生产车间装有摄像头和门禁,无关人员是不准进去的。”
炬华科技主要从事具有自有专利技术的高端氧化铝、氢氧化铝系列产品及铝基催化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其中,大孔拟薄水铝石生产工艺为国内领先;超大孔拟薄水铝石、无定型硅铝、高纯球形载体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型企业之首。目前,该公司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合格供应商。
炼油必须使用铝基催化剂,铝基催化剂的质量基础是氧化铝载体,而氧化铝载体的质量保证是大孔拟薄水铝石——炬华科技生产的大孔拟薄水铝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是我国唯一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大孔、超大孔拟薄水铝石生产企业;是我国唯一一家拥有大孔拟薄水铝石、超大孔拟薄水铝石、无定型硅铝、铝基催化剂载体及催化剂全产业链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也是我国生产铝基催化剂设备最先进、技术最领先的企业之一和铝基催化剂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最大的企业之一。
东睦华晟地处临猗县,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粉末冶金制品生产公司,是东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东睦华晟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年产粉末冶金结构零件1.5万吨,产品包括汽车、家用电器和工程机械三大系列。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2012年被认定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拥有已授权的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2020年度研发费用占比达7.76%。
“我们是集团PM板块的‘排头兵’,也是所有子公司中产值最高的一家。”公司总工周国珍说。
作为运城市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炬华科技与东睦华晟是运城市中小企业的优秀代表,具有3类“专家”特征:以高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是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行业“专家”;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配套“专家”;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是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专家”。
炬华科技 持续研发,小产品蕴含高技术
今年上半年,一个电话从北京打到炬华科技,问了一些公司的情况。过了几天,电话又打过来了,说是要到厂里看一下,还专门嘱咐不让接站。
随后,一个神秘的团队从北京坐车至侯马,又直接打的来到炬华科技。进入公司,看了生产车间,又细谈半天,来人才说:“我们需要一个产品,指标是这样的,你们有兴趣的话,给做上两公斤样品。”
样品做好寄往北京,过了几天,北京的专家又来了,进一步商谈了相关指标:“我们需要中试,再做上100公斤吧。”
等北京的电话再一次打来时,电话那头已不是前两次技术部门的人了,而变成了商务部门的人:“中试结果达标,你报个价吧!”
再然后——
“综合你们的产品质量和报价,我们决定与你们进一步合作,第一个订单是90吨,30%的订金马上汇给你。”90吨还没有做完,电话又来了:“不要停,再加50吨。”隔几天,“再加45吨。”
就这样,炬华科技在3个月内,谈下了北京的这家新客户,做了195吨的订单。
“我们每发展一个新客户,基本都是这个样子的,先是技术上的人在口头上先谈,质量合格后商务上的人才出面谈价格,两方面都合适了才能最终达成合作。”贺誉清介绍他们客户的发展“流程”。
事实上,在正式签订商业合同之前,客户的邀约对象绝不止炬华科技一家,订单最终花落谁家,取决于谁能把握住机会。炬华科技的一次次合作成功,最大的依仗就是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
公司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还与中石化大连院、中石油北京院、中海油天津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延长石油西北院、国家能源集团低碳院等科研院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科研合作关系,也与中石化催化剂分公司、中石油抚顺石化、北京三聚环保等建立了生产合作关系。
“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要占到公司年利润的10%左右。”贺誉清说,“创新其实就是在赌,但这个必须赌,高利润离不开技术支撑,我们只能不停地创新,不停地适应市场,不停地开发新产品。”
炬华科技的主要客户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些大型国企也都有自己的配套生产厂家,炬华科技通过年复一年的研发和创新,凭借着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取得了胜利。
市场中的对手甚至还包括国外的。虽然没有直接与美国同行面对面竞争,但通过下游的客户,炬华科技早已与他们交上了火。“下游客户拿着美国企业给的指标与报价,就这样,你能干吗,能干就干,不能干市场就被人占了,我们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贺誉清说。
公司主导产品铝基催化材料载体及催化剂,属于国家支持的“新材料”行业领域;生产的超大孔拟薄水铝石、无定型硅铝、水柱滴球及脱砷催化剂生产技术可填补国内空白,属于“补短板”范畴;而正在试验阶段的高纯球形氧化铝,正委托两个研究院作评价,工业放大成功后将打破国外垄断,为实现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国产化提供核心技术。
东睦华晟 创新保障,小产品支撑大转型
走进东睦华晟宽阔达50多亩的生产车间,除了面积的震撼之外,最引人注意的竟然是车间一角有很多检验产品的工人。按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怎么会与“劳动力密集”的词语联系上呢?
作为零件提供商,东睦华晟生产的零件在交货之前,每一个都需要经过两次人工检验。检验的内容主要是查看零件是否有裂纹,一次通过放大镜检查,一次对零件充磁后进行探伤检查。
为什么不自动化检验呢?“零件上的裂纹都非常小,小到电脑都无法识别,人眼也只有通过放大镜或充磁才能看到。整个行业都是这样,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周国珍说,其实生产工序上用人并不多,主要是检验环节费人工,公司在检验环节上就有一百多人。
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与贸易战的双重影响,但公司业绩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增幅高达10.89%。工人两班倒不间断生产,只是公司逆势增长的表象,本质则是一次次转型与创新。
该公司的产品主要分为三类,汽车零件、空调压缩机和工程机械。2005年,公司开始实施汽车零件生产项目,从零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如今汽车零件产值基本占据了公司年产值的一半,零件大量用在奇瑞、吉利、长安、长城等品牌的汽车上,为公司晋升“小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如今,新一轮的转型已经悄然开始布局。
周国珍说,目前使用的生产车间去年才刚刚投入使用,而新的8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建设又提上议事日程。软磁复合材料项目将会成为新车间的主角,这种材料的应用领域为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源、滤波器、通讯、电机等。
可以理解,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战略越来越深入,燃油车越来越少已成趋势,这自然会对燃油车零件占据销售额半壁江山的东睦华晟造成冲击,新上软磁复合材料项目,提前应对成为新一轮的转型必需。据了解,公司在软磁复合材料项目上的规划是一年产值一亿元至二亿元。
给公司转型提供保障或加速度的,是研发创新。
公司内部有专职的研发人员50多人,同时还有与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的成果,保障着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公司目前可以生产2000多种产品,每年新研发出的产品就高达400多种。但因客户设计有缺陷,或达不到设计预期,或因项目有变化,每年能成功量产的产品仅百分之三四十。
连年的研发需要大量的投入。公司2016年研发费用开始单列记账以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已从2016年的五六百万元,激增到去年的1000万元。今年仅前9个月,研发费用已经投入1160万元,全年突破1500万元已成定局。
在车间的一角,有着一排像缝纫机机头的设备,一片片零件放置在机头下面,从机头下方不时喷出火花。这种名叫“激光淬火”的工艺,用的就是公司自己研发的专利。相比于以前所用的“高频淬火”工艺,加热冷却速度快,工件变形小,工作环境洁净,处理后不需要磨齿等精加工,同时成本较低,产品更耐磨损。
“研发肯定要花钱啊,不花钱怎么办,你能做的别人也能做,大路货哪来的利润啊?”周国珍说,正因为创新和研发,东睦华晟已成为东睦集团子公司中效益最好、产值最高的,新的规划中集团给东睦华晟的指标是2025年产值达到10亿元,相当于现在的3倍。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10/25/node_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