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4日

当前位置:首页 > 运城 > 农业农业

今天“小树苗”,明天“大森林”

——万荣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运城日报 作者:贾蓉娜 发布时间:2021/5/10 16:54:00

  为什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势头会如此迅猛?关键就在于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顺应了我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需要,顺应了我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自身的“集聚效应”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合作经营

  “集团军”能够干大事


  如果说,把农民一家一户的经营比作一个人单手上的五个手指,那么,合作社就是五指收拢后的“拳头”。


  联手经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优势放大,它所形成的生产能力已不是“算数级数”,而是“几何级数”。农民相互联合组成合作社,就犹如由“小分队”组成了“集团军”,确实能够干大事。


  贾村乡大甲村位于万荣县西南,距县城30公里。全村共有6个居民组,348户,1192口人,有党员54人,耕地面积4110亩,苹果种植面积3800亩,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外出谋求发展,村里剩余的四五百人有85%是老弱妇孺。地怎么种?谁来种?这个问题不仅仅困扰着这个小村庄,更是当前许多农村在新型农业发展方面遇到的最大瓶颈。


  在村党支部会议上,围绕农业转型发展的问题,党员们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咱们种地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再坐以待毙。”大甲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卫掷地有声,“要把村民们联合起来,想尽一切办法促增收!”


  事实上,一个新型农业模式,他们没有可借鉴可复制的道路,只能在探索中前行。


  万荣是果业大县,大甲村是专业的果业村,苹果的日常管理是很繁杂的一项工程,从剪枝、疏花、施肥、套袋到摘袋、下果,当地人总共统计了整整18道程序,每一道程序都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大甲村原本是有合作社的,但由于村集体管理不规范,仅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在对果树“半托管”“全托管”等方面并没有实际的落地政策,从而导致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大,群众满意度不高,如今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合作社不“合作”,大甲村“两委”动起了脑筋。村里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缺乏,每到农忙时节,特别是苹果套袋的季节,一家十几亩的果树需要套几十万个袋子,如果套“纸+膜”双袋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家家户户都种果树,每年套袋、开沟施肥头疼得很,想找个工人都找不到。”村民代表大会上常常因为同样的问题吵翻了天。“就算是能找到人,雇个人一亩地就得出几百元工资,成本太高了,党支部不管谁来管?”


  困难从来都不是阻碍前行的理由,关键的时候看作为。降成本提质量是重中之重。在认识到关键问题所在后,李红卫带着村民代表数十次奔赴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学习先进经验,与上级经管部门上百次协调沟通,全面征求村民意见……


  2019年5月,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335户社员入股,注册资产589万元,主要以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甲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正式成立。其中涵盖了农资储备库、农业机械库、冷藏保鲜库、交易市场等,种树机、播种机、开沟施肥机、旋耕除草机等农机设备一应俱全。


  “只考虑服务,不考虑利润!”


  这千金一诺,成为了大甲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初心。在不断的探索中,该合作社最终制定了联合社“四种服务模式”:一是整体运营。围绕果园打药、割草、开沟施肥和枝条粉碎4个环节,分半托管与全托管两种,实施托管服务。二是分组作业。根据果园分布情况,分5个—6个作业组,每个组5名—6名作业人员,高效开展果园托管服务。三是信息共享。联合社把获得的服务市场信息或洽谈好的业务,根据实际情况派发给相应的作业组。四是“村集体+联合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村集体整合各项惠农资金入股,联合社以机械、人员等固定资产入股,年底按纯利润50%分红。企业以资金入股,与县小芮家庭农场等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农户以果园入股,托管服务可享受50%优惠,年底按股份进行分红。通过以上模式的探索运营,大甲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有突破、联合社运营有保障、企业入股有效益、农户收益有提升的发展目标。


  至此,大甲村百姓致富增收的“魔法盒子”被彻底打开。


  “以前发愁找工人难、工资高,现在一个机器顶十个人;以前开沟施肥雇一个工人一亩地要150元,现在60元就搞定了,我就能腾出大把时间管理果树了。今年我还在联合社干农机手赚了几万元,地里又赚了钱,都敢在县里买套房子啦。”果农兼农机手杨富民喜滋滋地告诉我们。


  百姓的口袋里有钱了,村集体也赚了个盆满钵满。联合社的服务范围逐渐从本村辐射到周边14个村5万亩果树。用李红卫风趣的话来讲,村里不仅仅实现了“两增”“两降”“两提升”,更是要展开腾飞的大翅膀了。


  “两增”:实现了农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均增加。通过联合社统一托管服务,每亩果树提高产量300公斤,增收500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分红20万元—30万元。今年大甲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30万元。村集体将拿出收入的30%入股联合社,进一步扩大规模,其余70%用于美丽乡村建设。


  “两降”:生产成本和化肥农药投入均降低。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相比,通过联合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统一作业,每亩果树减少生产投入近200元,减少人工劳务费300元,生产成本和化肥农药投入费用下降15%。2020年大甲村335户果农减少投资成本150余万元。


  “两提升”:实现了果业规模化经营意识和乡村企业发展意识提升。通过入股联合社,果农每户年均增收1000元。


  “下一步我们要逐步把目前4项托管内容向果业生产‘十八道工序’延伸,进一步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大甲村在外人士、返乡大学生、新乡贤等回乡创业,培育更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大甲村村委会主任谢俊海提到日后发展信心满满。


  家庭农场

  “小拳头”也有规模效益


  家庭农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后,在我省农村出现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与合作社相比,家庭农场的规模要小很多,如果说合作社是“大拳头”的话,那家庭农场就是“小拳头”。不过,绝不能小视这只“小拳头”,这种介于合作社和普通农户之间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很适合当今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这种适度规模经营同样产生可喜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应”。


  在里望乡上井村,有一个叫千树一味的家庭农场。今年36岁的负责人黄春娟大学学医,毕业后在北京从事医药营销工作十余年。


  10多年的北漂经历,使黄春娟对水果市场有着深刻的感触:“北京虽然物质资源非常丰富,全国各地的新鲜蔬菜水果应有尽有,但是好吃的水果,却不是次次都能买到的,有时候是看运气的。”吃过最好吃的水果,就不愿意再去将就。黄春娟向朋友们推荐过家乡的水果,得到了全国各地朋友的一致赞赏。


  而真正促使这位文艺女青年下决心回来的是国家大环境的风口。正在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的黄春娟是个很有见地的女性:“在这一轮的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关于农村农业的政策非常利好,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给予农业非常多的扶持和补贴政策。”


  去年6月份,黄春娟从北京回到家乡创业。作为一个农业门外汉,在回乡之后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应该种植什么产品,什么产品是适宜在当地种植的?这都是以前从未想到的问题,加之连年的冻灾冰雹让老百姓心灰意冷,一亩地收入才一两千块钱,入不敷出,很多乡亲邻里一气之下砍掉了桃树。


  关山初度路犹长。科学技术是引领产业变革发展的关键,而擦亮千树一味这张名片也离不开过硬的科技实力。为了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使家庭农场能够长远发展,黄春娟除了与郑州果树研究所合作,引进新品种桃之外,还在果园建设上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采用滴灌、防草布、物理防虫等现代化设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采用有机肥、高效低毒农药,生产绿色标准水果。采取了长短季结合的种植计划,短季种植甜瓜、西红柿等作物,实现当年收益;长季培育新品种桃树,实现长期收益。


  仰之弥高,行之愈坚。黄春娟根据不同产品的属性,匹配不同的销售渠道,比如水蜜桃、油桃全部采取网络销售;甜瓜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超市直供,线上电商发往全国。


  在2020年新建的80亩日光温室里,黄春娟收获了甜瓜两季、西红柿一季,收获水蜜桃和油桃各一季,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


  “小拳头”打出了“大市场”,就是对家庭农场“集聚效应”的最好诠释。


  龙头带动

  既有一轮明月又有满天繁星


  新型经营主体,强调的是一个“新”字。新型经营主体,通俗讲就是新时代的乡村企业。


  万荣县华康、佳维、康特尔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培育了一批小经营主。比如里望乡培育了乡镇“双创”园区,发展琉璃古建、皮包制作、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不同类型企业13家。皇甫乡宏祥果业有限公司,从个体户起家,发展合作社、升级果企,去年还登陆“晋兴板”,实现了“三级跳”,果品出口到11个国家。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乡村企业在万荣大地涌现出来、在市场大潮中大显身手。


  没有产业的乡村缺乏底色。


  南张乡东苏冯村作为一个传统农业村,有耕地3900亩,人口1500口,以前村里的主导产业不明显,群众收入普遍偏低,村党支部多方调研,引进了红提葡萄,并通过几年的探索,由过去的大田种植更新为温室大棚生产,面积达到220亩。


  大棚葡萄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村党支部、村委会全新的经营模式。


  首先是党建到位。东苏冯村是全县的党建先进村,党员的作用发挥得极为突出。党员先行表现在党员带头干,给群众作好示范;党员先行还表现在党小组作用发挥方面,设施大棚分区域建立党小组,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其次是机制到位。村“两委”多方筹资,村民出土地,集体垫建棚资金,先后补助给种植户500余万元。再次是服务到位。所有种植户实行技术托管服务,从修剪、施肥到病虫害防治,党员技术员一包到底,全程服务。


  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需要强有力的龙头引领。为此,东苏冯在服务组织、硬件设施等多个方面下足功夫。


  他们在村级产业服务组织上下功夫。村委会成立了万荣县绿圣源提业有限公司。公司服务于村“两委”和群众,建设有30立方米的储水罐4座、变频水泵2台、地埋管道3公里,田间路硬化5公里,还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28台。


  他们在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村委会高标准建设“两库一园一市场”,即果库、农机库,葡萄园,田头交易市场,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机制,这也正是进一步推进东苏冯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他们在技术服务上下功夫。没有科技的支撑,产业必然被淘汰。村委会重品种、抓培训、借外力,多措并举促群众致富增收。在引进葡萄种植的十余年间,由大田到大棚,由单一的红提到现在的克伦生、红提、阳光玫瑰、浪漫红颜等,村委会不断考察,不断提升,不断改良,保证了始终领先一步。同时,坚持每年邀请各方面专家,到讲堂到田间进行技术培训,解决好群众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并依托县上举办的果园大学葡萄学院,邀请中国农科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在葡萄栽植、栽培以及葡萄的规范化管理、病虫害防治上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现场解答,不断提升村民们的种植水平。


  几年时间,东苏冯村葡萄大棚达到195亩,每年为群众增收300多万元,成为响当当的支柱产业。


  “今天我们帮扶的是‘小树苗’,明天就有可能成为‘大森林’。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县委、县政府将从资金、信贷、土地保障、项目扶持等各方面出台详细的落地措施,全力为新型经营主体搞好服务。”在推动万荣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大会上,该县县委书记杜中伟的话掷地有声。


原文链接:http://epaper.sxycrb.com/rbpaper/pc/layout/202105/10/node_07.html